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四 匠人
還記得
2016年初,央視九套播出了三集記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一個帶有專業、刻板色彩的選題,一部講述古老宮殿裏傳統手藝的紀錄片,出乎意料地,在以90後為主要受眾的B站上人氣爆棚,豆瓣評分高達9.4。
在追求房子和車子、精緻的利己主義盛行的當下,故宮卻有這麼一批人,他們用3年磨一把刀,用18年修復一幅畫。
他們堅守着自己的信仰,在日復一日的修復中,成全了文物,延續了歷史,也成全了他們自己。紀錄片旁白說到:“現代中國需要工匠精神。”
這與《匠人精神》這本書所傳達出來的信念與價值觀不謀而合。
何謂工匠精神,我想,首先,是敬畏,是熱愛。
工作是謀生的手段,但於個人而言,它也是一門手藝,一個可以堅持努力的方向,以及對一種價值觀的認同。
求職的過程,其實是一道雙向選擇題,既然這樣一種互相選擇的方式最終能夠達成一致,相互之間的意義也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各取所需層面,而不可避免地敷上了一層相互欣賞的色彩。
其次,是信奉,是堅持。
當對一個行業的新鮮、好奇與熱情逐漸退去,當繁瑣的程序、單調重複的工作內容使身心陷入疲憊與倦怠,當若有若無的惡意和肆無忌憚的刻薄不斷打擊,當不可避免的中傷與誤會劈頭砸來……掙扎與動搖在所難免,也時時把我們推到一個新的十字路口。
何去何從?輕言放棄,轉投他行?還是執着堅守,不忘初心?米蘭·昆德拉說過:“永遠不要認為我們可以逃避,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着最後的結局。”
“擇一事,終一生”,在當今社會已並不是衡量成敗與否的價值標準,但其背後所折射的精神光芒,依舊彌足珍貴。
再次,是打磨,是雕琢。“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獨立思考、反覆推敲、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是對工匠精神在技藝層面的要求。歐陽修的《賣油翁》耳熟能詳,之所以“自錢孔入,而錢不濕”,“無他,唯手熟爾”。
有時候,我們需要一點執念,一點強迫症。當細心成為一種習慣,當完美成為一種追求,這不僅是對職業的負責,更是對自己的尊重。
最後,是淡定,是坦然。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因紀錄片而走紅,五十五歲的他被稱為“男神”“網紅”。在驟然降臨的聲譽面前,他異常淡定,依然每天坐公交車上班下班,遇到合影就坦然接受,轉身還是宮牆內默默無聞的工匠。
這份定力是近四十年文物修復生涯帶給他的,是沉靜、穩重、低調、內斂等精神品格的熠熠光輝,也是對人格魅力的最好詮釋。
匠人者,業不同,道相同。以匠人之心,從匠人之業。
因為熱愛而堅持,因為堅持而精湛,因為精湛而豁達,因為豁達而淡定。
不盲目驕傲,不刻意渺小,日復一日的庸常與偉大,盡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