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蘇儀
離城門二裡外的一處叢林裏面有一個大坑,蘇強一家就被扔在這兒,和先前的幾位同鄉放在一起。
就在幾名士兵走遠后,在坑邊一株松樹後面走出一位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人,老人走到坑邊站立許久,忽的搖頭嘆道:“唉!都是苦命之人,何苦造此殺孽。”
說著他縱身跳入坑內將蘇強的孩子抱起撫了撫他的額頭道:“今日下山採藥,途經此地,偶見當今之世道與往日無異,本不想理睬,但你與我有緣,且醫者仁心,老頭子我自然要搭救於你。”這話自然是說給懷中孩子聽的,然而他能不能聽見就是另一回事了。
說完老人抱着孩子,腳上只是輕輕使力便躍上坑邊,接着右腳輕輕一踏,頓時四邊的坑壁頃刻間倒塌,坍塌的泥土正好將坑中的幾具屍體掩埋,同時間老人將孩子背在背上,轉身離開此地,往密林深處走去,嘴裏還喃喃的說著:“當今的人心竟與這坑中棄屍一般,隨着歲月的增長逐漸腐爛,最後只能與這污泥融為一體,實為可嘆。”
老人背着孩子由深夜一直走到第二天上午,直走到這座大山的最深處,這才到了自己的茅屋前,只見屋前有一個小凳子,一口大水缸,水缸旁邊砌着一個土灶,土灶上面一口大鍋,鍋里還有一個藥罐。
接着推門進屋,屋內擺設也十分簡單,只有一張床,床上放着一張被子一個枕頭與老人平日換洗的衣物,床鋪旁是一張桌子,桌子上擺放着一套茶具與一副碗筷,桌旁放着一條長凳,緊挨着的是一個大浴桶,浴桶靠牆,牆上掛着一把鐮刀,鐮刀下方放着一個裝有草藥的背簍。
老人走進屋內將他背上的孩子濕透了的衣服除去後放在床上用被子蓋好,又將自身衣物換下,一併掛在外面,好在外面雨已停了。
做完這些他在背簍里取出些草藥,不一會兒在外面熬好葯湯端到床前,餵給孩子喝下后又催動內力輕撫孩子的腹部幫助他吸收,葯湯果然有效,半刻鐘的時間原本氣息虛弱的孩子,慢慢恢復過來。
又過了半刻鐘,嘴唇也恢復了血色,與此同時,孩子原本緊閉的雙眼也慢慢睜開了,但依舊無神。
“娘,我渴。”這是孩子睜眼后說的第一句話。
聞言老人連忙倒了一杯水喂他喝下,孩子這才徹底恢復過來,同時發現不在自己的家,眼前這老爺爺也不是自己認識的人,他看着老人問道:“我在哪裏?我娘呢?”
老人看着孩子柔聲回道:“你在我家,你們村裡發了大水,就只有你一個人活了下來,我正好路過那裏就把你抱回來了。”
聞言孩子並沒有任何反應,依舊睜大雙眸看着老人,貌似老人剛才說的他並沒有聽懂。
老人一拍額頭心中暗附道:“這才一兩歲的孩子,他哪裏明白這些。”接着又對他說道:“你爹娘去很遠的地方了,在他們走之前把你託付給我,以後你就跟着爺爺過了,等你長大他們就回來接你。”
然而孩子根本不聽老人說話,依舊只是叫着要娘,見不到就一直哭,老人沒照顧過孩子,對此顯得十分手足無措,只能任由他哭鬧,好在他哭累了也就睡著了,老人看着熟睡的孩子如釋重負的說:“睡吧睡吧,逝者無以復生,這是你的命數,在生命最後一刻遇見了我,這也是命數,更是咱兩的緣分。”
剛開始幾天每次只要孩子一醒就哭着喊爹娘,每次老人都連哄帶勸的,卻起不到一點用處,被折騰的是心力交瘁,不過好在小孩兒適應能力強,時間一長哭鬧的次數也就少了,老人這才能跟他說上幾句話,然而問他叫什麼名字的時候,這孩子卻不記得,只知道爹娘的名字和自己的小名叫豆子,老人也就叫他小豆子了。
又過了半年,老人與孩子混的越來越熟,在相處過程中他發現這孩子頭腦靈活,十分聰明,自己對他是越來越喜歡,同時也害怕以後等他長大了離開自己後會學壞,就想着先教他認字,多讀聖賢之書,自己在旁循循教導,將他培養成一個明理的人,這樣自己到時就算不在人世也安心了。
抱着這想法的老人在某一天坐在門口將自己剛吧嗒兩口的旱煙靠在牆上對着一旁逗弄螞蟻的孩子喊到:“小豆子跟爺爺去採藥好不好?”
孩子聞言立馬扔掉手中的樹枝幾步跑到老人身前興奮道:“那好的很。”山裡沒人本來就十分無聊,因此每次和老人去採藥他都會十分開心,因為路上老人每次都會給他講很多好玩兒的故事。
“那好,你去幫爺爺把背簍和鐮刀拿來。”老人摸摸他的頭微笑說。
孩子乖巧點頭,走進屋去不一會兒背着一個和自己差不多高的背簍走出來,老人到一旁讓他走在前面自己在後面跟着,然後笑着看孩子的腳底撞到背簍的底部,然後背簍上半部分撞在他的頭上,如此反覆,就好像兩個人在打架一般,每次見到這一幕老人總是忍俊不禁。
過了門前好走的小道后孩子就會鑽進背簍里由老人背着走,然後老人就會講故事給他聽,這樣孩子就會在背簍里老實的待着,但今天老人卻遲遲沒開口,孩子立馬就不安分了,在背簍里左搖右晃的,好在老人是習武之人下盤穩健,不然早就摔倒了。
老人抗議出聲:“你這調皮蛋,要把爺爺摔着了,看我不打你屁股。”
背簍里的孩子帶着哭腔回道:“爺爺不疼豆子了,今天都不說故事給豆子聽。”
老人苦笑道:“爺爺知道的故事早就給你說完了哪裏還有,要不爺爺叫你讀書認字怎麼樣?”說話間將剛剛採到的一株草藥扔進背簍追問道:“這是何草藥?”
孩子接住短暫翻看后回道:“黃芪,味甘無毒,便秘者可用。”接着將草藥放入背簍又問道:“讀書好玩兒嗎爺爺?”
老人點點頭回道:“當然好玩,書里有趣的東西多的很,爺爺給你講的故事,全都是在書上看到的。”
一聽讀書可以看故事孩子立馬就來了興趣:“那好的很,那好的很,我們這就回去讀書吧。”他話剛說完,一株草藥伴隨着老人的問話拋了進來:“這又是何種藥草?”
孩子拿在手裏反反覆復看了幾次撓撓頭小聲回道:“不識。”
老人解釋說:“這個呢叫桔梗,味辛,有微毒,古時有一名方叫‘桔梗半夏湯’,便是用桔梗,半夏,陳皮各三錢,外加生薑五片,煎水兩杯成一杯服下,可用於傷寒腹脹,你記住了?”
孩子在心裏將老人說的回憶一遍答道:“豆子記住了。”
老人回道:“記住就好,讀書的話不急,我們這才剛出來,只找到兩株草藥,等多采點,到時小豆子肚子也餓了咱們再回去,到時就教你。”
孩子聞言卻不滿的嘟着嘴,但也沒說什麼,沉默許久后忽然對老人說:“爺爺,我看見一株草藥。”
老人駐足問道:“在哪?”
在老人說話的同時,一隻小手自他脖頸處伸出,一把抓住他的鬍子,伴隨孩子興奮的大叫聲:“在這吶,爺爺快把鐮刀給我,我要把它割下來。”
孩子這舉動使老人苦笑不得罵到:“小兔崽子還不鬆手,爺爺這幾根鬍子都快給你薅光了。
就在這時不時的嬉鬧中爺孫倆又在這密林里尋草藥直到正午這才回到茅屋。
等吃完飯後老人在床底下拉出一個木箱,裏面裝着筆墨紙硯和各種各樣的書籍,但打開后老人卻犯了難,這是他當初隱居時怕山中寂寞,這才帶來解悶的,因此裏面除了《論語》其餘的大多數是神話與武俠之類不入流的讀物。
最後他只能拿着《論語》教孩子認字,想着等有時間再下山去買一些蒙學書籍。
就這樣過了五年時間,這五年裏老人又陸續讓孩子學了《三字經》《勸學》《千字文》等啟蒙書籍,孩子也十分聰明,就在這些年裏,這些書他基本上也都在背下來的同時會讀會寫,但對書中闡述的道理知之甚少,老人卻不在意,只是叫他記住就好,其中道理以後自會明白。
每每看着學習的孩子他總是幻想着這孩子以後肯定會成功考取功名成為朝廷命官,為此老人還給孩子重新起了個名字叫蘇儀,他希望將來這孩子能像戰國時的蘇秦張儀二人一樣成為能以一己之力改變國家的大賢。
但其實孩子對入朝做官沒有半點興趣,他肯刻苦讀書主要是為了多認幾個字然後看老人箱子裏的其他書,相比於人前顯貴的朝廷官員他更希望自己是一個武功高強快意恩仇的江湖俠客,對此老人心知肚明,所以他從不在孩子面前顯露自己的武功,他認為這只是小孩子玩心大,等時間長了自然也就淡了。
但有些事卻是命中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