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平樂

第49章 平樂

江邊長風獵獵,滿洲鑲紅旗的騎士們舉着高高的長矛,其上與甲胄一般同樣鑲紅色的三角旗嘩嘩作響。

與很多人固有的認知不同,這個年代的滿清八旗並不是許多人想像中那般如當初蒙古鐵騎般的傳統游牧軍隊。

滿洲或者說女真並非游牧民族,而是漁獵民族,所以他們並非像蒙古軍隊那般,全部都是騎兵,相反滿洲八旗中有着為數不少的精銳步卒,而且重甲步兵也是這個時代中滿洲八旗的一大利器。

而另外一點則是,入關時的滿洲八旗並非如同後世清朝皇帝所說那般,「以騎射立國」,恰恰相反,由於與明朝中後期最為龐大的軍事集團,邊軍對峙了數十年,通過在戰爭中學習,八旗軍對於火器,無論是火銃還是火炮的運用,反而要比同時代的明軍要嫻熟得多。

一直到康熙年間,整個八旗軍的火器裝備率都是極高的,差不多在百分左右。

而且由於清朝初期還處於一個新興王朝的上升期,所以至少在武器製造方面不會像明軍那樣由於貪污剋扣,導致十支火銃九支炸膛,士兵用火銃簡直就是在賭命的情形。

就比如此時這些正肅然而立的披甲鐵騎,他們手中用於衝刺的長矛上,都綁着一個小型金屬或是木製的發射筒,這些衝刺的披甲騎兵向來喜歡在對手陣前點燃簡易發射筒后,再挺矛衝鋒,以取得類似於當初明朝邊軍騎兵也很喜歡用的三眼銃的效果。

尼堪位於隊伍中央,居中指揮,他按照滿洲勁旅常用的戰術,將騎兵們大致分為三撥。

第一撥便是身前這些身披鎖子甲、棉甲雙重甲胄,手持一丈有餘的長矛的精銳騎士,他們被稱為噶布殊賢超哈營,也就是前鋒的意思。

第二撥是分佈於左右兩側,佈置稍顯散亂的騎兵,他們大多都是手持強弓,鞍跨重箭、彎刀和長柄骨朵(戰錘),只是身上甲胄相較於前鋒營稍顯輕一些,基本均着單層甲而已。他們則被稱為阿禮哈超哈營,也就是所謂的驍騎營。

第三撥便是護衛在尼堪周圍,作為中軍護衛,最為精銳的一批戰鬥力最為強悍的親兵,也就是後來雍正時期被作為禁衛軍使用的巴牙喇營,也就是護軍營。

在滿清的軍事制度中,巴牙喇兵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按《滿文老檔》,努爾哈赤時期,天命八年出兵之時,每牛錄抽一百甲,其中10人為白擺牙喇,40人為紅擺牙喇,也被稱為白甲兵和紅甲兵。

八旗的旗人從就開始考核,合格者為步甲,優秀者為馬甲。然後再依據戰場斬殺斬殺多者擢升,斬殺一百級者可穿紅甲,再在紅甲中選取騎射雙絕者為巴牙喇(即白甲兵)。

白甲兵數量非常稀少,可說千里挑一。巴牙喇就是從每個牛錄中選出弓馬武功最好的十人組成。每個牛錄有上千人,每位滿洲兵本身都很厲害,而選出的巴牙喇,是從這些厲害的滿洲兵中。如正、鑲兩黃旗只有二百餘白甲兵。

而一旗所轄牛錄,少者十餘牛錄,多者四十餘牛錄,因此各旗巴牙喇纛章京,所轄巴牙喇兵,少者二百多人,多者也不過六七百人。

除了擔任哨探、前鋒等任務之外,這些部隊更多地跟隨在各王公大臣身邊,也起到巡視保護的作用。從《滿文老檔》的記錄來看,跟隨在大汗,即努爾哈赤或皇太極身邊的稱為「白侍衛巴牙喇」,而跟隨各旗旗主貝勒等貴族的則稱為「白隨侍巴牙喇」。..

也就是說,即使是在八旗鼎盛時期,真正的白甲護軍營人數從來都沒有超過三千人(後來墮落後的八旗子弟不算),是八旗軍中最為強悍的戰力。

而他們在戰陣之時,除了護衛將領外,更多的作用是作為戰役的總預備隊,在戰局最需要、最關鍵的時候,猶如一把尖刀,取得一鼓定音的效果。

。。。。。。。。。。

,氣炸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經沒了
上一章下一章

第49章 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