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章 古道觀
張楓沿着青城山後山一路尋去,後山不同於前山的風景,青城山的後山多以奇、險、俊聞名,道路也比前山難走了許多。
一路上兩人都沉默寡言,對於張楓而言,接觸到古修士可能解答處張楓心中的疑問,此刻的張楓心思已經不在這裏了。
而汪海這次上山拜訪只剩這最後一處地了,如果再沒有收穫就不好向領導交差,好不容易能夠單獨出來辦公,如果沒有成績領導那裏就會留下不好的映象,這對汪海來說絕不是一件好事。
兩人在山中小路不停地行走了大概半個小時,一個古觀突兀的映入兩人眼前。要不是有陳觀主指路,張楓在這茫茫大山中還真不容易找到這地方。
如果不是屋外的道教特有的標記,整個道觀遠遠看去就像農家小屋一般,遠沒有前面幾個道觀外觀那麼壯觀華麗,顯得樸實無華,沒有煙火的氣息。
走近了,張楓和汪海兩人敲了敲門。
裏面傳出聲響:“來了,稍等。”開了門,張楓這才發現這個開門的正是張楓前幾天都江堰看到的那個小伙。
汪海:“你好,打擾了,我們是青都考古隊的,陳觀主介紹我們來的,想找白大師的請教一點問題,請問他今天方便不。”
那位小伙:“你們是來找我師傅的么。他今天有空呢,請進。”隨即領着兩人進了道觀來到客廳坐下,“兩位稍等,先坐會,我師傅就快回來了。”
通過交流得知這個小伙名字叫趙文。前幾年大學畢業后,一直沒有找到對口的工作,加上父母從小離異,自幼跟隨爺爺奶奶,也沒有女朋友。有一段時間就開始消沉下去了,每天混混額的渡日子
直到有一天他從網上看到一部小說《凡人修仙傳》,一下子就痴迷進去了,腦子裏只想着修行,想着遠離人世。
後來通過網上一些網友介紹了知道青城山附近有苦修士,因此就亦然來到青城山問道。後來就認識了白大師,現在跟隨白大師修行已經有兩年之久了。
趙文這時也認出了張楓,張楓問起當時緣由。
這才說道趙文和白大師兩人前幾天去都江堰也是順路,雖然現在的苦修者雖然也是在大山深處修行,不問時事,自耕自足,自力更生。但已經不像當初那樣脫離社會了,偶爾還是需要到周邊的場鎮購買一些生活物品。那次偶然相遇就是為了去買生活物品罷了。
張文說罷便去看看白大師何時返回,張楓張這才仔細的大量這古道觀。
在來的路上張楓就在想苦修者是怎樣生活的。在張楓的映像中,還以為苦修者就是幾間房屋住宿,加上幾畝土地,沒有傢具電器,更別說手機了。
結果張楓發現是自己思想落伍了。這裏其實和華夏普通農村差不多,只不過樸素很多,一般的傢具家電都有,只是沒那麼齊全奢華罷了。
果然是社會進步了,雖然是苦修者,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
此刻的我們心中所想的白大師其實正在附近山林中劈柴。遠遠看到我們過來就已經開始返回了。
等到白大師到了客廳。趙文便介紹到“師傅,這是市裡考古隊的張楓和汪海,想諮詢你一些事。”
白大師笑盈盈道:“各位遠客,招待不周了啊,有什麼能夠幫到你們的隨便問。”
汪海:“是這樣的白大師,我們考古隊前幾天聯合省歷史研究所,發現了一個元代的古墓,初步判斷是元朝的一位苦修者,但對於其具體身份還是一直沒有弄明白,
你知道的我們研究歷史,對歷史最較真了。後來我和張楓來到青城山想諮詢一些道觀,福建宮的陳觀主向我們推薦了你,說你這邊可能會有線索。所以我們才上門來打擾你了。”
白大師:“這樣啊,原來是小陳說漏嘴了啊,難怪現在還有人認識我。可其實我知道的也並不多,大多也是從上一代傳下來的,不知道能不能幫上忙。”
張楓:“沒事,我們也是請教一下。”
白大師:“好,我先看看你們掌握到的資料。”。汪海隨即拿出來前期搜集到的資料給白大師。
白大師看了大概十多分鐘道:“其實,這個墓主人身份我也不敢判斷是誰,不過我們這支有一些記錄。
元代修行的道士比較少,而其中出名的就王中立、周正中、張彥輔、張元中、曹法師、張雨這六位大師了。不過相比之下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周正中周大師。”
汪海:“不知道這周大師是何人。”
白大師繼續介紹道:”這個人在歷史上記載不多,唯一有記錄的。周正中,桐柏觀道士。宋末來到桐柏山,入籍桐柏觀。愛瓊台峭壁聳立,山峰奇拔,雲沉霧騰,霞如錦緞,就在元世祖至元間在瓊台旁構建草庵一座,題門額為“卧雲庵”,居此朝夕修鍊。
不過我這派有一些其它口頭記錄,其中記錄到周大師其實也是一位苦修士,而且出生於巴蜀常年在外山林深處苦修,不過他晚年回到青城山下定居。當時祖師爺還與之有過交際,後來不知怎麼就失去聯繫了。”
汪海這一聽就激動道:“太好了,肯定是這個人。終於有線索了,知道這個人名,我們回去就可以再整理下,對照一下其他的書籍籍記錄,就知道真假了,白大師你可幫了我們大忙了。”
白大師:“你們客氣了,我也是知道的就這麼點,讓你們見笑了。難得有客上門,你們這麼急匆匆的還沒吃午飯吧,就順便將就下粗茶淡飯了。”
汪海本想拒絕但此時也確實下午2點了,兩人已經感覺到餓了,周邊也沒有其它地方可以吃飯。想了想只能道:“那我倆打擾了。”
等到吃飽后三人就開始閑聊了起來當聊起道家修士時,張楓找准了時機問道:“白大師,我這裏也有個問題想請教,是關於道教修行吐納的。你看方便指教下么。”
汪海打趣道:“楓,沒看出來你還對這感興趣啊,這都什麼年代了。”
張楓:“我也是為了查到這個古墓的墓主人相關信息,所以才網上搜尋,看到了這一段字,好奇一下問問罷了。就不知道白大師方不方便了”
白大師:“沒事,這個汪施主說得對,現在沒這個講究了。除了一些比較重要象徵物件外,其它的都可以交流。現在不同於以往了,現在的人都不信鬼神了,很少有人對這個感興趣。我都怕再過幾十年傳承都斷了,那個時候道教還是原來的道教么,你說吧,但說無妨。”
張楓:“是這樣的,我在網絡貼吧上偶然看到,一位貼主說人體有內五行,金木水火土這個是道家的基礎,不管是後續的修行功法,還是法術都是以此為基礎。
而人從出生開始就是五行相生相剋,但每個人生長環境不同加上自我學習不斷修改,慢慢的內五行就開始失去平衡。所以古往今年很多方士都感受不到天地間的五行。”
白大師:“說這段文字的一定是一個對道家有過深入研究的人,其實這個問題有點難以探討。你要是早幾十年問,早就被趕出去了。”
白大師停頓了片刻道:“其實這個理論歷史上也有人提及過,傳說八仙中的韓湘子就提出過這個理論,但一直未被認同。五行相生相剋這是道家的基石,哪能輕易動搖。況且只是一人之言罷了。以我之建還是不可信之。”
張楓心裏其實已經預想到這種情況,道家五行哪能這麼容易被改變,況且白大師是一個虔誠的苦修士,對道家內五行平衡之說更是深信不疑。張楓之所以問,也只是想了解下歷史上是否有過其他記錄。得到這個信息已經是意外之喜了。
張楓:“謝謝白大師了,我也是網上隨便看看,好奇罷了,不過白大師,既然韓湘子有提過這個理論,是否有記錄解決方法呢。”
白大師:“這個我就不清楚了,史料上沒有記載過,就連這段文字也只是一本閑雜野史所記載”
竟然還有書本記錄,張楓頓時道:“白大師,那是否可以讓我看看這本野史呢。”
白大師:“可以的,隨便看,只要不弄壞就行,現在已經沒多少價值了。除了一個傳承意義,你要是感興趣,我這就給你拿過來。”
白大師隨即起身回到卧室,等候片刻后,就回來了,手上已經拿着一本破舊的書本。
白大師:“這個是我這支派祖師爺一代又一代傳下來的,你看看。”張楓激動得接了過去,汪海也探着腦袋打量着。
這本書已經沒了封面,分不清書名和寫作者是誰。裏面用的是繁體字,看樣子這本書是翻寫下來的。翻了幾頁后。張楓果然發現裏面果然有這一篇記錄。
當時的韓湘子還是一名剛修道沒多久的道士,在一次晨習中,韓湘子向他的師傅提了同樣的問題。“人天生五行平衡,但蓋因它物而失衡者何解。”
按照當時情況,如果是老道士提出這種問題早就已經被逐出師門,但那個年代修道者太少了,為了不打擊韓湘子的積極性。那個時候的觀主說了一個謊,既然五行不平衡就缺那補那。韓湘子似有所悟,後來韓湘子得道成仙,這段對話就被記錄下來了。
這就是這本書的完整記錄。張楓看着頓時無語了,這麼簡單的解決方法,讓人說不出啥感覺。不過總是可以試試的,雖然一個問題解決了,但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怎麼補?
張楓頓時頭大了,看樣子得不斷去總結驗證才知道,實踐才是真理嘛。
汪海:“額,這就完了啊這麼簡單就解決了,楓你還不如問我呢。我都知道答案,缺啥補啥。”
張楓給了汪海一個眼神。不過張楓並沒有因此放棄,既然有記載至少要去試試吧。
接着張楓就問出了他的第二個問題道家的修鍊體系。一聽到這,汪海也頓時來了興趣,作為華夏大地土生土長的人都是伴隨着神話傳說故事長大的,對於修仙之事雖不信,但基本都會感興趣,就當聽聽故事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