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糜爛

第15章 糜爛

吳凱這位台州參將駐防海門衛城,協守一路。

海門衛城北依椒江,東臨台州灣,乃是大明洪武年間為防禦倭寇,太祖命信國公湯和巡視海上,築東南諸城,洪武二十年築海門衛,拆黃岩城牆移築海門衛城,後來海門衛城也是戚繼光抗倭的主要戰場之一。

城隍廟旁邊就修有戚繼光祠。

老朱邀吳凱去拜戚繼光。

海門城與我魯藩也是頗有淵源的,信國公湯和乃我九世祖之泰山也。

湯和是大明開國功臣,雖然不是開國六國公之一,但其實也是最頂級的功臣,大明開國時其實有二十多個國公,湯和封信國公,死後還追封東甌王。

朱以海的九世祖朱檀是太祖第十子,十四歲時就娶了湯和長女為妃,這對夫妻受封兗州,因為太過年輕,離開了朱元璋的教誨管理,行事胡亂非法,十分荒唐,導致後來朱元璋盛怒之下把朱檀的頭髮都給剃了,還把魯王妃處死。

不過念及與湯和老兄弟的關係,所以後來朱元璋又下旨冊封了湯和次女為魯王妃。

海門城是湯和奉旨巡海所築,多年後,其女婿魯荒王的九世孫選擇了此地做為起兵之地。

末將祖上當年正是隨信國公東南巡海后,奉命鎮守台海門衛的第一批武將,我吳家在海門已歷十一世了。吳凱道。

哈哈哈,這麼一說,咱們還真是十分有淵源啊,怪不得一見如故,心生親切。老朱哈哈大笑。

吳凱此時已經沒了開始的那般震驚,這位熊羆一般的吳胖子,再次發揮出他那極善奉承的本事,沒關係都要想辦法套點關係,何況現在這現成的淵源呢。

兩個人都有意親近,一時間倒是顯得極為熱絡。

台州可是好地方,當年戚繼光在此練兵抗倭,可是建立起了一支百戰皆捷的戚家軍。如今國家危亡之秋,朝廷正是用人之際,國難思良將,吳將軍,孤可就要倚重你了。

海門衛協營三千人馬,能用者多少,你跟孤說實話。

閑聊了一會,給戚繼光拜祭一番后,老朱也就開門見山,問起最關心的問題來了。

百里急奔,不就是為了增加一點力量,以希逆天改命嗎?

戚繼光祠在城東面的城隍廟邊,一邊是東嶽廟一邊是文昌祠,幾座廟祠后便是東山,一路向東延伸到江邊,形成城東北角的牛頭頸,如老牛探頸椒江飲水。

海門衛城除了北臨椒江,東倚台州灣,其它兩面還有三條護城河,這條修築了快三百年的衛城,最初本是防倭的軍事基地,但到如今,老朱在這裏感受到的更像是一座普通的縣城。

雖然有三條護城河五座城門,但感受不到多少軍事要寨的味道,甚至入城后,都沒看到多少真正的軍人。

連參將吳凱都是絲綢長袍,有如官紳大賈。

海門城相比州府臨海要小些,街道也沒那麼寬,城沒那麼大,但生活氣息很濃,尤其是這裏臨近台州灣,所以碼頭那邊船更多,貨更多。

雖然風雨飄搖,時局動蕩,但這裏的百姓卻也還在慣性的生活着,雖也有些縉紳士人商賈已經提前離開,但剩下的人依然還在重複着生活。

沒有戰爭動員,沒有加強戒備防守。

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海門衛這裏的情況,讓老朱覺對這營人馬已經期望大大降低。

吳凱有些吱唔着道,末將協守海門一路,麾下協營三千人馬,總共分成了前後左中右五營

老朱對這些話不感興趣。

直接打斷他的廢話,吳卿,孤如今將你視我心腹肱骨,你便也無需跟孤說那些場面說,就直接說點最真實的情況。

吳凱暗暗打量老朱,這個年輕的魯王給他非常不一般的感覺,大明崩潰滅亡之際,這樣一位年輕的宗藩親王,不僅拒絕降清,還不肯逃跑,而是勇敢的站出來即位監國抗清。

他這小半天仔細觀察打量,基本上確認了一個事實,這位魯監國不是那種一時頭腦發熱想坐上至尊之位過把癮的蠢人,也不是什麼腦子一熱什麼都不顧的瘋子。

他行事有理有條,這絕對是個聰明人。

想及此,吳凱也就很光棍的倒出了實情。

海門衛城是當年防倭所築,築城後設海門衛,駐守軍戶,世代相襲鎮守,海門衛本來是有五千六百人的,分了好幾個所,由浙江都指揮使司指揮。

後來因為倭寇襲擾,浙江沿海還新增了防倭六把總,六位把總相當於行都司級別,分領沿海諸衛。

不過到了明中期以後,衛所制度就基本上已經崩潰糜爛不堪了。

早年太祖設計的那一套朝廷不用花錢養兵,卻有百萬大軍的衛所制度徹底壞了,衛所軍田大多數被軍官們侵佔,衛所軍士們則淪為軍官們的佃戶,日子苦不堪言,衛所軍丁也疏於訓練,根本打不了仗。

嘉靖年間,倭亂嚴重,東南衛所不堪戰,朝廷只好如北邊一用開始採用募兵。

浙江設立了鎮倭總兵官,然後又分設了幾路參將,如戚繼光就是首任台金嚴參將,屯兵海門衛城,從台金嚴三個府下的各衛所,抽調精銳青壯軍丁,甚至直接招募礦工、農民為兵。

於是從衛所軍,變成了營兵。

戚繼光這位參將統領的人馬就是協守營兵,跟海門衛等原來衛所兵已經是兩個不同體系了。

營兵軍官大多來自衛所軍官,如戚繼光本也是世襲衛所軍官,再比如吳凱也是。

吳凱的海門參將,正是戚繼光台金嚴參將的沿襲,只是如今沒有之前協守三府那麼大地盤防區,只剩下了台州一府,並駐防海門。

他麾下協營三千人馬,也是從海門衛等衛所抽調以及招募來的,這些兵既有借調更多是招募的,不是世襲軍戶而是民籍,是要拿餉銀的。

不過這些年來,朝廷到處打仗,又是內地剿匪又是九邊御虜,雖屢屢加征,也不夠軍費開支,東南這些非要害地方就更顧不上了。

養兵費錢,巧妃難為無米之炊。

吳凱原是海門衛的世襲指揮僉事,後來一路做到了台州參將,本事有些,但也不會憑白變出銀子來養兵,更何況,這年頭武將們都喝兵血,靠這個發財。

衛所軍官們剝削軍戶,營兵武官們則剋扣軍餉等。

反正從上到下爛透了,甚至這軍餉還沒發下來,就要一層層的先剋扣一遍了,到了下面將領手上,本就沒剩下多少。

可以拉出來打仗的現有有多少兵!老朱見吳凱越說越小聲,不耐煩直接核心要害。

見他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老朱想起明末那糜爛的軍隊,做了最壞打算,你台州營三千人馬,能打的有三百沒?

吳凱還是不說話。

這下老朱也愣了。

還是在一邊的勇衛營王闖子更了解大明的軍隊,連最能打的關寧軍都有許多問題,更別說東南的這些軍隊了,戚繼光當年做台金嚴參將時,也都是招募了義烏礦工而不用衛所軍戶。

吳將軍的家丁有多少人?王闖子直接問。

二十人。吳凱如實答道。

才二十么?

嗯,家丁供養開支大,多了養不起。吳凱見王相直接問到家丁,也知道瞞不住這勇衛營的老**,也就乾脆直接說了,台州營名冊上有三千人,但這幾年糧餉斷斷續續接不上

用吳凱的話說,他升任海門參將時,這裏問題就很大了,說是三千人,實際他到任后清點,發現五營人馬,每營實際上只有一百二十人,其餘的都只有個假名字。

若這六百人是實的,也還不錯的本來。

但問題是,沒錢六百人也難養,所以到最後,吳凱自己養了二十個精銳家丁,五個營每營又養了二十個兵,其餘的則雖然還名字在冊,實際上吳凱已經任由他們自謀生路,也不要求他們到營訓練什麼的。

這些兵於是有的在碼頭扛活,有的在商鋪打工,還有些出海跑買賣,甚至有做走私的,也有給人當護衛的,反正自謀生路。

老朱這下真是震驚的不輕。

海門參將協守一路,海門營三千人,只有二十個訓練有素裝備充足的精銳家丁,再加上一百個營兵?

三千人的海門營,結果只有一百二十人。

剛才老朱還認為再差,起碼應當有個三分之一或者起碼五六百人吧。

誰能想到,三千人的海門營,實際只有一百二十個兵?

王闖子倒是見怪不怪,殿下,東南營兵如此,也不稀奇。

想到金陵杭州韃子和招降的人馬有三十多萬,他這裏一營卻才一百二,老朱這刻都有想放棄的感覺了。

吳凱也覺得不好意思。

殿下若需要,末將這就招集人馬,給末將三天,不,十天時間,末將保證把三千人招滿。

老朱卻搖頭。

這臨時招募三千人馬,有個屁用。

你這一百二十人,真的能戰嗎?老朱轉頭問道。

末將的二十個家丁,皆有鎧甲,並有坐騎,弓馬嫻熟,而且還熟練火器使用,皆配有刀盾弓箭鳥銃,還習水戰和夜戰,一個能打十個,二十個。吳凱有些自豪道,這二十個家丁可是他花了大價錢餵養的,每個家丁二兩銀子實發,而且還一天三頓飽,兩天能吃上一頓肉。

鳥銃火槍不是樣子貨,而是隔三差五要實彈打靶練習的,他這個海門參將,就靠這二十個精銳家丁幫他鎮場子了。

至於另外一百人,其實也基本上是他手下各級軍官們養的家丁,也都是保證糧餉,裝備和訓練都到位的。

老朱明白了,這所謂一百二十個海門衛精銳,倒不如說是海門營軍官們的保鏢護衛。

浙江總兵官手下有四參將,杭嘉湖參將,寧紹參將、台州參將和溫處參將。這台州參將一營三千人馬如此糜爛,其它三個參將手下估計也好不到哪去。

韃子在江南有三十萬大軍,難道讓他老朱帶這一二百的人去打?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海上升明帝起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海上升明帝起點
上一章下一章

第15章 糜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