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智哉陳嬰 陳王心思

第五章 智哉陳嬰 陳王心思

一個時辰后聽得帳外馬蹄聲大嘩,項梁等人便出帳查看,只見項羽與一瘦高中年男子聯袂而來。未及項梁開口項羽便大喜道:叔父,真好事也,我軍剛渡江攻佔廣陵便有賢人來投。“哦,這是哪位英雄啊”,說罷項梁迎向前去施禮。只見那人回了一禮道:卑職東陽小吏陳嬰,聞聽元帥乃項燕之後特來投靠元帥,望元帥收納。說罷深深一揖。眾人聽后卻是目瞪口呆面面相覷起來,“果然是陳嬰啊!”、“那小子說的很對啊”。眾人交頭接耳起來,並不時望向不遠處的韓信,項羽見此不解問道:叔父,你們在說什麼呢?韓信怎麼了?他又惹事了?看我砍了他!話畢便要抽劍去砍韓信,卻被項梁按住了抽劍的手。項梁笑道:真是天助我等,今日雙喜臨門了。走,進帳詳說!說罷將陳嬰請進帷幄。眾人跟了進去,項梁吩咐設宴款待陳嬰,暫且不表。

卻說這陳嬰因何來投項梁呢?原來東陽少年見陳勝起兵之後天下皆反,眾少年便聚集起來商議起兵響應陳勝。殺了縣令之後少年們卻發現眾人威望不夠,沒人做的了這個首領,便商議推選一人為首。少年們最終商定了一個人,此人便是陳嬰。陳嬰原為東陽縣吏,因平時為人誠信謹慎,做事深得百姓讚揚,此時便成了最合適的人選。於是眾少年便一起到陳嬰家請他出山為首領,陳嬰猶豫后推辭道:我德才淺薄又孤陋寡聞,這樣的大事不是我能做的了的啊,你們還是請另請賢人做首領吧?眾少年卻是不依道:非你不可,這東陽除了您還有更合適得嗎?你要是不同意的話我們便死在您面前,反正我們殺了縣令已是死罪,就請您殺了我們吧。說罷將縣令首級與帶血的劍呈於陳嬰面前,然後眾人大哭起來。陳嬰見此知道少年們這是要兵諫自己,自己敢不答應的話,下場不會跟縣令有什麼區別。便猶豫道:承眾英雄看得起陳嬰,我聽說天下刀兵四起,暴秦不得人心如此,是上天要亡它啊,這首領我便先代理幾日,日後有更合適的英雄,咱們就請他為首領如何?眾少年見眼下只能如此便歡喜道:唯大人之言是從!陳嬰答應的爽快,心裏卻是憂慮不止,他平時謹慎從事從未有這樣的事發生,何況是謀反掉腦袋的事,因此陳嬰憂心忡忡,直到回家仍是如此。

陳嬰之母見兒子神色不對,又茶飯不思,便問道:我兒何事憂心如此?說來聽聽,為母也許可解你憂愁?陳嬰猶豫再三便講與母親聽了。陳嬰之母聽了大吃一驚道:我兒,你萬萬不可做這首領,我聽說自古貴人都是代代相傳而來,我自十五歲結髮嫁入你們陳家,從來也沒有聽說過你們陳家祖上出過什麼貴人,常言道:無故而貴,非禍即殃。何況是謀反之事?你快推了這個首領吧。陳嬰卻是苦笑道:母親,這卻推辭不得,那少年們是逼我做的,不答應便要殺了咱們啊!陳嬰之母聽罷沉吟良久道:不如這樣,我聽說江東項家已經起兵了,想必很快便會渡江而來,你平時多探聽消息,若項家渡江你便去投靠他,這樣我們不做首領的話,事成了少不了封侯拜將,事敗了因為你不是首領,朝廷也不會太下力氣抓你,這樣不就容易逃跑了嗎?陳嬰聽罷大喜道:母親之言真乃金玉良言,兒便如此行事。果然這陳嬰聽母親話日日派人去江邊偵探,看項家是否渡江。才得知項梁渡江,陳嬰便率東陽縣起事士兵兩萬人來投靠項梁。這陳嬰靠着自己的謹慎和聰明的母親在這亂世存活了下來,並最終如陳嬰之母所言封侯拜將,並且後人四次與劉邦聯姻,著名的成語“金屋藏嬌”的女主角陳阿嬌便是陳嬰之曾孫女。這陳家富貴長遠真是幸事,後文會講到暫且不表。

且說這項梁將陳嬰等人迎入大帳,分賓主各自入位,一番交談之後項梁對陳嬰很是欣賞,加上陳嬰在項梁剛渡江便來投靠,並帶來兩萬兵馬大大增強了自己實力,不由心中歡喜得很,便與陳嬰縱酒酣歌,盡興時便安排軍士於大帳之內來了一場軍舞,項莊、項佗、項聲、項冠、項嬰等晚輩也看的熱血加入其中,一時間大帳之內軍歌嘹亮、軍舞雄壯煞是熱鬧,賓主自然無不盡歡。

歡盡愁來,聽罷陳嬰對江北情形的介紹項梁不由愁上心來。這卻為何呢?原來項梁等人本打算渡江投靠陳王來的,卻不料陳王竟然已經被秦將章邯擊潰下落不明,這讓項梁難以置信。

那麼陳勝、吳廣如何這麼快就敗亡了呢?話說陳勝吳廣於七月起兵之後很順利,一路攻城掠地,到攻佔楚國舊都陳縣時,已經發展到了兵車七百多輛、騎兵一千多、步兵數萬人。攻佔陳縣之後陳勝召集父老議事,父老們都說暴秦無道惹得天下怨恨已久,早就盼望着天降聖人帶領百姓們誅滅暴秦,如今將軍你披堅執銳首倡大義,為天下百姓起兵,按功勞您應該稱王啊,這樣才可以名正言順的號令天下,天下英雄聽聞反秦有了主心骨,肯定會爭着來投奔您的啊。當然也有人反對陳勝成王,比如曾經在戰國四公子之首——信陵君門下做門客的張耳陳余等人說將軍您當初起義時以復興楚國為名義,並利用項燕、扶蘇的名義起兵,如今才攻佔了一個小小的陳縣便自立為王,這樣會使天下英雄認為您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起兵的,您應該復立原六國後人為諸侯,這樣您就相當於有了許多幫手啊,當您興兵攻秦路過各地的時候,這些諸侯們都會開門歡迎和支持您的,這樣不是事半功倍嗎?當您誅滅暴秦以後建都關中,再以德化來撫馭天下,又有誰敢不聽從呢?這樣您的霸業就成功了啊。

張耳陳余的話有一定道理,比如復立諸侯以分秦兵之勢,大家合夥跟朝廷干。有人說了不分諸侯不行嗎?分封諸侯不就是分自己的權力了嗎?若是這些諸侯不聽話了,自己不就成了孤家寡人了。比如分封諸侯的周朝,後來周王便成了吉祥物了,沒人把他當回事了。這個其實分不分封諸侯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你自己的實力如何,周王成了吉祥物並不是因為分封,而是自身實力大大縮水的後果。之所以說張耳陳余的話有一定道理,是因為在那個始皇帝剛剛滅六國廢分封的時代背景下,分封是根植於所有人心中數千年的統治制度,是理所應當、順其自然的。加上秦朝不過十幾年便失國,大家就把秦亡重要原因之一歸結為始皇帝廢分封。其實任何一項政治制度都有其慣性,作為一個延續了數千年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也不例外。

至於張耳陳余所說的“以德服人”而稱霸,顯然就是孔子那一套了,孔子奔走諸侯之間矢志於此,最終一無所成便很能說明問題了。須知所謂仁義道德只是統治國家的輔助手段,實力才是別人能否服從你的根本,在亂世無實力而行仁義,那就只會提前領盒飯下場。陳余是儒生有此觀點不足為奇,他自己最後也是因固執於所謂的仁義而兵敗身亡,可悲可嘆的很!當然他看到了當時時代背景下分封有其必要性,也算是個智者。因為人性自私,打個比方,你跟別人一起創業,最後別人成了老闆,這時該分利益了,我想無論老闆給你開多少的工資都不如分給你股份,因為沒有股份老闆隨時可以用各種理由開除你,但分給你股份就不同了,至少老闆得掂量一下後果。我可以認你當老大,但我應得的你該給我。給你股份至少表明了老闆對自己功勞的認可,只有一開始就有這種承諾,並施行才能更好的激發大家的主觀能動性去積極打天下。當然所有老闆也有自私心思,誰也不想跟別人分利益,這同樣也是人性。這就考驗老闆如何平衡自己和員工的利益,讓大家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奮鬥,不割肉給別人吃,最終只會自己也沒肉吃,這是很普遍而淺顯的現象和道理,卻也是最難做到的,無他,用後文就要登場的一位人物的話來說就是: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

陳勝起身佃農,心裏卻不甘心一輩子如此度過。看着跟自己一起耕作的夥伴悵然久之,說大傢伙都是苦力,如果將來我富貴了一定不會忘了你們的!其他人聽了都嘲笑道:咱們就是個苦力,想什麼富貴呢?你也不過跟我們一樣,能有啥區別?陳勝聽了卻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表達了他不甘貧賤的人生態度。大澤鄉他與吳廣謀划起義,那時只是無奈之下的拚死一搏,沒想到事情竟然如破竹之勢發展,很快他便席捲江淮,天下紛紛起兵響應,並尊他為反秦盟主。

攻佔陳縣后陳勝建國號“張楚”,意為張大、復興楚國。在是否稱王這個問題上,最終他選擇了稱王,實現了他自己當初富貴的願望,也以實際行動證明了“王侯將相都有種”是虛偽的王權統治宣傳。但是富貴面前有幾人不心動,陳勝不是聖賢做不到,他也並沒有聽從張耳陳余的意見復立六國之後為諸侯,而是在派主力西征滅秦的同時,分兵征討原六國之地。他採取一切措施控制部下,部下出征時家人要留下做人質,以防他們背叛自己。他還派監軍督軍,甚至只是響應他起兵的諸侯他也要派監軍,惹得諸侯們怨恨。部下如果出征不利,或者未經他允許幹了什麼事,他便召回隨意殺害。還任用朱房、胡武來監察百官,有不合他們心意的就誣告殺害他們,而陳勝卻很信任他們,這直接導致了他派出去的將軍們都不敢回來,又在六國之後們的攛掇之下各自稱王。比如陳勝派呂臣、張耳、陳余、邵騷去平定收復原趙國之地,呂臣便在恐懼之下聽從張耳陳余建議自立為趙王。還比如他派原魏國之後魏咎、周市去收復魏國,卻扣押魏咎不放只是讓周市去征討,周市平定魏國后,魏人擁立周市為魏王,而周市堅決不同意,請求陳勝放回魏咎,一直請求了六次,最後以不放回魏咎就自立為王為要挾才迎回魏咎。一系列的錯誤政策導致人心離散,他想把一切抓在手裏,卻最終失去了所有,包括他自己的生命。最後在章邯攻打自己的時候,那些他派出去的將軍們紛紛擁兵自重,沒有一個人來救他,而他自己最終卻可悲的被自己的車夫所殺,實在讓人唏噓。

陳勝貧賤做佃農時曾經說過“苟富貴無相忘”,而等他稱王之後,之前跟他一起耕作的夥伴聽說陳勝富貴了便來找他,幾次都吃了閉門羹。夥伴便在門外等他,看到陳勝路過便上去相認。開始陳勝也是款待了夥伴,帶他看自己的宮殿什麼的,後來呢?因為夥伴說了一些陳勝貧賤時的往事,陳勝的心腹就對陳勝說這些人口無遮攔的隨便亂說,會有損大王您的威信啊,不如殺了他們,陳勝就聽從了他的話,把曾經的小夥伴們都殺了。他忘記了自己曾經說過的“苟富貴無相忘”的誓言,富貴讓他迷失了自己,開始驕傲自滿,並變本加厲的控制部將。也許是他出身貧賤,不懂得運用分封那套互相制衡的道理,不懂得運用謀略控制部下,而是赤裸裸的用鐵血手段來集中權力到自己手中。歷史上出身底層的皇帝大多如此,劉邦,朱元璋就是典型。陳勝在部將攻城掠地立下大功以後既沒有尺土之封,也沒有王候之賞。時間久了諸將多有不滿心有反心,又見陳勝連自己貧賤時的故舊都殺了,就逐漸遠離了陳勝。

卻來說說這章邯如何風捲殘雲便剿滅了陳勝起義。陳勝建都陳縣定國號為“張楚”,在一番商議后決定立刻發兵滅秦,除派偏師去攻佔原六國之地、江淮地區之外。主力由吳廣率田臧、李歸等人往西進攻,意圖由滎陽、洛陽、函谷關攻入關中。為表重視,陳勝封吳廣為“假王”,意為代表他自己這個真王去督軍。一開始吳廣大軍所向披靡,很快進圍滎陽,不想卻在滎陽碰到了硬釘子。滎陽之所以如此難以被攻下,除了地形險要外還與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時任三川郡郡守的李由,李由身份特殊,他是當朝丞相李斯之長子。

之所以要攻佔滎陽,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滎陽是通往洛陽乃至函谷關的必經之路,如果不攻佔它,不但後續增援部隊上不來,還隨時可能被秦軍前後夾擊。二是這滎陽附近有秦朝很重要的糧倉——敖倉,攻佔滎陽才可以拿到這座糧倉,如此大軍便有了糧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糧草就算你有百萬雄師也會土崩瓦解。這個敖倉實在重要,歷朝歷代都發生過為爭奪敖倉的無數大戰。比如隋末各路義軍拚死爭奪敖倉,大家都看過隋唐演義吧,瓦崗軍與王世充爭的就是敖倉,其他如明末李自成也是因為奪了敖倉才迅速發展成了最強勢力。當然眼下的秦末,吳廣這是第一次爭奪敖倉,後來項羽與章邯鏖戰的關鍵也是在於敖倉,敖倉一失,章邯無可奈何投降了項羽。再後來劉邦跟項羽也是在滎陽、成皋一線對峙拉鋸,爭的也是敖倉。后敖倉被項羽攻陷,劉邦不得不從滎陽逃亡。畢竟,人不吃飯是要死人的,而沒人願意餓死!

吳廣等人攻打滎陽月余竟然無法攻下,死傷慘重而無可奈何,便派人回陳縣向陳勝告急請求援軍。卻說陳勝收到消息非常重視,連忙召集眾人商議如何援助吳廣大軍。經過一番緊急商議,決定趁秦軍主力被吳廣牽制在滎陽,另派周文率軍繞過滎陽直奔函谷關而去,趁虛而入攻其不備。這樣也可以間接起到圍魏救趙的作用,在減輕吳廣一軍壓力的同時讓秦軍首尾不能相顧,如果秦軍不去救函谷關,周文就直接攻打守衛空虛的函谷關,然後殺入關中。如果秦軍來救函谷關,那麼周文便與吳廣前後夾擊秦軍,而且一旦秦軍放棄滎陽,那麼敖倉便可唾手可得。有了敖倉,義軍解決軍需后也可以持久作戰,而秦軍失去敖倉便要千里迢迢從咸陽運糧,路途遙遠不說還數量遠不如敖倉。這個計劃實在高明,如果沒有章邯橫空出世擊潰周文,並將其趕出函谷關,最終剿殺陳勝起義。那麼陳勝很可能就會偷襲咸陽成功滅了秦朝,那就可能沒有後來的楚漢爭霸以及漢朝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秦末風雲之英雄的傳說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秦末風雲之英雄的傳說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章 智哉陳嬰 陳王心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