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甲午海戰
看到這,朱棣輕蔑地一笑。
不自量力的倭國,竟然已經開始暢想佔領大明之後的事了。
就連萬曆皇帝也是怒不可遏。
伸手使勁一撕,將那封帛書,扯成了兩半。
“是可忍,孰不可忍!”
話剛說完,他又變得有些猶疑不定。
“只是打仗耗資巨大,咱們大明經不起這麼折騰啊!”
朱棣心中罵道:人家都要遷都北京了,你這個胖子居然還在考慮軍餉的事!
一旁的兵部侍郎宋應昌也有些聽不下去了。
“皇上,倭國的狼子野心已經昭然若揭!”
“朝鮮乃是大明的屬國,如今向宗主國求援,大明於情於理也不能坐視不管。”
“況且,此時出兵,戰場在朝鮮。”
“並不會禍及大明本土。”
“若是朝鮮國王李昖撐不住了,舉國降了倭國,到時候倭國上下必將軍心大振。”
“有了朝鮮當跳板,將來戰火燒過鴨綠江,悔之晚矣!”
朱棣默默點頭:這個兵部侍郎不錯,見識明白,是一個幹事的人。
萬曆皇帝不喜歡上朝,主要是討厭面對那些事多嘴硬的文官,但不上朝不代表不管事。
如此軍國大事,還是需要他拍板的!
他心裏清楚,這一仗非打不可。
此時的猶豫,是在自己說服自己,畢竟本朝二十年來,積攢下一些家底,不容易。
王錫爵等三人見他遲遲不表態,於是互相使了個眼色,一同跪下。
“請皇上早早定奪!”
又過了一會兒,萬曆皇帝的眼神終於變得堅定起來。
“打!”
“不就是花點錢嘛,總不能墮了太祖皇帝、成祖皇帝的威名!”
說完之後,他的臉上充滿着痛苦之色。
彷彿有人拿刀從他的身上一片片地割下肉來一樣。
朱棣心道:剛才這話還算像樣!
萬曆皇帝拍板之後,派出了幾千人的援軍赴朝作戰。
王錫爵等人覺得兵力太少,恐有不測,只不過萬曆皇帝心意已決,不願在朝鮮花費太多錢。
朱棣心裏也是不踏實。
幾千人到陌生環境作戰,恐怕凶多吉少。
只是他雖然着急,卻苦於無法發表意見,恨不得上前將已經呼呼入睡地萬曆皇帝拎起來,好好修理一頓。
果不其然,大明的援軍抵達朝鮮之後,由於人數實在太少,而且不識地利。
游擊史儒戰死,副總兵祖承訓隻身逃了回來。
當大明援軍全軍覆沒的消息傳回北京之後,萬曆皇帝終於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他再也不能過於考慮錢的問題。
畢竟人世間最大的悲哀便是,人死了,錢沒花了。
這次大明終於動了真格的。
萬曆皇帝命令王錫爵帶領着內閣以及兵部戶部的官員,詳細擬定了出兵章程。
命令宋應昌以兵部右侍郎經略朝鮮、薊遼等處軍務,與提督李如松率兵四萬,分三路進軍朝鮮。
這次朱棣的視角也跟隨着大軍,來到了朝鮮戰場。
這個李如松朱棣也有點印象,正是他的老子李成梁,一手扶植起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的勢力。
萬曆二十一年,大明的四萬大軍在朝鮮本土軍隊的配合下,進攻平壤。
朱棣仔細觀摩了李如松的用兵之法之後,便放下心來。
此人頗有大將之風,很可能將會擊潰倭國部隊。
果不其然,在李如松的指揮下,明軍擊敗豐臣秀吉的得力幹將小西行長,取得平壤大捷,收復了平壤、開成。
之後明軍長驅直入,很快便又相繼收復了黃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
而後,李如松命令大軍休整數日,進軍朝鮮王京漢城。
此時的漢城之中足足有三十萬大軍。
除了數萬倭國精銳之外,更多的是朝鮮的二鬼子。
雖然攻打漢城的過程中,在碧蹄館一役,李如松輕身犯險,險些命喪敵手。
但宋應昌敏銳地發現了倭國部隊的弱點。
他在明軍將士之中,挑選了一批悍不畏死之士,組成了敢死隊,趁夜襲擊了敵軍糧道。
燒毀了大批的糧草輜重。
城中雖然人多,但後續的糧草運不上來。
更關鍵的是身旁的二鬼子,隨時可能反水,以曲線救國的名義,背後捅刀子。
於是倭國部隊只能棄城而走,盤踞在釜山。
至此,在明軍的幫助下,朝鮮收復了大部分國土,將被俘的王子、大臣百餘人。
倭國不敢直接與繼續與大明剛正面。
於是便開始了談判議和。
朱棣看到後世明軍,仍然如此驍勇善戰,他本人甚至比萬曆皇帝都激動。
隨着朝鮮之役上半場的結束,朱棣所處的環境再一次發生了變化。
他猛然發現,自己已經身處海上。
正在一艘鐵甲船的甲板之上。
面前乃是一群將前額剃得精光,身後拖着一條長長鞭子的士兵。
朱棣從他們的裝扮能夠猜的八九不離十,目前這個時代,一定是猛哥帖木兒的後人所建立的大清。
只是令他感到嫉妒的是,此時的大清竟然有他心心念念的鐵甲艦。
不過永樂年間距離清軍入關尚有二百多年的時間,距離現在少說也得三四百年。
這麼漫長的時間,造出鐵甲艦也不足為奇。
想到這裏,朱棣才釋然。
對面一位中年將軍在給這些士兵訓話。
“兄弟們,倭人尋釁,犯我中華,如今戰艦已經開到了咱們家門口。”
“朝廷把最精良的致遠艦交到了咱們手上,我希望兄弟們能夠一心殺敵報國,將倭人的艦船擊沉海底。”
他的一番話說的大義凜然,數百士兵全都慷慨激昂。
過了一會兒,一名老兵說道:“我等同為炎黃子孫,為了抵抗倭人侵略而死,自然不懼。”
“要是戰場上,一槍一炮地與敵人拼個你死我活,倒也沒有話說。”
“只是大人知道,咱們的買炮彈的錢都被京里那位扣下過壽了,就憑這些啞彈,如何與敵對陣?”
那名中年將軍知道他說的都是實情,嘆息一聲,然後說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