第十七回 自創的變法序錄
且說李顯這邊打發走了孔慎這位聽激進的青年,把整個工部的大小瑣事也全部扔給了這位可憐的娃,而至於進了翰林院的原工部尚書羅際,和他的兩個侍郎左良,舒達二位,則是被李顯安排他們整理所有文學書集,美其名曰為天下讀書人之先行。
這若大一個高帽戴下來,只樂得這三位是找不着邊兒,對於被擠出了工部,是毫無半點怨言,開開心心的就奔翰林院修書去了。
這可是著書立說啊,是要名傳千古的,讀書人不就是為了求個名嘛。
如今李顯就把這般一個大好的機會送給了他們三,他們又哪還會有不高興的道理,就差怕這滿朝公卿們對他們是又愛又羨慕嫉妒啊。
~~~~~~~~~~~~~~~~~~~~~~~~~~~~~~~~~~~~~~~~~~~~~~~~
御書房內,李顯輕靠在胡椅背上,單手提着支硃筆,正在一塊絹布上,用只有李顯自己能看得懂的簡體字,在一項項的羅列着。
軍隊,這個暫時自己手上已經掌握了一支萬人大軍,勉強算是有了自己的軍隊了,這個可以打個半勾。
想想,又在軍隊後面加上個孫子兵法,馬蹬,馬鞍,騎shè四樣。這四個算是一支軍隊可以附加上去的東西。暫時來說,這些東西,也只存在於李顯的腦海里,還沒有拿出來,所以,也只能先是有計劃的把他全給羅列出來。
第二項李顯寫的是人才兩個字。
人才挖得來分很多種,首先最普遍的也是最直接的一種就是現如今普天下所有諸侯都仍然在使用的舉薦制,一種靠着有名望之人推薦而來做官的機制。
想想舉薦制,李顯又在這後面加上了科舉,三年這四個字。
這個科舉,以目前大秦國的國情來說,怕是開科取士也取不到半個人才的,因為,整個大秦國里的平民子弟,幾乎都是大字不識一個的人。而若李顯此時開科取士,完全就等於是在為士大夫階層子弟再次打開另外一扇入朝為官的大門。
這並不是李顯想要的,李顯想要的是在這整個統治階層里,能夾入些許少量的寒門子弟,以寒門來牽制士大夫階層的統治。
因為只有平衡,才是一個帝王所想要看到的。
但科舉,目前來說,還屬於比較遙遠的事情,所以,李顯略一思慮,便在科舉下面,寫上了學堂兩個字,想了想,又加上造紙,活字印刷術這兩樣東西。
很簡單,要整個大秦國六州數百個郡地遍地開花,全都開辦起啟蒙學堂來,這剛開始識字用的初級課本,那得需要多少?若還是用以前的竹簡,一個個的去雕刻,那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造紙與活字印刷術這兩樣東西,是必須得提上rì程。
活字印刷術這東西沒有太大的技術含量,只要是一個普通人,基本上來說都知道些原理,但若是造紙,這種稍微含着點技術含量的東西,李顯一時半會間,確是有些迷茫了,因為,李顯他並不知道紙是怎麼造出來的。
這個暫時先打上個問號,有時間,再好好的琢磨琢磨就是了。
接下來就是改革,這改革包括很多方面,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科技,醫療,律法,等等等等,這都需要去一步步去慢慢的朝最理想的方向去改變。
這將會是一個大項目,而只到目前來說,李顯所做出來的唯一的一個成績就是強制推行了一個半成品的三省六部制。
只所以說是半成品的三省六部制,則是因為,直到現在,大秦朝里也只設了個六部,而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這三省,便是連李顯自己,亦是不知道該放誰上台。
實在是這三省里的主官品級相當於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宰相之職。
宰相之權,幾乎可以說是隻手遮天,若是才德兼備者當上,那還要好一些,可若是還如那位前兵部尚書那等人物上台,那大秦國還會有明天嗎?
所以,李顯的想法很簡單,寧願讓他空着,寧願自己累一點,暫時也不會去安排那三省的主官,等到大秦國真正的開科取士之後,取第一科新科文狀元,直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任這大秦國新一任丞相。
揉了揉因為長時間握毛筆而變得有些發酸的手臂,看着自己在無意識之間,寫寫畫畫的,竟然差不多畫滿了半尺寬的一卷白絹。
哂然輕笑間,倒是覺得自己肚子裏還算是頗有些貨的,就說這寫得滿滿當當的半尺余長絹布,隨便扔給一個諸侯國,只要是他們看得懂,可以說,這裏頭個頂個都是治世之良方,都可以讓這時代的任何一位諸侯王用半邊江山來換的。
提起筆來,在第三行處,李顯又用硃筆,輕輕地寫上個農字。想想,乾脆又在第四行處寫上工。第五行處寫上個商字。
一個國家的組成,無非也就是士,農,工,商,這世個字。
而在這個階級分明,完全是一目了然的社會裏,士,就代表着政治,代表着文化,代表着土地與財富,代表着整個的統治階層。
而農者,僅只排在於士的後面,因為,農是依附於士而生存下來的群體,也是士這個階層的被統治群體。而工,商,這兩個群體,則完全是一種可有可無,完全不受重視的存在。
努力地回憶了許久,華夏歷史數代王朝里在家事上比較有名的變法,有魏國的李悝變法、吳起在楚國的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等。這些,算是我華夏上下五千年來,比較成功也比較有名氣的變法了。
先說李悝的變法,稱平糴法,所謂平糴法,即指上熟,其收自四餘四百石;中熟自三,餘三百石;下熟,自倍,余百石。小飢,則收百石;中飢,七十石;大飢,三十石。故大熟,則上糴三而舍一;中熟,則糴二;下熟,則糴一,使民適足,價平則止。小飢則發小熟之所斂,中飢則發中熟之所斂,大飢則發大熟之所斂,而糴之。故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餘以補不足也。
這是一個豐收時由官府多徵收糧草以為為存,旱澇時由官府義務補發的簡單存儲辦法。但是,若是你且別小看這麼個簡單的方法,通俗點說這就是一套比較先進的預存款制度。
就如一個人的工資,平常發三千,可以存一千,若是這個月發五千,那麼你就可以存二千二,若是再下個月發二千,那麼你可以存八百,再碰上生病啊什麼的,你就可以從銀行里支取你以前存取的錢來救急用。
李悝的平糴法,看是簡單,但你要知道,這並不是一個個人理財,而是一整個國家的運營,這一個變法,確實是值得借鑒的。
而吳起的變法則主要是提倡限制舊貴族,改變世襲的分封制,說來吳起的變法,對於李顯這會也是能大用得上的。
如今的大秦國,整個統治階層里,因着連年征戰,而爵位滿天飛,只要是站在朝堂上的,誰頭上都能頂個侯爵或是子爵的爵位。
爵位代表着什麼,爵位就代表着擁有可以不用交稅的私人土地,擁有私人的護衛軍和儀仗隊,這些都是社會的毒瘤啊。
可是呢,以前的武昭王時代,他們要打仗,自然得對帳下的將軍們厚賞,不厚賞封爵,沒人為他李家賣命啊不是。
所以呢,等到李思這位武昭王打下若大一個大秦國六州之地后,這大秦國里的公侯子爵也是成片成片的一大堆了。
而剛好,吳起的這一個變法,也是值得大用的。
廢公族疏遠者,世襲三世者則收爵祿,減削官吏的祿序,jīng減裁汰“無能”、“無用”和“不急”之官,不出數年,相信這一條變法裏,大秦國的公侯們,將會大大的減少,而多餘出來的土地,將全部歸於國有,到時候再施行土地分封制,攤丁入戶制,再或者均田制,反正什麼制都行,土地都是國有的,全是李顯的,那個時候自然是李顯說怎麼辦就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