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此“流求”

第三百二十章 此“流求”

仍然是建康。

在鄧自願的接引下,行朝於東南之地的“節度”劉黼和“財部專使”蘇景瞻,一同進入了東南都督府。

此時他們二人是奉召前來覲見陛下。

陛下前來東南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而且他每次都駐蹕在蘇劉義的都督府,不過劉黼和蘇景瞻從沒有對此感到意外。

某人對蘇劉義的寵信,不僅是他們親眼所見,而且早已被眾人所知。

後世的史書曾這樣描述過宋帝國在戰時期間“都督”和“節度”設置:“自景炎十三年始,委都督以方面之任,一改昔日兵事統屬之雜亂;授節度以一方之權,集地方之糧賦,以濟軍資。兩者雖各有職專,互不相屬,權柄不可謂不重也。然其責明確,遂使軍、政於後,日漸興矣。”

這段話其實已經說明了劉黼的“節度”,其主要的職責,就是在戰時期間直接代表朝廷,掌控所轄地區的每年徵集上來的賦稅、錢糧,供應宋軍所需。

劉黼所管轄的區域,包括了福建、兩浙、江南東路和即將完全落入行朝手中的兩淮,是朝廷治下最富庶的地方。

換而言之,就是在戰時期間,整個東南地區的宋軍,真正的最大後勤保障者,實際上是劉黼。

除上述之外,他還負有對轄下官員的督察,以及查訪民生之責。

因此,從某些方面來看,他的這個“節度”,所擁有的權力甚至比過去的“節度使”還要大。

也正因為如此,當初東和陸秀夫、文天祥三人密商時,陸秀夫與文天祥都沒有對這個提議表示反對。因為這個舉措,無疑是在把權力向文官們傾斜;其次他們同意某人的看法:

“戰時期間,朝廷應在一定的區域內,派重臣直接掌控各地的錢糧,賦予他們調撥的專斷之權,如此方能既及時保障軍中所需,且兼顧到民生,避免因來回上書、批複造成相關的延誤。”

此外,這個舉措仍舊保障了在戰時期間,行朝擁有將物資於不同地域之間相互調撥的能力。

當然,在賦予了“節度”一定的獨斷之權后,劉黼他們也需要將所做的每一件事,於事前或事後上呈朝廷報備。

陸秀夫和文天祥兩人對陛下草擬的方案所作的唯一修改,是當時他們認為:鑒於這個時代的廣南東路、廣南西路都算不上是什麼富庶之地,甚至還有些偏荒,若僅以它們和瓊州、荊湖南路四地,來支撐荊湖都督府,特別是即將實施的“經略西南”行動,似乎有點力所不逮。因此,他們就將本屬於劉黼轄下的江南西路,改為由廣州的行朝直接統轄。

相對而言,蘇景瞻在這裏面則擔負起另一個保障作用,即,作為“財部(前戶部)專使”,於當地推行朝廷的新幣、國債和寶行的推行,將過去的市舶司改為“海關”之外,他還負責掌控朝廷,具體說就是財部,額外存放於寶行中的錢財。一旦劉黼實際履行職責中確實出現不足,經奏報朝廷后,蘇景瞻可以將這些錢財依據實際需要撥付給劉黼使用。

所以,無論是劉黼、還是蘇景瞻,在這個朝廷新的框架內的權力都不小。

當下,劉黼、蘇景瞻與陛下碰面后,在經過了一些什麼君臣見禮之類場面上的事情,隨即就被“賜座”。

某人真的是不願浪費時間,一落座,在簡短地客套了幾句之後,就直接向蘇景瞻問道:“蘇愛卿,在你上呈財部的文書中,近期不僅多次提到倭國之人,朕見上月還曾提到流求,你可否詳述其中之情?”

蘇景瞻大約是真沒有想到,陛下一上來就提到了這個事情,因此有點發愣。

劉黼一見,怕他君前失儀,立刻幫着答話:“官家,此流求非是如今朝廷的東寧。”

在某人的熱心篡改下,當初的流求、後世的台灣現如今已經被稱為東寧,而且設立了東寧郡。

“臣查閱過歷代的典籍,應當是隋書中的流求國。臣與蘇大人之所以注意到他們,是他們運來了稻米賣給朝廷。臣自然依朝廷的戰時之制,悉數將其買下。”

蘇景瞻頓時也回過神來。

“官家,他們的人也來兌換了些朝廷過去的銅錢,只不過數量並不多。而且他們在拿到錢之後,所購之物主要是瓷器和鐵器。不過現在鐵器朝廷禁止流出,所以後來還是換成了瓷器。”

“臣私下裏派人幾經探問,這個流求國眼下以尚姓為主。他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鐵器和磁器。”

某人撫了撫面頰,陷入沉思。

依據史冊記載,後世的流求群島,也即所謂的沖繩,它的這個“流求”之名,是隋煬帝給的。

不過當時的隋煬帝要求它臣服,遭到了拒絕,所以後來隋煬帝就派了幾千兵馬渡海去攻打了他們,最終將原先島上之人都帶到了中土。

大約也正是由於這個緣故,流求自唐以後,少見於史籍。但明朝剛立國,它就開始來朝貢,這時候它分裂為中山、山南、山北三個部分,而這三個地方的王爺全都姓“尚”。後來他們之間又互相爭鬥,最終合併為中山一國。

可不管期間出現怎樣的變故,它始終對大明朝貢不斷。直至明末,宗室的唐王在福建自立為帝時,流求仍舊前來朝貢。因此,有明一代,它是與朝廷走得最近的藩屬。

東之所以會對這個事情極其感興趣,想必兄弟們全都明了。而且在他看來,這件事完全符合歷史的進程。畢竟另一個時空裏的大明,立國的年份與他眼下所距,連九十年都不到。

他看了一眼劉黼、蘇景瞻兩人,問道:“二位愛卿如何看此事?”

劉黼和蘇景瞻相互看了看之後,由劉黼開口:“臣等以為,他們多半為當初躲避戰亂的中原移民,蠻夷之中從未聽聞有什麼尚姓。”

聽了他所言,東點了點頭。

這是實話,有名有姓,是咱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傳統。後世周圍地區的人即便是有,也是跟咱中國人學的,更不要說還是一個在百家姓上排位好幾百、稍微有點冷門的“尚”姓。

“既然如此,朕看可以這樣,如果以後他們還運糧食來,不妨額外送他們些鐵器。嗯,就送兩種,一開荒的農具,二炊具。農具定額為一萬,炊具五千。來一船稻米,送他們五百。告訴他們,此作為特例,送完為止。其它照舊,兵器則不在此列。朕此次就給你們留下相關的詔書。”

(歷史上的流求鐵器相當缺乏。)

“還可以告訴他們,如果他們的船隻不堪使用,朝廷也可以送他們幾艘。”

嗯,這樣的兄弟可以選為重點來培養,後世的朱元璋就曾送了流求的國王海船兩艘。

劉黼和蘇景瞻頓時面面相覷,但某人已經轉換了話題。

“倭國哪裏又是如何?”

這次蘇景瞻立刻就回話:“官家,自景炎十三年朝廷收復江南之後,第二年,倭國就已經有人開始前來兌換朝廷錢幣。時至今日,不僅越來越多,除了以舊錢換新者外,亦有相當之人攜帶金銀前來購買。臣悉數按朝廷之制予以處置。”

蘇景瞻嘴裏的“朝廷之制”,當然是說銅錢按面值來兌換。至於金銀,趙與珞當年也早就為行朝定下了先例:一兩黃金兌換一百個龍幣,一兩白銀兌換十個龍幣。

朝中的眾人從來就沒覺得這有何不妥過。反正全是些蠻夷,給他們換已經不錯了,有什麼妥與不妥的?若是銅錢還能少給點最妥。

在這件事上,蘇景瞻絕對屬於老趙這個守財奴的第一鐵杆,甚至在他的內心裏,就和某位貪婪的狡詐之徒一樣,恨不得朝廷的銅錢還能製作的更小點。

聽了他所言,東點了點頭。

事實上,儘管在這個時代無法對貨幣的流向進行精確、有效的統計,但僅僅憑藉著朝廷和哪些所謂番夷的兌換記錄,東其實也知道,由於取消了限制,雖然這麼多年來朝廷投放的銅錢越來越多,但其中有相當的部分是流向了大宋境外。

那個島國在這個過程中自然不會例外,您沒見忽必烈滅了南宋之後,他們立馬就跑來弄南宋的銅錢?

劉黼和蘇景瞻又相互看了一眼,由劉黼開口問道:“官家是否覺得這其中有什麼不妥?”

東擺了擺手,口中言道:“對倭國之人,切不可輕而視之。須知,唐代之時,他們就已有通過如今的高麗,覬覦我遼東、乃至中原的野心。”

某人與生俱來的對那個島國的警惕,使得他此時一出口就沒什麼好話。

但是,於劉黼和蘇景瞻的眼裏,多少顯得有點是在吃着碗裏的、看着鍋里的。你人還在江南待着,眼睛都已經盯到了遼東。

不過他們也沒答話,因為某人又接着問道:“二位愛卿,還有一事朕想諮詢一下。若朝廷將棉、毛、麻、絲綢均納入為榷賣榷買,你們覺得如何?”

劉黼和蘇景瞻的臉上都露出了慎重之色,仍然是由劉黼先來開了口:“官家,朝廷的新田賦之制,已經物議洶洶。”

……

東親自將劉黼和蘇景瞻送至屋外。看着這兩位夫子的離去,他陷入短暫的沉思。

很快,殿前將軍鄧自願悄然走上前來,輕聲說道:“適才蘇都督親自來問,陛下的行程是否有改變?”

東搖了搖頭:“不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輪迴之帝國的歷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輪迴之帝國的歷史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章 此“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