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周太谷:太谷學派 以道補儒1
下面要講的這個人可能很多道友都沒有聽說過,他叫周太谷,不過劉鶚這個人估計很多道友應該都知道,著名的《老殘遊記》就是他寫的嘛。那麼劉鶚和周太谷有什麼關係呢?周太谷有個高足叫李光炘(字龍川),劉鶚就是李光炘的弟子。周太谷創立了我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儒家學派——太谷學派,可能有道友會問,開創儒家學派的人為什麼要講?因為前面提到過,太谷學派比劉門更具宗教性。
姓名:周穀,字太谷、星垣,自號崆峒子
籍貫:安徽池州石棣(安徽南陵縣一帶)
出生時間:1762年
去世時間:1832年
主要著作:《周氏遺書》(門人尊為聖經)
周太谷的早期生平史料非常少,也比較零散,七拼八湊起來大概就是家裏有點兒錢,不,應該是很有錢,老爸死得很早,老媽對他非常嬌慣。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周太谷從小就養成了一股驕縱的任俠性情,雖然也讀了一些儒家經典、經史雜書,但是對升官發財那一套始終提不起一絲興趣來。年紀稍大一點,周太谷便喜歡四處遊盪,結交些江湖朋友,常聽人講些神仙生活,時間長了就生出了嚮往之心。有了夢想,心就大了,於是他的足跡越行越遠,闖蕩江湖的同時,更希望訪到真正的神仙。
江湖上沒人知道是哪一年,周太谷在福州遇到了一個叫韓子俞的人,頗會一些道法,對於周太谷來說已是仰止了,於是向他請教一些道術。實際上這位韓先生水平應該是有限,所以周太谷並有沒學到什麼靠譜的仙術。接下來他來到南昌,遇到了有些佛法的陳少華,於是又虛心向他求教,當然也只是學了一些皮毛。
韓、陳兩位雖然水平不高,但是卻為周太谷打開了通向佛、道世界的大門,接觸到了儒學以外的另兩個系統。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周太谷繼續四處遊歷尋訪高人,一邊細細體悟儒學、佛學、性命之學,領悟其中的關聯和要義。
大概是1796年,周太谷來到廬山,尋真訪道,肯定是要去名山大川,風景這邊獨好的廬山成了他的福地。來到5A級景區后,周太谷心神放鬆,邊走邊欣賞沿途美景,突然,前面山壁上刻的幾個大字引起了他的注意,「志伊尹之志,學顏淵之學」。這本是周敦頤說過的話,伊尹和顏回是儒家樹立起來的安身立命、成人成己的楷模,當年伊尹能捉放太甲,顏回能「孔顏樂處」。
周太谷在石壁前佇立良久,似有所悟,但終歸是抓不住那一點靈感。幾日後,終於略有些頭緒,感覺如果把它們升華一下,用以磨礪心性,是不是可以從儒學入手,融匯佛、道,參透一門超越先賢的學問呢,這也許就是我所追尋的聖學。從此,周太谷便在廬山住了下來,開始了隱居悟道的生活。
知易行難,真想有所悟哪有那麼容易。苦思兩年後,周太谷差點神經了,「反覆觀思,了無所得」,一直沒能提煉出自己心目中的「聖學」。
當然事情肯定會有轉機的,在《窈窕釋迦室隨筆》中是這麼記載的:周太谷到廬山有所感悟后,苦參儒學無果,正苦惱間,來了一個和尚一個道士,二話不說就把他拉進一個山洞裏,讓他坐在那就不管了。周太谷也沒敢亂動,心說這是遇到綁票的了,可也沒問我家裏有多少錢啊?就這樣,周肉票在洞裏坐了幾十天,也不敢出去,也不敢亂動,就快要忍受不住的時候,前面石壁突然裂開了,裏面掉出來一本古卷,上書五個大字「廣成子遺書」。後面的事情就簡單了,有了傳說中的大人物的遺書,周太谷學習以後「豁然有得」,聖學大成。
所謂的破壁出書的故事太過玄幻,不過周太谷閉關參悟這件事兒應該是真的。另外,廣成子顯然是道教的大神級人物,甚至曾被視為太上老君的化身給黃帝傳道,對了傳說中他還和崆峒山還有點淵源,所以周太谷有一個崆峒子的號,就是這麼來的。
道友們會不會奇怪,一個儒學門派,為什麼要費這麼大勁兒和廣成子拉上關係呢?上面不是說了,傳說中廣成子不是和黃帝有過一段交集嘛,廣成子又沒有留下什麼著作的,而他傳給了黃帝的「至道」,就是「慎內閉外」之道就只能通過黃帝研究了。這裏的慎內就是「無視無聽,抱神心以靜。形將自正,心凈心清」,閉外就是「無勞爾形,無搖爾精」,大概就和後世的收視返聽相近。這裏所說的至道就是太谷學問的根源,是和黃帝和廣成子有關係的,現在道友們明白了吧。其實這件事,就給太谷學派提前埋下了道教的一些屬性,也影響了學派內部的風格。
當然了,周太谷後來自稱學問是以儒為宗,來源自然就是正統的,「上承四聖,旁道二氏」,揭示「九經四子不顯傳之秘」。既然是以儒為宗,當然就視自己為儒門正統的,上承的是伏羲、文王、周公、孔子,這就是四聖,二氏就是佛、道,那麼周太谷把自己的學問稱為聖功就沒人敢反對了吧。
悟道「明道」以後,周太谷在邗江(揚州)一帶開始收弟子,傳自己的聖功,開創了太谷學派。當然了,當時並沒有太谷學派這個叫法,總之他的名氣越來越大了。
後來韓子俞和陳少華二位也來找他,發覺這位曾經指點過的小友學問已經高出他們太多了,於是轉過來就拜他為師。韓子俞後來說:「循太谷之言而習之,或三年,或期月,內可翼聖,外可翼王」,這件事在太谷學派內部被傳為佳話
不過,據街坊鄰居們悄悄議論說,周太谷這人有點怪怪的,有好事者就打聽怎麼回事,熱心人就會繪聲繪色地講一遍:「這位周先生經常說自己有神功,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還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總喜歡弄些神神鬼鬼的東西。跟着他的那些門人弟子們經常在院裏一坐就是半天,據說是修鍊長生不老的仙法呢。」
為了配合一下,好事者便問:「那有沒有聽到他們說些什麼,也學一點仙法呢?」
「那還真聽不太清楚。講的什麼呢,咱們沒文化,也聽不明白,聽的多了也只記住了一句,我說說你聽聽,別說是我說的啊。」
「自然,一定保密。」
「就是「鍊氣辟穀,通陰陽奇賅、符圖罡咒、役鬼隱形」,雖然不明白,總感覺好厲害的樣子。」
「還有沒有別的,來,抽根煙,再說說。」
「別的啊,要說這位周先生是有大學問,經常寫幾首詩,聽說讀書人都說好。另外周先生的字那是非常好,跟他求字的人可多了。好啦,家裏還燜着肉呢,我得走了。」
太谷學派搞的這些神神怪怪的東西,本來滿清對道教控制得就異常嚴格,時間一長自然會引起官方的注意。嘉慶十九年(1814年),兩江總督百齡派人把周太谷抓了起來。周太谷也是個神人,發動了忽悠技能,成功策反了獄卒把他放了。逃出來以後,周太谷當然不敢再明目張胆得到處晃悠了,他躲到了揚州,直到百齡死了以後,又放心地大搖大擺地重新出山。
道光十一年(1831年),自覺大限將至,周太谷就把兩個最得意的弟子張積中和李光炘叫過來,詳細安排學派的後事。
張積中和李光炘是表兄弟,早年曾經和周太谷辯論過三天天夜,被周太谷的學問所折服后便拜在了他的門下,進而成為太谷學派最重要的二代領袖。按照師傅的安排,張積中北上山東去開拓新市場,李光炘則繼續拓展南方的市場,大約就是以江蘇為中心向安徽等地發展,從此兄弟二人一南一北,挑起了學派的大梁。
1832年四月初一,周太谷去世,兄弟二人繼續一南一北發展,實質上,此後的太谷學派已經一分為二,稱為南宗和北宗。山東一帶的張積中為北宗領導,南方的李光炘則為南宗領導。
先說張積中,他本生於一個大富人家,有關係,有門路還有錢,所以來到山東以後很快就幹得風生水起,事業發展得相當紅火。咸豐六年(1856年),張積中乾脆把家搬到了山東黃崖村,因為當時正是戰亂最烈的時期,太平天國嘛,他認為這裏是躲避戰亂的寶地。為了更好地保護家人和產業,張積中在黃崖山上修了三座石寨,並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把家搬了上去,同時還買了大量刀槍劍戟,圍牆上甚至還擺上了火炮,怎麼看都有點梁山好漢的感覺了。張積中解釋說,他當然不是佔山為王,只是為了自保,防止別人打我罷了。
在山東經營的這些年,張積中在努力講學的同時大力發展商業,建起來很多交易市場,「千裏間,指麾使令,奉若神明」,「從之而去者,漸積至八千餘家」。各種文獻對當時的人數記載出入比較大,有的說只有數百人,有的則說多達數萬人,排除正常的人員流動的因素,幾千人肯定是有的。
時間長了,人多了,總會有些不太好的事情發生。比如張積中曾私下裏鼓動劉德培去淄川搶糧,還收攏一些私鹽販子上山,慢慢地這些事兒被山東巡撫閻敬銘聽說了。閻老大暗想,這個張積中不會是真想學宋江吧,於是就派地方官去探探情況,最好是讓他們全都下山來。結果張積中斷然拒絕,據說還下令對着下山的官府人開炮,別說這火炮還真不是擺設,當場就造成了人馬的死傷。閻老大收到消息后無名火頓起,當場給張積中的組織定性為邪教,是糾眾謀亂,接下來師出有名,打你沒商量。
同治五年(1866年),閻敬銘帶着數萬大軍包圍了黃崖山,說你在我的眼皮子底下搞的這些以我為看不見啊,你這是聚眾謀反知道不,全都給我抓起來。
張積中當然不服了,誰怕誰啊,干就得了。雖然三個黃崖村的民眾全都提前招攏到山上來了,但終歸人單力薄打不過正規軍隊,結果當然沒有什麼奇迹發生,二千多個門人弟子全部慘死,張積中全家人也自殺,這就是「黃崖教匪案」。
有學者專門考證過,黃崖山上似乎住不下數萬人,所以當時山上有數千人應該是最多了,理由很多,是從水源、面積、收入(包括田稅、私鹽、講學等)綜合起來分析的結果,這也和死了二千多人的數字能對得上。
事後,有倖免的門人整理了張積中的遺著,包括《張氏遺書》、《張氏遺著三種》、《白石山房語錄》、《白石山房文鈔》等,作為門內講學用的教材繼續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