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令人頭疼的遷途
就在虎賁軍,進行着轟轟烈烈的整軍運動時。
遼東四郡前後發生了兩次,歷時六年的叛亂,終在秦軍攻破馬韓王城,在位不足三年的新國王跳城自殺下結束。
而辰韓、弁韓從始至終未敢與大秦為敵。
上表附庸稱臣的國書,是一封接着一封。
戰後,贏照批准了兩國請求,並冊封馬韓權臣李冒為馬韓新國王,並接受其附庸國身份。
遼東平定,本應該到了大秦帝國風調雨順的光景。
可還沒等贏照多清閑幾天,內閣就將羅馬使臣送來的國書,放在了龍案上。
「咳咳!北部有相關軍報嗎?」
贏照劇烈咳嗽了幾聲,他今年才不過三十齣頭,就已經兩鬢斑白。
諾大的帝國,是祖上留給他的榮耀,但守好祖宗基業,又談何容易。
他在位這不到十年間,帝國多地叛亂。
南海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整整一支甲等軍團,隨着巨船一同沉入了海底。
連番國殤下,就算是真龍天子,也被耗去了半條命。
如果說贏照是個昏君,那便無需多說。
可他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一生志在恢復大秦帝國聖祖時那萬國來朝的盛世氣象。
「回稟陛下,北部邊軍各部並無軍報傳回。」
丞相何晉卧病在府,太尉張祿就成了內閣一把手,他來回答也算合適。
「人口遷途,你們說說,這算什麼!」
贏照將羅馬國書隨手扔在龍案上,伸手揉了揉發酸的雙眼。
「羅馬方面既然通報了此事,想來也不是有意為之。」
御史大夫盧邴低聲回道。
「盧邴,你是不是老糊塗了?幾十萬人遷途,他們會不知道?」
贏照有些動怒,這麼大規模的前途,瞎子都能看到。
「據羅馬大使解釋,日耳曼尼亞地區近幾年來人口暴增又逢大災,餓死了很多人,其中幾支部族實在活不下去了才開始向東遷移,據準確統計,人口不到十萬。」
御史大夫翻開手掌,看了一下記在掌心外務司給出的數據,如實稟報道。
「朕不想聽這些理由,朕只想知道,他們到底要去哪?」
贏照明顯有些不耐煩了。
羅馬國書上已經寫的很詳細了,日耳曼部族途經塞西亞並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明顯就是向東方來的。
「這個,日耳曼部族遷移路線有意避開有我軍活動的塞琉古地區,經帕提亞北部無人區,現在差不多已經快進入通古地區了,期間所過各地區,相繼有本地民族融入遷途隊伍,像滾雪球一樣,現在差不多有七八十萬人了。」
御史大夫回話時,聲音都有些微顫了。
這麼龐大的人口遷移,放在哪個國家都是個***煩,更何況,看其路線,大概率大秦要背這個鍋。
「聖祖當年定的祖法,其中一條你應該還記得吧。」
贏照拋出了這麼一句話。
「記得,凡我大秦無開拓邊疆之能力下,仍需本分守土,不得外族侵佔。」
御史大夫盧邴當然記得,而且非常清楚,因為他就是干這個的。
都察院是三司之一,秦法的每一條法令,都必須牢記於心。
聖祖當年定規矩的時候,有很多都是不被人理解的法令。
就如這條戍邊法,死死的將大秦帝國疆土劃了一條紅線,後世秦人向外繼續擴土可以,但絕對不能少。
這看起來是很威風。
但當初聖祖打下的江山實在是太大了,而且很多地方都是無法遷民的無人區。
一時一刻還好,但時間長了,帝國每年支付的龐大軍備開支,就像打水漂一樣。
就說草原以北的通古地區,大部分土地常年處於凍土,開拓建城基本無可能。
但北海郡卻零零碎碎駐紮着三個軍團,四萬人左右。
這四萬秦軍將士,每年什麼都不幹,都要耗費掉幾十萬枚銀幣。
「記得這一點就好,發一份詔書去朔方郡北方軍軍部,命令驃騎軍派一部出西部六郡尋找遷民蹤跡,虎賁軍北海郡駐軍進入通古地區,搜尋其痕迹。」
贏照不急不緩的下了一份詔書。
「遵旨。」
太尉張祿領命道。
而丞相府內,僅吊著一口氣的何晉還在詢問着一旁的荀彧。
「文若,外民入邊當如何啊?」
何晉這一生,稱得上一代良相。
只不過生不逢時,縫縫補補數十年,大秦的國力還是一衰再衰。
「學生倒是有兩個辦法,但要看陛下的意思。」
荀彧坐在一旁,簡短回答道。
「老夫沒時間了,你先說出來聽聽。」
何晉催促道,那嗓子裏呼哧呼哧的,就像個破風箱一樣。
「其一,融民戍邊為上策,其二,尊聖祖法為下策。」
荀彧沒有把話說透。
但何晉聽懂了。
聖祖法就是戍邊法,他的意思何晉明白,通古地區之前是無人區,那麼以後也會是無人區。
「文若,你回去準備準備吧。」
何晉聽到這裏,放心了。
他選的人沒有錯。
仁心尚存,又殺伐果斷,大秦帝國未來需要的就是這樣的丞相。
「文若拜別老丞相。」
荀彧知道,這一別,二人將再無相見之日。
他走後,何晉叫來長子帶寫了兩封信和一道奏摺。
當晚,大秦一代良相何晉,吐血病逝於丞相府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