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老子和他的
比較來看,在古今中外所有思想家當中,如老子這樣,就留下區區五千言的,本已不多;而於自己的著述中,開篇就點明了核心,並且就把它歸結為一個簡單的“道”字的,恐怕也真的是絕無僅有。
老子《道德經》中的有些論述,和其它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一樣,是一定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的。
比如他在的第三章里寫到: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智者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這段話裏面的“弱其志”,“恆使民無知無欲”,過去多被理解為是要讓天下人處於愚昧的狀態。這其實根本不對。因為後人理應看到,在特定時期,尤其是混亂的社會當中,有些所謂的“志”不是少了,而是多了,甚至是“濫”了。
“志”或“志向”就真的全是好的?
充滿辯證思維、身處亂世當中的老子,不可能看不到這點,所以他才這樣寫。
就是這段話裏面的“使夫智者不敢弗為而已”所提到的“智者”,也不是通常人們所講的“智者”,而是指有着小聰明的人。
《道德經》的十八章中還講到: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智慧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亂,案有貞臣。”
這同樣是對混亂社會某些現象的一種深刻揭示。
正因為天下失去了公平,所以才講仁義;當世人多喜歡耍小聰明時,其中必然有虛偽;正因為人世間少了和睦,所以才會講孝敬;也只有在家國出現混亂時,才能看出誰是忠貞之臣。
當後人看到第四十六章的“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慘於欲得”時,怕是更不得不佩服老子對世事的洞察。
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提出了一個“道”的概念,並貫穿於《道德經》一書。
這個玄妙的“道”,應當是他領悟到了什麼本質性的東西,卻又在當時無法用其它語言文字來說明。而從老子的論述來看,他的這個“道”,顯然是與自然有很大關係。
(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從根本上講,老子所代表的,其實是中國文化和思想更古老的本源。這個本源,來自於我們古人對天、地、萬物、以及人和人類社會本身的觀察和體悟。也即過去常講的所謂“天、地、人。”
抬頭望天,俯首見地,處於天地之間的則是人。古人、包括現代的人,對事物的觀察、探討,終究超不脫這三者。
中國文化、或文明與自然的密切關係,本就突出的表現在文字、醫學和曆法上。
“象形”,是所有文字起源時的共同特徵,但能夠更多的保留其“形”、且用其“意”的,只有中國的方塊字。
中醫不僅注重自然界時令、季節的變化,以及它對人體自身狀態的影響,且中藥材還多取自於大自然中生長的植物、以及存在的礦物。這些植物和礦物,僅僅是粗略地將它們從自然界中分辨出來,就已經令人難以想像,更不用說還要區分它們什麼性甘、性苦、平和、寒、暖、等等之類細微的藥性。
世界上就沒有那個族群從事過這麼龐大的一個系統工程。
或許我們不能說這個星球上的其他國家或族群過去就沒有自己曆法,但像中國這樣,創造出指導整個社會農業生產的農曆,則又別無第二家。
農曆的獨特,就在於它具體的二十四節氣劃分,這不經過長期對天時、地利細緻的觀察,無論如何也做不到。
從司馬遷的《五帝本紀》記述中可以看出,至少在五帝時期,我們的先人就已極其關注時令對種植的影響。
還可以再舉一個例子。
現在又有很多人講究“風水”了,實際上,所謂的“風水”,原本是一種遠古的人類,基於對周圍環境觀察的基礎上,選擇最佳居住點、以利於自身生存的經驗流傳。
(在司馬遷的記述中,黃帝等人似乎就是個勞碌命,一生當中不斷奔走在四方。這裏面所反映的,很可能部分就是我們的先人,當時仍然在尋找更合適的生存區域。)
“風水”到了後世,演變成中國人獨有的、似乎有點玄奧的旁門所學。其實它原本就有“大”、“小”之分。“小”則指的是“居家”,“大”則講究的是總體環境。
所以,愛護環境,如果從風水的角度來說,就是在保護自己的風水。
羅嗦了那麼多,其實只是想說明,中國人、至少是我們的古人,對自然觀察的認真和細緻,是要超越了當時世界上其他族群的。這種行為,也自然會反映在他們的思想上。老子就是他們中極其突出的代表。
通觀《道德經》全書,它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在以天道喻人事。
那麼,究竟什麼是“道”?所謂的“道”,大約就是宇宙、自然界中的法則。這些法則不以任何的物體、包括人的意志而存在,甚至以它們的“古老”,人類、地球、太陽系、乃至於我們所處的這個宇宙都按照這些法則而誕生。
人類的歷史相對於宇宙太短暫了,即使以我們五千年的文明,也不過是其中短短的一瞬。有太多太多的東西,其實早於人類N多N多年就已經存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的這段話表明,他一定是領悟到了這一點。並且他還認為,人類、包括人類的社會,勢必要遵循這些早已存在的法則。*********關於老子的內容,就請權當是在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