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遷都南京

第22章 遷都南京

次日,二月初六,視朝之日,趙銘要宣佈一個重大決定。

等列位臣工都到齊后,趙銘令乾清宮管事客用宣旨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太祖定鼎以來,南京升為京師,后成祖遷都燕京,定為京師,南京降為留都,然帝國財賦仰賴江南,轉運燕地多有不便,故自六月初一起,南京復為京師,北京降為燕京,為留都。在京文武,五月二十六前,務必抵達金陵,違者革職論處,永不敘用!”

話說南京的繁華勝景甚至遠勝於京師,它本來就是明朝的都城,後來朱棣遷都北京,南京才降為陪都,南京中後期實行的是實際上的“兩京制”。

多京制非始於明朝,唐朝武則天時代,有西京長安、東京洛陽,至於遼朝國都則有五京,分別為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

皇帝聖旨宣讀結束,就有大臣出列反對,“皇上,遷都南京乃勞民傷財之舉,還請陛下三思啊!”

萬曆帝口含天憲,不容置喙,厲聲道:“列位愛卿,朕意已定,不必再議,有不願意南遷的大臣可辭官留在燕京,朕也不會勉強,但永不再啟用。”

那些原本還要勸諫的大臣都開始打退堂鼓了,而內閣閣臣張居正、高拱、呂調陽都是識時務的人,他們不約而同地出列,“臣等內閣之臣,謹遵聖意,將會同六部、都察院、大理寺、五軍都督府等衙門做好遷都事宜,請陛下放心!”

趙銘道:“內閣是帝國中樞,又能深明大義,朕心甚慰!”

客用看到萬曆皇帝的眼色,心領神會,朗聲道:“皇上有旨,有本啟奏,無本退朝!”

眾臣都不敢再勸,另外,內閣的大佬們都表態支持皇帝了,大家還有什麼話可說,以往喜歡出風頭的言官們也集體噤聲。

趙銘在上朝前,已經派內臣去知會了都察院主官,讓他約束好下屬讓他們不要妄議國政。

而在昨日,六部尚書及左右侍郎、六科給事中等官員都被內閣首輔叫去談話,那時,趙銘還沒有宣佈遷都的旨意,但已對內閣透露明日將有重大決定,讓他們謹遵聖意,約束在京官員,張居正等人是何等聰明人,一點就透,將皇帝交辦的差事辦得妥妥噹噹。

自從整肅內廷、插手內閣之後,現在的朱翊鈞已能乾綱獨斷,令行禁止,對文武百官則分化瓦解,讓他們永遠不可能一條心,為政之道,講求恩威並施,賞罰分明。

十歲天子已真正成為大明主心骨,如今,再沒有大臣敢小瞧皇帝了,朱翊鈞也不再是以前那個唯唯諾諾被張居正和慈聖皇太后擺佈的傀儡皇帝,而是真正成為大明的掌舵人。

遷都南京的決定並非趙銘一時興起,其實,他早就想將京師遷都江南,前世,他是南方人,重生后,他很不習慣北方的惡劣氣候,但身為大明皇帝,他只有待在紫禁城裏,逃無可逃。

後來,趙銘靈機一動,“皇帝自然要待在紫禁城裏,但京師未必是北京,大明開國后,從洪武元年(1368年)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中間有五十多年的時間,南京是京師,現在,重回南京,不過是撥亂反正而已。”

趙銘料定必然有大臣反對遷都,尤其是家在北方的大臣,所以,他以群臣的官位相威脅,很好地震懾住了這群人。

“如今,大局已定,遷都籌備工作陸續展開,新時代即將開啟,金陵,朕要來了!”

趙銘回到乾清宮后,還是抑制不住心中的興奮,看到幾個小太監,忍不住問他們對金陵的看法。

“萬歲爺,聽說太祖的陵寢就在南京,之前孟公公曾去孝陵種菜,想必那裏有一個大菜園,以後,萬歲爺想吃新鮮的蔬菜,奴才們可從孝陵菜園去摘。”

趙銘不置可否,他心底是想看看孝陵的菜園,去檢閱一下孝陵衛大營。

趙銘曾讀過不少明朝野史,裏面記載道,孝陵衛大營里,有值守太監和孝陵衛官兵,平日裏,寨門緊閉,二十米長的巨型圓木上懸挂着一面孝陵衛大營的軍旗,顯得威嚴無比。

孝陵衛大營,遇有戰事,士兵們在點將台和瞭望塔下整裝待發。

在軍營附近的馬廄里,一排排拴馬石上,雕刻着精美的動物,有憨態可掬的石獅,有調皮的猴子。

戰馬靜靜地在吃着草,它身高兩米,在馬轡上還雕刻着兩匹飛奔的小馬,馬鞍雕刻着精美的雲紋。

明孝陵是世界文化遺產,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寢,趙銘在前世的時候,與三五好友游南京,就曾拜謁過明孝陵,那時,他只把孝陵當成一個景區。

如今,陰差陽錯,他趙銘已成為朱家子孫朱翊鈞,孝陵在他心目中,也從景區變成了皇家聖地,一切都源於他身份的轉變,從遊客變成了皇帝,視角不同,所見自然有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大明之神宗皇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重生大明之神宗皇帝
上一章下一章

第22章 遷都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