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臣妾還會唱”精忠報國“
”回皇上,臣妾還會唱精忠報國“。
”好,王承恩,你趕緊去把那幾位內閣大臣給朕叫來“。
先如今,這大明的內閣全是忠臣。
主要有以下幾位:
這華夏幾千年的歷史之中,朝代的更替怕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是,殉國的事情卻是不多見的。而且殉國大多數都是後宮的妃嬪,因為她們在一般情況之下,若是被敵方抓住就會被流放、做苦力等等。在崇禎上吊之後,周皇后便上吊自殺了,緊接着嬪妃們也拿出了繩子,太監宮女也有上百人自殺死了。但說起官員的殉國,像明朝這般,文武官員大規模殉國的情況則是極為少見的,這以下的幾位便是為明朝殉國而死的大臣。
一、倪元璐
他不僅是明朝戶部、禮部的尚書,還是一位書法家。
二、范景文
崇禎帝自縊之後,官至工部尚書、兼任東閣大學士的范景文立即投井自盡了。在他所留下的遺書之中,我們看到的是一顆心懷愧疚的心。范景文因為不能夠為明朝除去逆賊,洗雪明朝的恥辱,而萬分遺憾。
三、李邦華
身為左都御史的李邦華在李自成破城之後寫下一首絕命詩,便上吊自盡了。后被追贈為吏部尚書。
四、施邦曜
這位官員可是自殺了兩次。第一次,在崇禎上吊之後,他深感只有如此才能夠報國恩,便上吊自殺。但是卻被僕人救了下來。施邦曜在醒過來之後,立即讓僕人買來砒霜,將砒霜和酒吞服,遂死。
五、凌義渠
官至大理寺卿,凌義渠還是文學家和雕版印書家。在他得知崇禎上吊的時候,凌義渠悲痛萬分,甚至用自己的頭去撞柱子,撞得鮮血流了一臉。面對門生的勸慰,他也是大聲地喝止,一人獨坐着,將平生所愛的書一一焚燒。等到第二天,凌義渠寫下辭別父母的遺書之後便懸樑自盡。
六、王家彥
北京城被攻陷之時,身為兵部右侍郎的王家彥便跳下了城以殉國。只是,王家彥在跳城之後並沒有死,但他之後又上吊了。
七、吳麟征
任太常寺卿的吳麟征在得知崇禎死訊之後,便走到了路旁的宗祠之中,解帶自縊。
八、劉理順
這位任職左中允的大臣在得知崇禎上吊之後,便和自己的妻妾、家僕共十二人自殺了。
九、孟兆祥
他的官職為刑部右侍郎。在李自成進攻北京的時候,孟兆祥便被家人勸導先逃命,但是他是堅決不肯,一直守着正陽門。直到北京城被攻陷的時候,孟兆祥也沒有屈服,最終死在正陽門門下。之後,他的妻妾、孩子也一道投了井。
作為歷史學家,穿越者崇禎自然是了解這段歷史的,所以他把這幾位全部立為內閣重臣,反正這崇政當年也是頻頻換內閣大臣,他這一次換血后就無需再對內閣動大手術,豈不是一勞永逸。
至於那內閣首輔大臣,自然是拿楊嗣昌了,此人不僅忠孝,而且確實有才,不提拔他提拔誰啊?
經過他的這一頓操作,目前的大明生機勃勃,大臣和太監都沒有再度爭鬥,因為王承恩也是個衷心為大明的奴才。
至於那東林黨人,他有空還得要殺掉一批才好,這幫人整天只會鬧事,啥事也幹不了。
活着也是浪費朕的糧食。
。。。。。。
。。。。。。
且說那楊嗣昌,極其受崇禎的信任。
明朝的崇禎皇帝在位一十七年,在這期間內閣大臣換了五十多位,首輔都換了十幾位,足見君臣之間極度不協調,崇禎在李自成的農民軍打進北京時曾哀嘆“臣皆亡國之臣”。
崇禎在位這麼多年,難道就沒有一位臣子能入得了他的法眼?崇禎十一年就任禮部尚書兼任東閣大學士的楊嗣昌就是一位,他們君臣相得的程度在整個崇禎執政期間都是罕有的。
楊嗣昌是前三邊總督楊鶴的兒子,有進士功名,曾在陝西擔任剿匪任務的楊鶴在崇禎四年因招撫流賊失敗獲死罪,為救父楊嗣昌幾次上書崇禎要求以身替父服罪,因而獲得了注重孝道的崇禎的認同,很難得的勾除了楊鶴的死罪,並且從此之後,刻意觀察提拔楊嗣昌,使之一路晉陞,直至入閣。
楊嗣昌最為人知道的幾件事大致是首先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戰略方針,並為了執行這一戰略方針於崇禎十一年的清軍入侵期間陷害主戰派大臣盧象升,致使盧象升因孤立無援戰死。另一位明末名臣孫傳庭也因為和楊嗣昌的意見相左而被關押。崇禎一朝楊嗣昌獲得的待遇可以說是諸大臣之中的唯一,崇禎為何如此信任楊嗣昌?
首先,楊嗣昌無黨。楊嗣昌在父親楊鶴獲罪期間替父受死的態度讓崇禎極為讚賞,因此開始關注楊嗣昌。崇禎一朝除初期外,特別看重和有意重用的臣子有一個特點,他不能是東林黨,內閣大臣更是堅決拒絕東林黨人擔任,原因大概就是東林黨在官場和民間的勢力過於龐大,已經威脅到皇權。
崇禎對此很不安心,有意壓制不讓東林黨掌握住更大的權力,而且在崇禎執政的頭幾年,東林黨人讓他很是失望,袁崇煥就不用說了,“己巳之變”的發生讓崇禎對其恨之入骨,不惜用凌遲的手段對待他。而後崇禎四年的大凌河之戰明軍大敗,負主要責任的前線指揮官孫承宗更是東林巨頭。
兩位東林黨推舉的掌軍人才都沒有給崇禎帶來他所希望的勝利,反而讓崇禎不斷的擔驚受怕,結果就是初期很願意使用東林黨人的崇禎在這以後對他們敬而遠之。楊嗣昌為人純孝,又不是東林黨人,因此,有了讓崇禎重點培養和提拔的基礎。
其次,楊嗣昌的確有才。他在邊關任職時就勇於任事,多有合理合用的理政建議上書給崇禎,入朝任職后,多次和崇禎奏對,其對內對外的治理意見也都符合崇禎的心意,崇禎難得遇上這麼一個合胃口的臣子,當然要大加提拔:
時中原飢,群盜蜂起,嗣昌請開金銀銅錫礦,以解散其黨。又六疏陳邊事,多所規畫。帝異其才。
嗣昌銳意振刷,帝益以為能。每對必移時,所奏請無不聽,曰:“恨用卿晚。”
重點是楊嗣昌屬於實幹派,他的建議大多言之有物,不是空談,比如他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內”的對清戰略和“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對流寇的圍剿方法等,其實是有相當可行性的,基本上是針對明朝當時實際面臨的困局而有的放矢。
再者,楊嗣昌願意為崇禎背鍋。崇禎這個皇帝有個缺點,他認為皇帝不應該為臣子背鍋,有錯臣子來認,有功歸於皇帝,這就導致了沒有幾個臣子願意和他交心,這也是他在位十七年間不斷更換內閣大臣的由來,做事就沒有絕對的成功與否,領導又不願意適當庇護,時間一長,就沒有人願意提建議,都是得過且過了。
而楊嗣昌卻因為感激崇禎當年放他父親楊鶴一馬的恩德,願意為崇禎效死,在全天下都沒有人敢提出和清朝議和的情況下,他從實際出發,不懼流言,主動為崇禎排憂解難,提出先和清朝媾和的建議,並且表示“人不肯擔其責而臣擔之”,有這樣的態度當然讓深恨群臣不能為之辦實事的崇禎欣賞。
有以上幾條,在崇禎眼裏,楊嗣昌就是無私為國,有才可以救國的擎天之臣。楊嗣昌主持的剿匪進展緩慢,崇禎拒絕給他定罪,楊嗣昌因見解不一陷害盧象升致死,因指揮失誤致使濟南失陷,親王被殺,崇禎依舊不給他定罪。楊嗣昌舉薦的熊文燦放縱張獻忠降而復叛,崇禎也僅僅只是派他出去負責剿滅張獻忠,還為楊嗣昌作詩鼓勵:
鹽梅今暫作干城,
上將威嚴細柳營。
一掃寇氛從此靖,
還期教養遂民生。
崇禎一輩子就沒給幾個臣子寫過詩,除了秦良玉就是楊嗣昌,可見對其信賴到什麼程度。楊嗣昌在圍剿張獻忠的軍事行動中失利,導致襄陽陷落,封地在襄陽的襄王被殺,楊嗣昌本人憂懼而亡。他死後,崇禎還極其傷心,在群臣要求追究楊嗣昌失陷親王的責任時多次為他辯解,楊嗣昌很難得的成為死後被崇禎惦念的大臣:
乃昭雪嗣昌罪,賜祭,歸其喪於武陵。嗣昌先以剿賊功進太子少傅,既死,論臨、藍平盜功,進太子太傅。廷臣猶追論不已,帝終念之。
要知道,當初孫承宗、盧象升為國戰死的時候崇禎是連汗毛都沒有賞賜過一根,孫承宗僅僅是傳旨撫恤,連追封都沒有,盧象升更是死後屍身三個月都沒有安葬。後來明朝唯一的希望孫傳庭戰死,崇禎甚至懷疑是假死,拒絕撫恤。縱觀崇禎一朝,唯有楊嗣昌死後能得到崇禎幫助辯解的待遇。
楊嗣昌在後世的名聲褒貶不一,因為崇禎十一年盧象升戰死的緣故,很多人視楊嗣昌為奸。其實楊嗣昌“攘外必先安內”的戰略未必錯誤,當時的明朝也的確消耗不起兩面作戰,楊嗣昌錯在崇禎十一年清軍已經大舉入關的情況下還堅持議和,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是先把清軍打出去后再談,即使要議和也不能是在敵人入侵的狀態下,否則和談的性質就變成了求和,當初明英宗被敵人抓到北京城下時明朝都沒有接受要挾,何況在清軍搶劫時?
楊嗣昌在戰略上的見解大多其實是正確的,就是在執行上脫離了實際,比如為了執行“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剿匪戰術在全國加征農稅就嚴重脫離了當時的實際情況,也正是這次的加征讓明末的農民起義軍徹底發展壯大,楊嗣昌的初衷沒錯,剿匪需要錢就收稅,可他是士紳階層,始終無法跳出這個框框找真正有錢的階層收稅,階層限制了他的眼光和手段。不過總的來說,楊嗣昌算得上是明朝的忠臣,是崇禎皇帝的忠臣。
。。。。。。。
。。。。。。
不多時,所有人都到齊了。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崇禎面對眾人,念完詞曲又說道。
“這岳飛的滿江紅,朕還記得非常清楚,只可惜這岳飛可憐,碰上宋高宗這樣的皇帝,實在是他個人的悲劇。朕明日就下旨,善待岳飛和他的部將們的後代,修繕他們的墓地,表彰他們的事迹。”
“不知愛妃唱的可是這滿江紅?”崇政說完就問道。
“非也,臣妾唱的乃是精忠報國,古箏、琵琶,準備!!!”陳圓圓朝幾位樂手招呼一聲,便開唱。
精忠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