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章 韓信定理
以前世的記憶看,劉執嘉很容易就發現,這丹書鐵券既然相當於晉爵封侯的憑證,那麼並不是傳說中的“免死金牌”,如果本人或者後代犯罪尤其是謀反,那下場依然慘烈。
可說你有沒有罪,尤其是有沒有謀反,那還不是皇帝的一句話?
這就是劉執嘉看出的,很大可能由叔孫通設計的這“丹書鐵券”的“後門”或者“木馬”程序了,而聰明如劉邦,絕對看出了這一點,甚至也許就是他暗示甚至明示叔孫通如此設計的。
由此,在審食其感動和炫耀自己的“丹書鐵券”時,劉執嘉只能在他告辭時,看着他的背影暗暗搖頭——也許這審食其,將會和其他許多功臣一樣,結局堪憂呢,可對此劉執嘉也無能為力,因為審食其這一別可能就是與自己永別了。
繼趙功被委任為外官治粟都尉、負責在關中示範推廣“代田法”之後,審食其跟隨皇后呂雉去了長樂宮,只剩下劉執嘉和妻子留住在了櫟陽宮中。
隨着皇帝劉邦和皇后呂雉都搬去了新落成的長樂宮,這櫟陽舊宮殿一下子顯得寬敞了許多,但隨之劉執嘉的心也空蕩寂寞了不少。
劉邦夫妻更加忙碌了,加上距離遠了,每五天左右來探望自己一次都很難做到了。
每日裏,只有和妻子相對,身邊也沒有了過去熟悉的趙功等人陪伴,二兒子劉仲、四子劉交又都前去封地當王去了,這暮年的生活,讓劉執嘉頓時有了在敬老院等死的感覺。
自己還能活多久?自己又還能做點什麼呢?
而在這迷茫中,劉執嘉聽到了一個重大消息:劉邦又出征了!
“韓王信反了?”聽到這個消息,劉執嘉才知道,原來自己對“丹書鐵券”的判斷過於絕對了。
這個韓王信是韓襄王的庶出孫子,與如今已經被變為淮陰侯的韓信,除了名字相同外,還有一個相同點,那就是都身材高大、一看就是勇武之人。
正因為這一點,在韓王信投降劉邦后,跟隨攻進秦關中,接着又跟着出關打敗了項羽所立的韓王鄭昌,因此得以被立為韓王,繼續帶兵跟隨劉邦征戰。
“這樣的人,其實反叛才正常,所以要不丹書鐵券的‘後門’也被他看破,要不就是他根本就不在乎這個。”
想着剛剛同樣剛拿到丹書鐵券的審食其的激動樣子,劉執嘉感慨地想到。看來,能被劉邦封王或者封侯的功臣們,智商情商肯定都足夠在線,所以這東西或許只是劉邦和手下心照不宣的政治遊戲?
為何說韓王信反叛才正常?
因為在這個“禮崩樂壞”的動亂時代,劉執嘉算看透了,絕大多數人心中沒有所謂正義,追求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益。
要知道,這個韓王信,起初追隨是當初的韓王成,然後投降了劉邦,可是當劉邦兵敗滎陽時,他竟然又投降了項羽!
不過,以他的精明,當然看得出項羽不太靠譜,所以不久就趁亂逃了出來,而劉邦不計前嫌,再次立他為韓王,最終跟從劉邦擊敗項羽,平定了天下。
“劉邦真是個豁達大度的英雄,比曹操這等梟雄要強多了。”
想到這裏,劉執嘉感慨劉邦的不容易,看看雍齒、燕王臧荼等,再來看這個韓王信,劉邦沒有辜負他們,是他們辜負了劉邦的寬容和信任啊!
這麼一個只是追逐利益的精明人,竟然被劉邦看中,讓他韓國的都城從潁川北遷到晉陽,去鎮守與匈奴接壤的邊境線。
所以,沒有了安穩、卻有了無窮大責任,劉邦這讓精明的韓王信利益受損的做法,自然就讓他心中不平,加上被匈奴包圍在馬邑時,竟然私下多次派使者向匈奴求和,這自然被發覺了劉邦提防和斥責。
而韓信被變為淮陰侯,並軟禁在長安城的前車之鑒,讓韓王信擔憂劉邦遲早會對自己下手。
於是,韓王信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勾結匈奴造反了。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劉執嘉的記憶里突然現出這樣兩句詩,不由得無奈地搖搖頭。
劉邦這一去,不只是要對付韓王信,更危險的是,還要對付勾結他並且合兵一處正攻打太原的匈奴。
所以,這次劉邦親自統帥的大軍超過了三十萬。
而就是這龐大的軍隊出征,反而更增添了劉執嘉的憂慮——因為,他想起了“韓信定理”,這是劉執嘉自己給命名的。
當初,韓信被變為淮陰侯后,劉邦對這個已經基本解除了威脅的手下有過多次的談話,而中心話題就是各個將軍的帶兵能力。
像樊噲這等血勇之將,韓信是打心裏看不起的,認為大概也就能統帥兩萬人以下,而像曹參、周勃等名將,雖然能統帥的兵力各有不同,但韓信的臉上都是不屑的表情。
而這更激發了劉邦的忌憚和不忿。
於是,劉邦半開玩笑地問韓信:“那你認為朕能帶多少兵呢?”
韓信在軍事領域是個極其自信的人,當然沒有這份自信,他也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成為劉邦手下的第一將領。
因為軍事上的專業自信,所以這一瞬間,韓信忘記了對面的是自己的老闆劉邦,是對自己忌憚疑懼的頂頭上司,是如今堂堂天子。
所以韓信不假思索地從自己的軍事專業領域給出了自己專業的看法:
“陛下最多能帶十萬兵。”
“那你韓信呢?”
對韓信給出的答案,劉邦如何會滿意呢?要知道,劉邦對自己的軍事才能也是極其自信的,這天下也確實是自己騎馬縱橫打下來的,我就只能帶十萬兵?於是劉邦很不爽地反問韓信:我倒要看看你韓信怎麼回答,難道你比我還強?
沒想到,已經沉溺於專業思考的韓信,給出了大言不慚的專業回答:“我?當然多多益善。”意思很明白了,韓信自認為自己能帶的兵無上限,比你劉邦的十萬極限可強多了。
唉!有時人過分專業,也會讓自己走進過分專業思維的死胡同,對吧?
“既然你這麼能帶兵打仗,怎麼現在又被我抓住了?”
可想而知,劉邦此刻的臉色絕對陰沉得可怕。
於是在貢獻了“多多益善”這個成語后,韓信才一頭大汗地醒悟到:這不是一個軍事問題,而是事關自己生死的政治問題!
於是,韓信在巨大的壓力下,給出了其實還是從軍事專業角度、有點奉承劉邦、卻還是出於真心的回答:
“陛下可能帶兵的能力不夠強,但統領將軍的本領強,(例如像我這樣強的將領不也在您的統領之下嗎?)所以我才當了您的俘虜啊!況且,這種統帥將領的本領,是上天賜給陛下的,不是人力後天能學到的。”
劉邦聽后,終於有了舒心而滿意的大笑--------
這就是劉執嘉認可的“韓信定理”,其核心內容就是,劉邦帶兵不能超過十萬人,否則必輸。
當然韓信得出這個定理,那是以劉邦過往的戰績為證的:
自從沛縣起兵到攻入秦關中,劉邦從未帶過十萬以上兵力,卻能避實擊虛、籠絡人心,從而不斷勝利;而到彭城之戰時,空有四十萬大軍卻被項羽區區兩萬多精兵打得打敗而逃。
以劉執嘉這個理科男看來,答案其實很簡單:兵力增加后,指揮控制的難度可不是簡單疊加,而是幾何級別的擴大了不知多少倍。這就不是劉邦能輕易能克服的困難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韓信奉承劉邦“善將將”的本領“所謂天授,非人力也”,放到他自己的軍事才能上,倒也非常貼切了。
也正因為這個”韓信定理“,劉執嘉對劉邦這次的傾國遠征充滿了擔心。
劉邦啊,要平定韓王信可能還不算難,可要擊敗來去如風的匈奴大軍,以笨重的步兵和不多的車騎兵,能做到嗎?尤其是,匈奴的地理沒有誰能熟悉到做出自己獻給劉邦的沙盤,來讓劉邦看到自己面臨的潛在危機。
我還能看到你順利歸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