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張良刺秦

5張良刺秦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統一了貨幣,統一了度量衡,連接各國的長城,為後代留下了萬里長城。秦王將全國分成36個郡,由中央統一領導,形成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

秦始皇恐人民謀反。心想:“六國新滅,驟然得了數倍土地,添了許多人民,雖然設官管理,終慮耳目不周,難保無乘機起事之人。惟是造反亦不容易。第一,須有兵器方可對敵。第二,須有城池方可據守。第三,為首之人必系巨室豪宗,名望足以服眾,金錢足以動人,方能號召大眾為其黨羽。如今就此三件設法預防,便可將造反根株盡數拔盡。”始皇想定主意,立刻發出三道詔書如下:第一道:令各郡縣將民間藏留兵器盡數收送咸陽地方銷毀。第二道:令各郡守查點本籍戶口名冊,凡屬世家富室及地方有名之人,一律勒令遷居咸陽,以便就近監察。第三道:將天下險要地方所有城堡關塞,概行平毀。

此三道詔書既下,地方官不敢怠慢,分頭辦理。

秦始皇是個暴君,做事果斷、殘忍、狠毒,秦始皇把六國的國君全部殺掉以絕後患。

六國國君的後宮妃子加起來有3000多人,她們個個似出水芙蓉,天生麗質面若桃花,如果把這些佳人都放了是有些可惜。

秦始皇不是好色之君,但也沒有把這些佳麗趕盡殺絕,而是把她們都收編進了後宮。秦始皇更多的用意是充實後宮,帶有炫耀的意思。

可是六國的後宮佳麗實在太多了,這些妃子們吃喝自然不愁,她們白天載歌載舞,晚上飲酒奏樂。秦始皇在他們的心目中是個大英雄,每個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美貌和歌聲吸引皇上,她們天天翹首以盼,希望哪一天皇上能臨幸自己。

無奈秦始皇的後宮實在太多了,他整天又忙於國事,所以很少去光顧她們。這些妃子只能每天期盼地望着皇宮的方向,有的妃子36年都沒有見過皇帝的面。深宮寂寞怨女成群,長夜漫漫凄苦一生。

秦始皇有23個兒子,10個女兒,說明他是一個正常的男人,儘管六國的美女為了爭寵各顯神通,但秦始皇只有一個,他自然無法兼顧到每一個人。

秦始皇二十七年,下詔到隴西、北地各處出巡。

一班將相群臣隨駕起行。所過地方,官吏聽說車駕將到,先期掃除道路趕辦供應,遠出送迎。秦始皇千乘萬騎護衛森嚴,一路風光無限細說不盡!

秦始皇命駕先往山東。一日行到鄒嶧,始皇登山遊玩,命群臣作文刻石立在山上,稱頌始皇功德傳示後世。始皇遂由鄒嶧起駕,順路至泰山之下。

泰山為五嶽之一,歷史上最為有名。相傳古帝王都曾到此舉行封禪之禮。秦始皇到此也欲照例舉行,但應行儀節無人知曉。如此大典又不可草率從事。遂下令召集齊魯儒生來此會議。

儒生奉命到者七十人,大都不知,各逞臆說。其中有略知一二儀節者說道:“古來舉行封禪,上山之時恐傷山中土石草木,用蒲葉包裹車輪行走。到行禮時不過掃地而祭,用蒲干為席,以示儉約而已。”始皇見泰山如此險峻,若恐傷及土石草木,又如何上得山頂?遂飭令諸生罷議。儒生見始皇不用其議,不免懊喪回家。

始皇遂自出主意:由泰山南面開除車道直上山頂舉行封禮;然後由泰山北面下來,到得梁父地方舉行禪禮。吩咐禮官選擇吉日先期齋戒。到了這天始皇車駕上山。行至半路大風忽起,飛沙走石天色昏黑,迅雷一聲大雨如注。山上的大水沖流而下,一眾人等異常狼狽。急切中無處躲避,見路旁有大松樹黛色參天,蔭蔽十餘畝地,始皇命從人就樹下暫行休息。大眾見此樹竟能庇得千人,濃陰如幕,雨點一絲不漏。

始皇大喜,下詔封此樹為“五大夫”。等到雨過天晴方得上山行禮。此事傳到儒生耳中,便將始皇作為談柄,說他“開除車道,損傷山中土石,觸怒山靈,才致此風雨”。始皇聽說后十分生氣,後來竟釀出焚書坑儒的大禍。

秦始皇征服六國時,每滅一國,必囚殺君主,毀除宗廟社稷。又搜括妃嬪子女,寶器珍玩,一齊運入秦宮受用。

當時六國人民見此情狀,思念舊君往往泣下。盡有忠臣志士憤心切齒,痛恨始皇欲報國讎,未得機會。中有韓國人姓張名良,字子房,五世相韓。因始皇滅了韓國,一向懷恨在心,只要與本主報仇。

張良生長宰相之家,資財甚富,單是家童一項,已有三百人。

但他雖生長富貴,卻極有志氣,足智多謀,與尋常紈袴子弟大不相同。只因年紀尚少,故不曾出仕。等到韓國既滅,張良心想:“我雖不曾食祿拜官,然祖、父世受國恩,為子孫者當圖報效。眼前手無寸柄,無法挽回。就是將來要將祖國恢復,亦非易事。惟有設法刺死秦王,以報滅國之仇。縱使性命不保,死後也有面目見先人於地下。與其長作亡國遺民,偷生一世,埋沒無聞,何如轟轟烈烈拚卻一死,尚得留名後世!但是秦王出入護衛甚嚴,等閑近他不得。且恐行刺不成空送生命,必須覓得專諸、聶政一流人物,作個幫手方可行事。”張良主意既定,便暗地將家財盡數散去交結賓客。

張良有一弟,因見國亡氣憤而死。張良痛哭一場,將弟棺殮,停柩野外,也無暇替他埋葬。專心尋求俠士,一時竟不可得。張良心想:“天下甚大,何不出外雲遊,向風塵中結識豪傑以成吾志。似此長坐家中終非了局。”於是借遊學為名,獨身出門。一連奔走三年,到處留心察訪,卻未訪得合意之人。正是:

大千雖踏遍,

一士最難求!

一日行到淮陽,聽說倉海君豪俠好義,門下素多奇士,張良遂往見之。張良見那人身高一丈,相貌堂堂,便說“秦始皇無道,男不耕種,女罷機織,父子分散,夫婦離別,南修五嶺,北修長城,東填大海,西建阿房,焚書坑儒,大肆狂悖,民不聊生,天下失望。”

倉海君曰:“某姓黎,居住海邊,人稱倉海君,頗有膂力,使一百斤鐵槍,單管天下不平事。適見公器宇不凡,語言出眾,必是奇特之士,故敢剖露肝膽。願聞姓名,有何指教?”

張良曰:“某韓國人,姓張名良,五世相韓。今韓被始皇所滅,願破千金求士,未得其人。今遇壯士,大遂吾願,況今始皇無道,天下切齒,公若奮力誅此無道,與六國報仇,天下仰德青史標名,萬世不朽也。”

倉海君向張良長揖道:“賢公適言始皇無道,想要為天下除此暴秦,如有用我之處,自當與公出力。”

倉海君也是有心之人,沒多久便推薦了一位力士。張良見其人勇力絕倫,相貌雄偉,心中大悅,便將心腹之事告知。

張良密鑄鐵椎一柄,重一百二十斤,交付力士。然後又花了一段時間訓練他的擲准技術。經過張良的調教,大力士的必殺技初見成效,剛好張良的家臣也打聽到始皇帝痴迷驢游,動不動就巡行天下。這讓一心報復強秦的張良覺得有機可乘,就帶着大力士和大鐵鎚偷渡回國,伺機行刺。

經過一番仔細計算,張良算定秦始皇將於公元前218年某日經過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陽東)。於是他和大力士提前來到博浪沙潛伏。期間為秦始皇出巡打前站的衛士雖來此處巡查過,但都被張良機警地躲過。

約計始皇將到,張良整頓衣服面向韓國跪下,拜了兩拜,望空默祝道:“君父有靈鬼神輔助,使我得報滅國之仇。雖死無恨”!張良此時一腔義氣直貫雲霄。祝畢立起,收拾兵器與力士前往馳道旁邊埋伏。力士身體矯捷,伏在近處,張良沒甚技力,伏得較遠。

那一刻,秦始皇的車駕在無數黑甲騎兵的扈從下,從博浪沙緩緩行過。躲在暗處的張良心中大喜,可是猛地發現了一處致命傷。原來按照秦制,天子出巡所乘車輦由六馬拉車,敢為天下先的秦始皇深知欲殺其人者不勝枚舉,因此這次出巡和大臣一樣乘坐四馬拉的車。看着眼前越來越近的一長溜高車駟馬,智商無敵的神算子張良搞不清狀況了。

箭在弦上,為了報仇苦捱十餘年的張良顧不上許多,他挺身而出,大聲招呼大力士對着車隊中間貌似最豪華的馬車發起致命一擊。大力士二話不說,發一聲喊,便祭出手中的大鐵鎚。只聽“呯”的一聲,大鐵鎚擊中了那輛疑似豪車,木製車廂轟然飛散,車中之人被遠遠甩出,生死未卜。

一班護駕武士只顧前行,出其不意,驚得手足無措,自相擾亂。

張良仔細一看,被擊中者卻不像天子乘輿,乃是從官乘坐之副車。方知忙中錯誤,枉費氣力,心中自悔魯莽。

原來始皇恐人暗算,常有副車在前,壯士不知誤中副車,早有護駕御林軍將壯士捉住,始皇追問:“誰人主使?”壯士切齒瞑目大罵曰:“吾為天下誅殺無道,豈有人使之耶?”

子房見事不成暗暗叫苦,即於人叢中走脫。

原來被大鐵鎚擊中的只是副車,被撞飛的是某位倒霉的駙馬都尉,秦始皇則安然無恙。看着眼前的破車與傷者,秦始皇龍顏震怒,立刻命令趙高勘問,壯士不肯招出何人主使,乃撞柱而死。

至於那位半死不活的駙馬都尉,則因為替主子擋錘官運亨通(此時的駙馬都尉其實是官銜,並非公主的老公,后因公主的老公一般都會受封駙馬都尉,人們才將其稱作“駙馬”。駙馬都尉這一官職見諸史冊,就是從此時開始的)。

張良一路逃走,也不知力士所在,只見詔書捕拿甚急,便改換姓名,逃到下邳友人項伯家隱藏。

項伯出身楚國貴族,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小兒子,項羽的父親排行老大,項梁排行老二,老三就是項伯。項伯這個人也是遊俠一類的人物,年輕時喜歡行俠仗義,曾經因為殺人藏匿在下邳,受到張良的庇護,於是結為兄弟。張良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沒有成功,所以跑到下邳,項伯便留張良居住,兩位出身貴族的公子哥兒意氣相投互相保護,也為後來項伯救劉邦埋下了伏筆。

起初風聲尚緊,過了一時漸漸平靜。張良旅居無事鬱鬱不樂,時常出外散步。

一日偶然閒遊,到一橋頭。士人呼橋為“圮”,後人因稱此處為“圮上”。張良獨自一人立在橋邊,十分無聊。舉頭看見前面來一老人,鬚眉皓白,身穿灰色寬大之衣,手持藜杖,足着赤履,徐徐行來。將近張良身邊,竟將足上所穿一履墜落到橋下去。那老人瞧了張良一眼說道:“孺子,汝可為我下去取履么?”

張良國亡家破,滿腔冤憤,正在無可發泄。忽聞老人之言,心中錯愕,覺得此人陌路相逢,素不認識,竟敢如此無禮!一時怒從心起,即欲動手將他毆打。驀然轉念:“他是老人,我若打他,於理不順。”立即住手,正要走開,又想:“老人精力已衰,自己不能下橋拾取,失卻一履如何走路?我今遇見何妨行個方便。”於是依言前往橋下取履,卻見此履墜在橋柱之旁。張良躡足下去取履到手,回身走上橋來。方欲交與老人,又聽老人說道:“可將履與我着上?”張良心想既已替他取履,索性人情做到底,便跪下去,一手捧住老人之足,一手將履套上,極其恭謹。老人行不數步,又將履溺於泥中,又令張良去取,張良略無異色,又取而進之。如此者三次。老人向張良點首道:“孺子尚可教訓!由今日起算至第五日,平明時候,汝可來此地與我相會。”張良聽了,知他必有道理。遂恭恭敬敬跪下,應聲曰:“諾”。

到了第五日,張良一早起來,依着老人言語行至其地。

卻見老人早已在彼等候。一見張良來遲便怒道:“汝與老人約會,何以後至?”張良被責也不言語。少停老人又道:“如今仍舊回去,再過五日定要早來。”張良依言回去。又過五日,張良一聞雞鳴立往其地。誰知老人又已先在。復責張良來遲,再約五日後相會。張良兩次約會都被老人佔先,心中甚是過意不去。到第三次未及夜半,便前往其地等候。片刻老人方至,他見張良此次果然早來,心中歡喜,說道:“正該如此。”乃向袖中取出一書付與張良。囑道:“汝讀此書便可為王者之師。過後十年功成名就。后十三年,汝至濟北谷城山下,見有黃石即我是也。”老人言畢便去。

張良將老人所授之書攜歸寓中。披開一閱,原來是《太公兵法》,驚喜異常,無事時便將此書熟讀。後來佐漢高祖平定天下,都得力於此書。過了十年,張良竟得封侯。又過三年,張良隨高祖行經濟北谷城山下,果見黃石,張良取歸,當作老人香火供奉。及張良死後,將黃石一併埋在墓內。後代子孫每值春秋掃墓,年節祭祖,一體祭祀黃石。因此後人呼老人為“黃石公”,此是后話。

當日張良住在下邳,地方情形漸漸熟識。又讀得《太公兵法》,學問閱歷都有長進,比前不同。不過復仇之心並未改變。他生就一種俠性,最好扶危濟困。遂結識當地一班少年豪傑,專替人抱不平。後來交遊既多,聲氣廣通,凡有急難之人都來投奔。

從此張良便在下邳收召黨羽,暗中預備。等到陳勝起兵,他也聚眾舉事。唐人李白有詩一首,詠張良行刺始皇不成逃匿下邳之事,其詩道: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

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

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

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

我來圮橋上,懷古欽英風。

惟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

嘆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不說張良在項伯家隱藏。卻說始皇東巡來到徐州,風景不同,民俗自別,桑麻綉野,禾黍鋪田。百姓來獻嘉禾,一莖三穗。始皇大喜,賞了百姓,復往東南到沛縣,又見旺氣,想此地必有異人,分付細加訪問,倘或有人,即當殺之,以絕後患。李斯曰:“雲氣出沒偶然耳,何勞陛下憂心!如若差人訪察,恐騷動百姓,反生他患。”始皇曰:“卿言是也。”遂命駕起行,來到會稽城中。這時十字街人叢中走出一位少年壯士來,要刺殺始皇。這時一位老者急止之曰:“不可!大丈夫當立萬世之功,豈可效刺客之流耶?”少年遂止。其人為誰?老者姓項名梁,少者姓項名籍,字羽,楚將項燕之後,下相人也。項籍初學書,書不成;學劍,劍不會。梁大怒曰:“爾欲何為耶?”項籍曰:“書,記姓名;劍,不過敵一而已。”梁曰;“汝今欲何學?”籍曰:“吾欲學萬人敵也。”項梁甚奇之。今日遇見始皇意欲刺殺,項梁急止之。因此遊行於吳楚之間,潛有圖天下之志。

wap.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秦漢傳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秦漢傳奇
上一章下一章

5張良刺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