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問天下誰是英雄
近年來古裝電視劇十分熱播,反映宮庭生活的小說、故事也充斥網絡、書市。這個是千古一帝流芳百世,那個是無道昏君遺臭萬年;這個是忠臣不事二主,那個是奸賊朝三暮四。
當皇帝可以說是古人的最高理想,劉邦還是一個小亭長時,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威風場面,羨慕得不得了,一句“大丈夫當如是也”脫口而出。項羽在吳中也看到秦始皇出巡,妒忌的眼睛裏冒出火星,咬牙切齒地說道“彼可以取而代之”。
如果成功當上了皇帝,馬上就是至尊,不管怎麼說怎麼做都是對的!如果失敗了呢?那就是虛偽狡詐禍國殃民!略舉幾例:
唐太宗李世民,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很高,稱他是偉大的政治家、書法家、卓越的領袖,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愛民如子,從善如流。不過我總覺得未必!不可否認,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李世民確實立下赫赫戰功!不過因為是次子,雖然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後來又晉封秦王,但終究無緣太子之位。為了當皇帝,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將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殺死,同時將十個侄子斬草除根!當時父親李淵仍在世上,而且是皇帝,看到兒孫被殺不知如何悲痛!他不敢治罪李世民,只能封他為太子,全權處理軍國大事!不久退位。李淵還算聰明,如果不退位,李世民未必不敢殺父!我常常想:能將兄弟侄子全部誅殺的人,怎麼可能真正愛護百姓呢?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自然要做做樣子沽名釣譽,如果威脅到皇權,不要說如子,親生兒子也照殺不誤!
李元吉死後,留下妃子楊氏,據說體態風流,性情柔媚。丈夫與兒子死後,楊氏了無生趣。一日親赴宮中,竟自請死!李世民見她生得美艷,非但不加治罪,反而迎入府中,倍加撫慰!將弟、侄殺死弟媳婦據為己有,也只有千古一帝做得出來。
再說王莽,歷來被認為是簒漢奸賊虛偽狡詐,托古改制禍國殃民!事實上並不是這樣。
先說簒漢。孫悟空曾經說過:皇帝輪留做,明年到我家!【當然這是吳承恩先生托他的口講的,孫悟空並不存在】王莽該不該篡漢,今天看來並沒有什麼對錯!當年漢高祖劉邦不過是一個混跡市井的無賴,看到秦始皇出巡的儀仗,就發出“大丈夫當如是也”的感慨,後來平秦滅楚取了天下。後周世宗柴榮對趙匡胤恩重如山,柴榮死後趙匡胤欺負他孤兒寡母,皇袍加身做了皇帝。後人也說他英明神武雄才大略。劉邦、趙匡胤能做皇帝,王莽為什麼不能做呢?按文化按個人道德修養,王莽並不比他們差,這一點應該無可厚非!
其次說王莽虛偽。王莽待人,溫良恭儉,不擺架子;侍奉母親、寡嫂,撫養兄長的孤子,既周到,又檢點;不管是結交才俊,還是侍奉家族叔伯,都委婉有禮。
王莽的大伯父王鳳生病,王莽親自照看,並為王鳳嘗葯,“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
老王家飛升之後,王氏子弟多“侈靡,以輿馬聲色佚游相高”。在堂兄弟們依仗權勢花天酒地胡作非為的時候,他能夠做到克己自律潔身自好,況且十幾年如一日。他那時並不知道將來會被朝庭重用。如果說他虛偽,他虛偽給誰看呢?
王鳳臨終前,囑託妹妹,即太后王政君照顧王莽。而王商則直接提出分自己的采邑來為王莽加封。當時的名士,如戴崇、金涉、陳湯等人,也都為王莽請封。
就這樣,一個家道中落的窮小子,沒有耀眼的政績,更沒有軍功,卻在29歲的時候封了侯。
王莽在官場上小心翼翼,待人處事力求完美,廣交儒士名流,聲譽漸隆,成為世之楷模,因此仕途比較順利,最後登上權力巔峰,成為那個時代最耀眼的人。
不同於近代袁世凱稱帝時,被兒子、下屬的謊言蒙蔽,王莽當時的呼聲高,是貨真價實的。
世家大族敬佩他的品行,黎民百姓感念他的恩德,而儒生則將他視為實現“王道”的領袖。此時的王莽也有稱帝的野心,小動作不斷。但他對帝位的覬覦,更多的還是希望能藉助皇權,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皇位顯然不是終極目標。
說到底,王莽想做聖人。
王莽進入權力中心甚至於獨掌朝政后,並沒有象後世的董卓、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候,依舊象以前一樣謙恭有禮。他把自己的土地,財產分發給平民,甚至他自己的俸祿都用於救濟災民。在他的帶動下,其他官員紛紛仿效,就連太皇太后也自減封邑,用以救助災民!在那樣一個貪官污吏枉法成風的社會,王莽不僅自己保持清廉,夫人的穿戴也與僕人一樣。
古語云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不過這只是儒家的一句口號,能夠做到的微乎其微!不過王莽做到了!他的兒子殺死了一名奴婢,王莽立即逼他自殺扺命!這樣的事情,翻開歷朝歷代的史書,也只有王莽能夠做到!己不正何以正人?兒子殺人不用扺命,別人殺人又如何定罪?
王莽的第三大罪狀在於托古改制。王莽當上新朝的皇帝之後,頑固而又熱情地推行他的復古改革。這時他的地位已經十分穩固,根本不需要偽裝,他應該露出自己的本來面目!然而他的真實想法就是天下大同人人平等,廢除奴隸制,耕者有其田。八口之家超出九百畝土地,必須將多餘部分讓給無地農民!
然而,王莽失敗了!他的理想觸犯了劉氏宗族和豪強地主的利益,他們不斷起兵反抗!由於天災,各地農民也紛紛起義!
地皇四年,“穿越之子”王莽已經走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天地神祗不願讓一個“現代人”強行改變歷史潮流,特賦予漢室宗親劉秀“大隕石召喚術”等神技,幫助他在昆陽打敗了新朝的主力部隊。隨着各地人民不斷反抗,王莽終於頂不住了;綠林軍打入了關中。無奈之下,王莽只能死馬當活馬醫,下令釋放囚徒,分發兵器,歃血為盟,號召大家共同發誓:“有不為新室者,社鬼記之!”不忠於我們朝廷的人,鬼都不會放過他!然後由更始將軍統帥囚徒,出征迎敵。
可犯人們一點都不傻,你王莽大勢已去,讓我們當炮灰,我們會心甘情願替他殉葬?結果剛剛渡過渭水,囚徒們就四處逃竄,就剩更始將軍一個人,灰溜溜跑回長安,向王莽報告戰績。那種辛酸、無助、凄涼,不親身經歷是很難體會的。沒過多久,綠林軍殺進來了,商縣人杜吳殺死了王莽。為了搶奪他的屍體,人們互相傷害,在爭搶中傷亡。後來又把王莽的頭顱掛出來示眾,膽子大的人把他的舌頭割下來吃了。曾經富有四海、萬人之上的統治者,最終落了這麼一個下場,實在是令人唏噓。更有意思的是,王莽的頭顱還被後代統治者收藏,直到西晉。王莽作為反面教材,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這是君主,再說臣子。
1402年六月,南京城亂如麻。方孝孺靜坐家中,等待被捕的一刻。
3年前,朱棣在北京起兵,以“清君側”的名義,反對侄子建文帝的削藩政策。發兵前,他的軍師姚廣孝跪地囑託,說南京城破之日,方孝孺一定不肯投降,希望不要殺他。
“殺方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姚廣孝意味深長地說。
朱棣打下南京城后,方孝孺果然不逃,也不降。
下獄后,朱棣再三請人去勸降,方孝孺終不從。
等到朱棣準備登極時,為了借重方孝孺在天下士人中的名氣,便要他起草登位詔書。
方孝孺身穿孝服,大哭上殿,見朱棣。
史書記下了兩人的對話。
朱棣:先生請不要悲傷,我不過是效法周公輔佐周成王。
方孝孺:那成王現在哪裏?
朱棣:他(指建文帝朱允炆)自焚,死了。方孝孺:成王不在了,為何不立成王之子為帝?
朱棣:國賴長君(意為朱允炆之子年幼,不適合掌國)。方孝孺:為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這是我們的家事,請先生不要過度操心。
說完,命左右上紙筆。
朱棣:登極詔書,非先生起草不可。
方孝孺寫了幾個字,隨即擲筆於地,大哭。且哭且罵:死即死,詔不可草。
朱棣:難道你不怕誅九族?
方孝孺:便誅十族奈我何!
朱棣徹底被激怒,當場命人用刀割裂方孝孺的嘴巴,從臉頰割到耳朵。
方孝孺的族人、朋友、門生,一個個在他面前被處死,他都不為所動。
輪到他的弟弟方孝友,他罕見地留下眼淚,弟弟反過來勸他,“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
整整殺了7天,一共殺了873人.
最後才輪到方孝孺本人。他慨然赴死,並寫了一首絕命詞:
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死時,年僅46歲。
這是中國歷史上株連最廣的一次慘殺。方孝孺,此後成為“骨鯁之士”的代名詞,成為明朝最硬的“硬骨頭”。
朱棣請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其實不過是做做樣子,寫不寫都是一樣!方孝孺偏偏不寫,且揚言滅十族也不寫!試問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與你同歸於盡?朱棣與朱允炆,誰有資格當皇帝?父死子替,兄終弟及,都是前任皇帝在自說自話,本身就沒有公理可言,卻在偽命題中求解正義,結果肯定是緣木求魚!方孝孺無端連累家人、親友,以及知交、門生,看不懂有什麼意義。
中國有句古話叫“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位皇帝都有他所重用的一批班底。不要說兩個不同的朝代,就是同一個朝代皇位更迭,也會造成大量的人員流動。可是在五代就有這麼一位官場不倒翁,歷經四個不同的朝代都做到了宰相之位。有人罵他是奸臣的代表,有人贊他一心為民。他到底是誰呢?
這個人叫做馮道,字可道,號長樂老。他先後效力於後唐庄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再加上他曾經代表後晉高祖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建立父子關係,一共做了十一個皇帝的臣子。
後人很多痛罵馮道是小人,一味苟全而活,沒有羞恥之心。歐陽修說他“不知廉恥”,司馬光更罵他為“奸臣之尤”。宋元時期的胡三省稱其雖然“位極人臣,國亡不能死,視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清朝通俗小說家蔡東藩,一個落魄書生更是怒斥“太師馮道,最號老成,實最無恥。”
其實,歷史上的馮道,雖然八面玲瓏,遊走於歷朝的帝王之中,卻是典型的道德君子。他愛護百姓,憐惜蒼生,不貪享樂。至於忠君,也要有可忠之君啊……唐庄宗,一個就知道聽戲唱戲卡拉ok的皇帝,忠於他?那你得會唱戲。唐明宗好點,馮道也沒有不忠於他啊。到李從厚,太短了,做皇帝才個把月時間。馮道跟李從厚還沒樹立感情呢。後面李從珂跟石敬塘皇位更替,一個唐明宗半子,一個唐明宗義子。清官難斷家務事,還是皇族家務事,馮道管他幹什麼,誰做不都是你們自已人?而當耶律德光滅掉後晉,佔領汴梁,蹂躪中原時,已外放做官的馮道主動進京。可他絕不是來爭官做的,馮道此次進京,只是在盡己之能做些救人的事。
石敬瑭在位時,馮道曾出使契丹,耶律德光很欣賞他的才華,想把他留在契丹,但馮道找了個理由溜回了中原。這次耶律德光滅掉後晉,馮道又趕來和他見面。耶律德光沒好氣地說:“你怎麼又來見我了?”
馮道恭敬地表示:“無兵無城,怎敢不來?”
耶律德光幾乎用罵人的口氣問道:“你是個什麼樣的老頭子?”
馮道自嘲地說:“無才無德,痴頑老子。”
這樣的低聲下氣,耶律德光的火氣消掉大半。當耶律德光問馮道如何治理天下的時候,馮道說:“現在佛祖救不了蒼生,只有皇帝你才能救百姓。”
公道自在人心!不管後世如何攻擊貶低馮道,當時因這一句話,中原百姓存活下來的數不勝數。當馮道死後出殯時,開封民眾自發組織列隊道旁,紙錢飛舞滿天,路旁的樹葉都成了灰色。
可是到了元代,有位學者胡三省對馮道義憤填膺,他說馮道——位極人臣,國亡不能死,視君如路人,何足重哉!
真是奇了怪了,漢人在元代,已經是亡國之人了,這位胡兄為什麼還活着呢?廉恥何在?
到了清朝,就更不得了了。着名的思想家王夫之把馮道的罪行提高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高度——馮道之惡浮於商紂王,其禍烈於盜跖矣!
真不知道馮道是怎樣傷害了他,也不知道他有什麼資格這樣評價馮道。滿清也是外族,你怎麼不去死呢?
孟子說過:“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真正為窮苦百姓着想,不為名利,不顧成敗,不惜生命的人才是英雄!因為仁慈,因為善良,因為軟弱,他們往往不能夠成功,而後人根據成王敗寇的定性思維,偏偏視他們為昏君奸賊;而不擇手段謀取私利,不分忠奸斬草除根的反而被看成明君英雄,這樣的引導實在是錯誤!以後做人還講不講仁義?所以我們今天看待歷史評論英雄,應該看他的動機而不是看結果!那些為了個人權利為了子孫富貴濫殺無辜草菅人命的人,即使成功了也不值得崇拜;為了百姓生存不幸犧牲自己,忍氣吞聲委曲求全的人,即使失敗了也不必痛恨!個人成敗與百姓生命相比,自然後者為重!作為普通百姓,人家保全了你的生命,你罵他是昏君奸賊;人家殺了你父母自立為王,你卻說他是明君英雄!若死人地下有知,不知會作何感想。
士可殺而不可辱!這句話不錯,可你不能說老百姓可殺我不可辱啊!
個人想法而已!信奉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從二夫的人大可不必生氣。主明而臣忠,夫賢而女烈;昏君匹夫,幹嘛要跟他一起死呢?
歡迎閱讀,歡迎收聽。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