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煥發活力
第369章煥發活力
大型工廠的比選告一段落,高建武沒有等着,而是主持出台了一個新的部屬企業管理和考核制度,把企業經營層選拔機制和考核進行了制度化的管理。
現在首批20家工廠就是第一批的試點,如果成功后,將會推廣到根據地所屬企業上面去。
尤其是效益差的老廠和新建工廠,高建武作為主管部門,他不能看着有人佔着位置不創造價值。
現在底子這麼差,他容不得有人尸位素餐。
大規模調整了工廠的管理層后,果然,當這批專業管理上位以後,根據高建武的要求,開始對產品生產和產品質量進行了全方面的整改提升,他們幹了這些行業不少年,儘管高建武引進的新生產線對於他們來說也是全新的東西。
但是管理方面卻是共通的,特別是尊重技術人員方面,這些專業人士同原來的管理班子完全不同,配合起來根本沒有難度,因此很快上任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雷厲風行地解決了產品生產工藝流程的標準化生產問題,開始大規模生產出合格質量的產品。
面對這樣的一個結果,各個根據地哪怕是意見最大的現在也沒有什麼意見了。
結果就硬生生擺在那裏,大家還有啥客觀理由可以找?
高建武也鬆了一口氣,要知道這批次企業是他下一步發展的基礎,要是搞不好他從哪裏賺錢來進一步擴大生產。
這一批工廠是他的搖錢樹,短期內就指着他們賺錢了。
從產能開始進入正規生產節奏后,高建武開始從食品開始,在國內市場進行了銷售推廣,儘管這批產品由於採用了國外進口生產線,攤銷的成本相對來說比較高,按理成本方面同一些小廠要高一些。
但是在定價方面,高建武對於國內的定價卻沒有參考國際市場進口產品的價格去對標,而是按照國內食品行業第一集團軍品牌的價格去對標。
這樣保證了一定的利潤同時,讓大家獲得國際品質的食品,按國內中高端消費品牌的方向去打造。
由於在推廣方面,高建武讓銷售端在國內各大城市開展大規模試吃促銷,憑藉著紮實的產品質量,很快就贏得了城市中高端消費者的信任。
開始在國內市場形成規模化的銷售,其餘的工業產品也不斷開始推向市場,組團開始了高建武提出來的系列國內中高端品牌佈局。
他的目標很清晰,現在國內方面,對標進口洋品牌進行競爭,將國內市場空間從洋品牌手中拿回來。
這是第一個小目標。
接下來的第二個小目標就是走向國際市場,把我們的產品推出去,而且還要佔據主流市場份額。
第一個小目標看起來好實現,但是第二個目標就難了,食品這個行業,在國內市場還好說,現在基本上處於相對飢餓的狀態,缺乏是生產出合適的產品去補缺。
只不過現在國內市場空間,由於絕對貧苦人家太多了,真正具有消費能力的家庭真的不算太多,高建武這一波操作,本來目標就是盯着第二個上面。
國內市場空間有限,高建武並不指望在國內創造多少銷售量,畢竟罐頭和餅乾這些食品在現在國內算高端消費,高建武在國內市場的目的是打造一個可以同國際品牌競爭的新品牌。
用來驗證產品和擠占洋品牌。
在這個前提下,食品廠的銷售面向的主要就是國內有限的那些大城市。
相對來說渠道的建設就比較單一,把大城市銷售代理點建設起來,然後通過這個銷售端,在城市報刊和廣播打廣告和地面推廣到城市百貨點,這個事情基本上就打通了。
至於要產生爆款,在這個電視都還不存在的時代,能夠採取的方法不多。這個還是需要時間去慢慢沉澱。
所以在這個方面,高建武的考核指標是調查購買用戶的真實體驗,他不是讓食品廠去做這項工作,而是成立一個專業的第三方調查機構!
這個第三方調查機構並不是僅僅針對食品一類商品,而是包括現在生產的絕大部分商品,高建武都需要看到顧客對商品的體驗是什麼。
在現在這個時間點上,顧客體驗還沒什麼人關心,因為現在大部分商品都處於短缺狀態,有買的好像就算不錯了。
但是高建武知道很快就會進入商品爆炸時代,不提前將商品質量提升搞在前面,很難創立下百年口碑的商品品牌。
如果是面向未來的市場競爭,現在不做,等到商品爆炸時代到來那就來不及了。
德貨和日貨曾經都風靡全球,以倆個彈丸小國居然能夠成就世界第二大經濟帝國,靠的不僅僅是說國民的勤勞。
更多的是他們對於產品質量的追求,用幾十年的時間不斷更新產品質量,最終在世界各地形成了這個國家出產的產品都質量很好的潛意識,這些都是幾十年不斷精益求精的結果。
而相對來說,在高建武自己的那個時空,由於某些人利欲熏心輸出了一些偽劣產品到國外,導致我們國家一段時間變成偽劣產品的代名詞!
別說沒法樹立起品牌,整個國家產品的聲譽都被他們敗壞乾淨了。
高建武現在既然有了主管工業產品的機會,他當然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揮。
所以這次新工廠的事情,高建武一方面是不滿意新的這批廠長不專業,對於產品生產完全不懂科學瞎指揮,更是決定藉此機會,把質量意識提前灌輸下去,對於不符合規格的產品,堅決說不!
用一個全面的工廠經營層大更換讓根據地的商界人士漲點教訓!
高建武這樣大張旗鼓的干這件事,不但在新的工廠裏面形成了全面的威懾,對於老的工廠大家也看到了不重視產品質量的結果,開始對自己工廠的產品質量進行全面的控制。
在高建武還沒有對他們下手之前,一個個開始,全面自查自糾。
按照小道消息來說,工業部對於部屬和根據地直屬企業的全面經營管理和產品質量的管理即將啟動檢測和考核機制,屆時考核不及格的領導層將會全面進行清理!
這個消息雖然現在還沒有正式的文件下發,但是已經傳得滿天飛。
毫無疑問,源頭就是在高建武那裏。這是他故意放出去的風聲。因為對於老的工廠來說,高建武知道成立的時候具有很多客觀條件的局限性。
所以這些老工廠高建武不想一把抓住進行處理,而是先放出風聲,讓他們有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進行自查自糾,如果能對自己的工廠進行和產品質量進行合理的改革,解決了大部分的問題,那麼這些人哪怕還有一些瑕疵,他也決定給他們機會去成長。
畢竟他們在初創階段,這對於這些工廠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大的貢獻。
為了讓這些人能夠抓住重點進行改革,高建武讓人整理了早期重工業、五小工廠以及軍工等行業產品質量檢測標準,將這個標準發佈下去,同時對工廠工藝流程,也讓人整理出來當前新建工廠的工藝流程管理要求。
這樣老工廠就可以比照這倆個標準或要求找差距和不足。
抓住最後的窗口時間進行改進和優化。
經過前期大刀闊斧的整改,已經形成了足夠大的威懾力,高建武在工廠改革中強勢的作風,讓那些新工廠不少功臣都被放回原來的地方,完全沒有半點人情可講。
這就讓整個根據地工廠絕大部分領導層都打起精神來,開始了熱火朝天的改進。
“響鼓不用重鎚。如果他們能夠自我優化改進,實現工藝流程的標準化作業和產品質量控制。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一次很好的全面改進提升機會。”高建武聽到下面反饋各地都在按照新標準要求拚命改。
禁不住還是有些欣慰。
畢竟現在距離這些工廠的開辦時間都不長,早一些的可能有三四年,大部分其實都是最近一兩年中成立的。
企業惰性還沒有深入骨髓,從這個時候改革其實剛剛好,比較容易糾正。
要是等七八年後,那很多人都形成慣性,不但積重難返,就是管理層你想動一下都是很麻煩的事情。
現在管理層也沒有那麼多人,一般小一點的就一個廠長一個組織代表,連副廠長都沒有配,大部分工厂部門也少,就一個財務部可能有一個倆三個人部門,其餘的管理都下放到了車間。
管理層次和人員都很少。
畢竟要應對打仗,工廠這塊能節約人手就節約下來。
等到戰爭全面結束以後,這些事情就麻煩了,大量的幹部需要安置,而政府那一頭的領導位置也是有限的,政府機構安排不下,多餘的幹部就只能安排到工廠,這些一般人感覺比較清閑和效益好的地方。
很快就形成了整個企業的臃腫,更別說圍繞着企業開始了無限制的配套,什麼小學、醫院、幼兒園、附屬商店、食堂、招待所等等。純粹就是建設成一個新的獨立小社會。
高建武深知這種體制的弊端,現在從根源開始就完全避免掉。
所以在開辦工廠的時候,已經讓當地根據地政府做好了工廠的配套規劃,而且工廠現在選址方面也不讓選擇在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去獨立存在。
工廠的住房、衣食住行都靠着當地根據地政府去承擔配套工作,包括建設住宿樓,這些是當地政府的資產。
當然在建設這些配套設施的時候,高建武也考慮到了當地的財力物力,對當地有着建廠配套的資金進行扶持。
由於這個時代收歸集體的土地不算錢,人工成本也是只開工人食宿,建設住房的成本只有材料費,工廠的工人住宿樓又是按照高低床8人間作為標準工人宿舍,相對來說配套這塊還是比較省錢。
建設好后,工廠方面將按照房間對當地政府繳納一定的住房租金,用來彌補政府在住房投入的資源,作為地方一項長期的財源,可以維持住房維修管理,以及結餘一部分來建設幼兒園和學校這些配套設施。
因此,工廠除了食堂是工廠來進行自己管理,高建武在規劃工廠的時候把他的其他所有社會職能全部都切割開。
這樣工廠那邊領導層全力以赴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上面,不會被亂七八糟的社會職能干擾。
不得不說,高建武這個規劃還是挺成功的,由於一開始工廠就職能單一,工廠的領導位置也不多,現在根據地當地政府也沒有把主意打到工廠上面,這樣工廠的經營受到地方干擾也比較少。
按照高建武的進一步打算,工廠這塊從現在開始就分開進行企業化管理,垂直領導,如果以後工廠規模膨脹到工業部直接管理不下來的時候,就開始接下來進行集團化管理。
涉及到基礎保供國計民生的大企業,就盡量國有民營方式集團化,工業部垂直管理這些集團化大企業,確保資源集中利用和不重複建設無序競爭。
比如軍工,重工業,重點外向型輕工業這些企業,投資大,技術要求高,管理複雜,這種就是統籌到工業部專業管理。
如果只是當地的中小企業,則放開以民營方式為主,實現充分的市場競爭,國有部分可以占股分紅,但是不介入管理,只是派人監察和審計,確保資產不流失,盡到股東責任。
這是高建武那個時空得到驗證的機制,想來提前幾十年就開始實施的話,其中弊端糾正應該更早一些,優化得更好了。
這些在一開始的時候,高建武就進行了試點和引導,現在至少在晉陽那邊運作是非常優秀的,無論是晉陽重工還是晉陽鋼鐵、晉陽化肥和晉陽機械廠、晉陽煤業等這些已經成長起來的大型集團化企業。
就是平安根據地那邊的五小企業,目前也發展壯大到每家都有千人以上規模,在晉地也算得上是數得着的企業。
雖然地域不怎麼樣,資源也不夠好,但是機制足夠靈活,讓企業活力很好,加上有山下左之助建立企業的銷售渠道,平安企業的產品銷售一直都沒有問題,而且還打造出來平安製造的口碑品牌。
這個試點的成功,也是高建武到現在還能在工業發展方面把持大局的根本之一。
畢竟老人家說過,實踐是檢驗一切的標準!這些實實在在的成績,在高建武離開平安和晉陽這麼久,幾乎都沒有關注的情況下,他們仍然保持着極強的發展勢頭和活力。
今天求點訂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