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見楞嚴后不讀zb書

1見楞嚴后不讀zb書

11.18

今天6:00-7:20練完,昨晚跟燕子散步的時候深談了一次感覺有點效果,是個好的開始,拿破崙說過最重要的修辭就是重複,再來兩次應該能達成一些真實有效的溝通。她已經意識到每天虛耗太多精力在外物上必然導致身體虧空,存養才是長生之道。

其實人體和疾病的關係有一個很恰當的比喻,那就是木頭和蘑菇,單純的木頭如果剛斷或者長期曬太陽都沒什麼大問題,但是一旦環境變得陰潮,長蘑菇(生病)就是必然的,單純圍繞着病症來治療,就相當於把蘑菇摘了,但木頭本身的情況還是適合長蘑菇的體質,那再次長蘑菇就是必然的,最大的可能就是換個地方長,這個情況就像所有的西醫和很多不學無術的中醫一樣,治標不治本,很多人小毛病不斷根源也在於此。

話說回來,有些時候不能怪醫生不是一個合格的醫生,因為很多病人也不是一個合格的病人,妄念纏身,只圖速效,不聽醫囑改變生活習慣,等等等等,所以醫患關係緊張也是難免的。

想到醫患關係就感覺多少話都說不完,把佛經扒拉出來看看靜靜心,也很久沒翻這些書了,從宗教的角度來講,佛教確實很厲害,他是體系最完整、規模最宏大、言辭最精美的宗教體系,理論體系比其他教派要強幾個層次,可惜近來佛教式微,說來這事該怪和尚,但是少了和尚佛法如何傳也是個問題,所以這種事還是讓該操心的人去操心,易經說了嘛,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抄抄經算是心靜。翻出來抄了下《心經》和《金剛經》第一二品。

其實對於喜歡佛教的人來說,一開始沒必要去啃大部頭,凡事都是循序漸進的,一開始可以看一些最精華和流傳最廣的部分培養一下興趣。翻翻《圓覺經》第一品及諸菩薩偈,念念《法華經》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了解下觀世音菩薩怎麼從一開始的辯音菩薩逐漸改名並在佛教體系中首次確定地位的,翻翻《華嚴經》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看看如何修十種廣大行願的,最後再看下《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確定念佛是最簡單的成佛法門,而且有很大威力的。

俗話說“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嘛。

北洋zt徐世昌編《清詩匯》中有詩云:“茅屋三間凈掃除,葯爐經卷老僧居。自從一見《楞嚴》后,不讀人間糟粕書。“多讀兩遍感受一下這幾句詩的分量,如果能有汗毛倒豎的感覺,恭喜你,大道與你有緣。說起徐世昌這個人,每個人都是很複雜的,換個角度看到的就截然不同,別老聽別人如何評價,自己得有主意。

畢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因緣,經書那麼多說不定就對那本感興趣了呢,成佛的機緣其實都來的很偶然,未必要經歷驚濤駭浪般的人生時刻才想到立地成佛,早早開啟佛緣,說不定哪天就用到了呢,畢竟臨陣抱佛腳的前提是你知道佛在哪,大機緣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把握住的,但是把握住了或許就能修出屬於自己的天地,所以隨喜一個佛緣很重要,但燒香拜佛的不算,要跟佛真心交朋友,真心了解佛想說的是什麼的才算。

就我個人來說,我是讀《金剛經》有感覺的,而且最有感覺的就是第一品法會因由分。一開始幾句話就把佛的平易近人(從某種角度也可以說那個時候的釋迦佛就是個沒什麼大神通的普通人)說得明明白白,到了吃飯點,佛也要穿上衣服拿上缽去城裏要飯(世尊食時,着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親自去要飯也就算了,可是要飯未必一家就搞得定,第一家給的不夠就要去第二家,挨家挨戶要,直到要夠了才算,還不能挑剔給的是什麼,給什麼吃什麼,至於有沒有肉是否犯忌在早期佛教是沒這個說法的(於其城中,次第乞已),接下來,作為早期1250人的團h老大,釋迦佛沒有任何架子,吃完飯也沒人幫他刷碗鋪墊子伺候他,全需要自己動手搞定(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然後就開始傳法了。說起來這就是佛的一天生活的開始,很平常無奇,神通都在話中,在思想的交鋒中。

至於《楞伽經》,可以先看南懷瑾的,因為普及度高而且生動形象,想深入的話可以去看凈玄法師的,再把南懷瑾的全部內容去掉個20-30%,因為畢竟做科普的都不是最尖端的研究人員。凈玄對南懷瑾的“云何所作生,進去與持身”、“云何見已還”、“雲和國t亂”、““何因男女林,訶梨阿摩勒””的解釋都是有很大意見的。《楞伽經》很難,一天讀一頁都算不錯了。沒想到不說中醫說佛教也能羅里吧嗦說這麼多。

驚聞暴雪給網易的授權要取消了,趕緊去玩兩把爐石吧,不然下次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真是不主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真是不主貴
上一章下一章

1見楞嚴后不讀zb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