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保存最好的村莊風貌

第39章 保存最好的村莊風貌

80年代初,農村都單幹了,個個都是種田能手,全家老小齊上陣。經過辛苦忙碌,家家倉里有了糧食,身上有囫圇衣裳,吃得飽,穿的暖,農民有了化肥,也不再拾狗屎了,冬閑曬着太陽。生活無大憂,只是日子還是很清苦,只有逢年過節或者家裏來了尊貴的客人才能吃頓肉喝口酒。那時候勞動力不是用錢衡量,最多算個人情,許多人都願意給人家打暴工,給人家打暴工,就是做事不要錢,管飯,有葷腥好菜招待,晚上還可以喝一頓酒,外帶一包紅金葉香煙。那時冬天有人家做房子,找小工容易得很,可以在本隊找,也可以到鄰隊找,不是信任的人還不要。有的好一口酒,愛抽根煙的遇到這樣的事,寧願自家事放下也要去幫主家做事。陽光暖暖的照着,外面的老棉襖脫掉,只穿着夾襖加襯衣,挑土和泥、抬東西、拉大鋸鋸木頭,除了早上給每人發一包煙,主人家一天散幾遍煙,煙癮大的捨不得抽自己煙,就蹭主人家煙。“二爺再散一根吧,你看我多賣力,褲襠都是水,一身汗。”“你褲襠是尿吧,大家笑聲一片。”一般主人家都比較慷慨,對喜歡抽煙的多發幾根,拿着煙的就比其他人更賣力,以表示自己不白抽你的煙,晚飯比中午多兩個餐,塑料桶裝的散裝白酒可以敞量喝,酒足飯飽已經晚上七八點鐘,主家喊着三爺,二柱子、狗蛋明天早點,西邊牆要挑土基,曉得了,曉得了。幾個人歪歪倒倒回家。

吃飽穿暖,偶爾喝點小酒,張個山前李個山後胡侃找點樂子,生活就是這麼簡單。簡單到不能再簡單。農村人多孩子多,都賴在家裏。大家都一樣,沒有什麼大差別。

如今的農村早已不是七八十年代的農村,老早農村都是以水為財,向水而生,龍山村的老宅就是建在村裡小溪水河邊。村子依河兩岸而建,都是木建築,還有一座牌坊,土地菩薩廟。老房子的牆上還有“堅決不忘階級鬥爭”的水泥刻字,牆上油漆刷的紅色“高舉偉大領袖***旗幟!”標語字跡斑斕脫落。小河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石板橋,方便和兩岸住的人來往,石板修建的台階到河底,河底修建攔水壩,人們就着攔水壩的水洗衣,洗菜等。現在這裏村民大多早已移走了,樹木繁雜地生長,小河水裏枯枝落葉,由於年份已久,好多攔水壩水泥面破損,上面長着綠綠的青苔。

夏欣雨了解到龍山村溪邊老村落是南平乃至東省保存最好的村莊風貌。其實這是有它的獨特歷史原因,龍山村這裏多山地,早年人們對交通不是特別依賴,為了躲避土匪大兵禍害,村民喜歡往山裡住,一有動靜可以往山裡跑。90年代開始大家都陸續搬出來,距離公路近,交通方便,平坦開闊光線好的地方。老宅子就這樣留下來了,這些老宅子都是木結構的房梁,雖然年代久遠,但是牆倒房不塌。縣政府也非常重視這裏歷史文化的保護,明確規定這裏老房子不允許拆,逐家進行了登記。有損壞的危房及時修繕,盡量保存原貌。

現在只有一位82歲老爺爺還住在老房子,老人一生沒結婚,身體很好,屋旁邊有菜園,他自己種菜養雞,此時炊煙裊裊,老人就正在燒飯,一個尾巴上脫了毛的公雞跳到矮柴垛上打鳴,這煙火味如畫如詩,李琴擺弄着照相機咔咔拍着。賈大奎說隊裏給他老人在別處安排了新房子,老人說啥都不搬。老人戀舊,說死都要死在這裏。現在村裡管他糧食,過年過節還給他送些慰問禮品和錢。老人生活自理,也不給村裏帶來麻煩。

龍山有一個重要資源,那就是溫泉,龍山的溫泉熱田面積大,水溫高,且富含有十多種對人體保健有益的化學元素。七八十年代沒人把溫泉當作資源,也就是當地人殺雞宰鴨什麼的就用溫泉燙着拔毛。龍山屬於丘陵地帶,境內群山連綿,花草樹木枝繁葉茂,自然風光好,負氧離子含量高。最近全國開始興起旅遊熱,也有驢友開車過來玩,他們自己帶帳篷和炊灶,向當地人買一些雞鴨魚什麼的,自己動手野炊,體驗野外生存感覺。有會做生意的村民主動提出為驢友做飯,燒當地土菜,還可以安排乾淨整潔的房間入住,也就是現在的農家樂。賈大奎組織村裡開過幾次會,想過大家集資像模像樣的搞一個溫泉度假村。這也只是想過,第一村民本身就沒有錢搞什麼度假村,另外僅僅把龍山溫泉度假村搞點小模樣是不行的。窮山僻壤,靠偶爾來幾個遊客是萬萬不能支撐起來的,必然虧本。必須縣裏牽頭投資,或者通過招商引資吸引外來資金投入。這也是這次周春華副市長視察的目的。這次是市裡出面牽頭,縣裏抓落實執行,但到底能給當地農民帶來多大希望,沒人敢有太多期盼,這樣的傳聞也不只一年二年了。大家都不會相信,鄉村缺毛的雞會有可能變成鳳凰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新洲印象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新洲印象
上一章下一章

第39章 保存最好的村莊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