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人皮鼓
這聲音極具迷惑性,在意識即將陷進去的前一刻,許念生從幻象里脫身,原本僵硬往下沉去的軀體突然抽動,睜眼看到自己快要沉到圓洞裏面去了。
這時才發現整片湖底為什麼單這一個圓洞沒有被填滿,是因為在圓洞周圍的屍骨很奇特。
它們的骨骼呈彎曲狀,就像是專門為了隔開這個洞口,而將其掰彎形成一道人骨護欄。
他踢動腳蹼,還注意到圓洞的最底下有個圓形的東西,像是一面鼓。
很顯然,他們聽到的聲音就是來源於這個東西。
楊珊在靠近圓洞時突然意識不清,也是這個原因。
聽着鼓聲,人的意識會慢慢抽離身體,一個不慎就會變成這些白骨當中的一員。
谷懷信給他打手勢,許念生返回岸上,看到黑眼鏡正坐在樹下跟拉姆翻花繩……
希達一條蛇,也興緻勃勃地趴在人小姑娘的辮子上,正伸着蛇頭看這一大一小,一老一少翻花繩玩兒。
“……”畫面有點詭異,不確定,再看看。
黑眼鏡吹着口哨,聽調子還是兩隻老虎。
注意到他在湖裏冒出頭,黑眼鏡雙手撐着花繩,愜意的問他:“這麼快就完事了?”
“原來你還有這愛好?”
許念生答非所問,看他的表情一言難盡,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鐵漢柔情”?
“打發時間不是,姑娘家的,我總不能教人家和泥巴玩。”黑眼鏡說得十分坦然。
看來隊伍里不止一個會哄孩子,許念生打了個響指,把看人家翻花繩,恨不得把自己繫上,再送去給人家當繩子的希達叫走。
看在它也是個寶寶的份上,許念生不打算嘲笑它了。
希達跟着他下湖,徑直向圓洞底部那面鼓游去,過了大概十幾二十秒,水底下傳來的鼓聲徹底停止。
由谷懷信帶頭,許念生殿後,他們依次進入圓洞。
希達則自己回到岸上,繼續去看人家翻花繩……
看它那頭也不回的,許念生懷疑它的蛇生是不是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愛好?
王胖子在他前面,沒注意到他突然停下,許念生險些撞上他的屁股。
——搞什麼?
許念生手電朝他臉上照去,在水裏,光線的穿透力並不強。
王胖子都沒去擋,指着那面鼓,又扯了扯自己臉上的肉,讓他注意看被希達咬漏了的那面鼓。
那是一個鼓面大得如湯碗口,顏色褐黃,鼓身雕花的鼓,哪怕是埋在水裏,整個鼓都保存得非常完好,忽略掉被咬破的缺口,整個鼓身完整精美。
遠古以來,這些都是以獸皮來做鼓面,可許念生細看下,他確定這是一面人皮鼓。
鼓面到現在還能明顯看出人體皮膚的神經纖維。
歷史上關於人皮鼓,有兩種傳說。
一種是有夫婦二人,因為獨子夭折,去到寺里修行,婦人臨終前,願將自己的皮做鼓面,供人敲擊,替孤兒寡婦消災。
還有一種是唐朝有個僧人,在寺里當監寺,貪污錢財欠下孽債,死後託夢其徒,甘願剝皮作鼓,讓人千敲萬擊,以此才能早日贖回他的罪過。
一個消災,一個贖罪。
葬在這裏的人,不知道有沒有這些意思。
王胖子嘗試着去搬動,咬着牙往上扥,人皮鼓紋絲不動,似乎底部已經焊死。
許念生拍他,讓他快點跟上隊伍,別浪費時間了。
現在這面人皮鼓已經被破壞,拿出去也得打折一半錢。
最後實在拿不起來,王胖子搖着頭只得放棄,踢着腳蹼趕上前面的大部隊。
越過這面人皮鼓,向下的圓洞突然調轉方向,變成了一個斜着向上的窄洞。
整個路線是一個V字,下來的是人骨,上去的是山體。
而在其石壁上,更是鑲嵌了十幾面造型一樣的人皮鼓。
戰場上廝殺的場面是由這些人皮鼓演奏出來,水流的變化讓這些鼓能夠發出沉悶的自鳴聲。
拉姆投石的三次回應,也是如此。
谷懷信之所以猜對,應該是憑着前面兩次聲音,判斷出了人皮鼓的方位。
現在每一面人皮鼓都被希達咬爛,人皮鼓不可能再發出任何聲音。
也就是說,戛瓦當的習俗終止在了這一代。
拉姆將會成為戛瓦當最後一個麻姑。
不知道央拉麻姑知道了這件事,會不會當場氣死?
許念生沒有做錯事的自責,無視這些人皮鼓向上游去。
斜上斜下的路線沒有任何岔路,一直到他們在窄洞的盡頭探出水面,整個過程不超過五分鐘。
“嚯,咱這是通到哪路神仙的藏書閣里去了?”
王胖子舉高手去打手電,講話的迴音特別清楚。
他們所在的位置是個特別大的圓柱型洞腔,高度無法預估,手電照不到頂。
四面的石壁上開出無數個壁龕,一排排一列列,裏面堆滿了竹簡,已經數不清數量。
感官上帶來的震撼,以及可能揭開埋藏在一個湖泊底下的歷史所帶來的心理,讓人忍不住驚嘆。
在距離水面五十米的高度,有一個環形的,觀景台一樣的平台,當年應該是用來供人走動的。
這裏的水位不夠高,他們需要脫掉腳蹼徒手爬上去。
幸好這些石壁不是完全光滑平整,有一點攀岩技巧的,都不難上去。
許念生注意到楊珊和邵友兒的動作很專業,甚至比他們還要專業。
到了此時,謊言已經不攻自破,她們壓根就不是來把什麼邪神送走,而是為了這些竹簡。
竹簡的年代非常久遠,有一些輕輕一碰就直接散架成一堆。
反正按許念生來說,他連一個標點符號都看不懂,那些文字像一隻只小蝌蚪組成,更加不清楚上面記錄了什麼事件。
他奇怪看着楊珊翻動竹簡:“上面寫了什麼?”
楊珊將手上的一卷竹簡放下,誠實道:“我也不知道,看不懂。”
“……”那還看得那麼認真?
“竹簡是先秦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楊珊跟他解釋,“我沒有研究過他們的文字,到了這裏,我也不瞞你,我們需要找一份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