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風起雲湧_3-35 分子、原子、質子、電子
天機院的交流會每月兩次,在初五和二十這兩日,劉福波在五月二十的交流會上丟了面子,拼着被雷擊的風險也要在六月初五之前證明電是物理現象。聽完了物理院化學院爭鬥的前因後果,趙維在心裏竊喜但是臉上一直裝作平靜,這些人還真是給力,這麼快就發現了摩擦起電,並且把它與雷電聯繫起來,化學院還搞出了銅鋅原電池,電學的大門已經被推開了。
趙維已經迫不及待要用攻城錘把電學開到一半的大門徹底「砸開」,於是他對劉福波一干人等說道:「行了,這次你們的危險行為我就不追究了,你們回天機院跟大家說一聲,初五的交流會我會去跟大家一起討論學習,順帶給你們物理院和化學院掰扯清楚。」
惹了這麼大的禍,太子竟然不追究,這讓劉福波他們喜出望外,對着趙維躬身作揖,嘴裏往外蹦的全是「殿下大人大量」、「我等唯殿下馬首是瞻」的馬屁,聽得童虎都起雞皮疙瘩。趙維讓童虎去監門禁軍那裏取來了那柄鋼槊,當時雷電第一次擊中的時候,巨大的電流從風箏、麻繩和鋼槊中流過,進入大地,風箏和麻繩當場就燒了起來,之後又連續被雷擊了兩次,風箏和麻繩早就燒成了灰,只剩下鋼槊插在地上,整個槊已經通體發黑,空心長桿上留下好幾處孔洞,槊鋒也已彎曲。
六月初五的交流會,因為太子說了要去,天機院在臨安的人幾乎都到齊了,就連太師都來了。趙維與眾人簡單地見禮之後,沒有直接說電的事,而是先提出了一套「假說」——分子原子假說:「我大致看了這兩年天機院的研究成果和文獻,對於物質的本質,我有這麼個假設,任何物體,木材也好、砂石也好,如果我們把它不斷地分割,不斷地切開,直到再也不能拆分下去的程度,它這個時候的單元,我稱之為分子,無數的分子拼湊在一起成為了物質的具體表現,分子是任何物質能夠保持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物質的形態不影響分子的結構,這就是我今日要說的「分子假說」,這一杯水,是由很多的水分子組成,無論它變成冰還是蒸氣,水分子還是原來的水分子,沒有發生變化。但是我們又知道,生石灰加水,會變成熟石灰,而且加到生石灰里的水並沒有完全被熱量蒸發掉,它有相當一部分進入到了熟石灰裏面,熟石灰與生石灰和水的化學性質都不一樣,這就叫化學變化,因為產生了化學變化,所以水分子的結構變了,不再是原來的水分子了,而是與生石灰的分子結合,變成了熟石灰的分子,這說明了什麼呢?」
化學院的安懷說道:「按照這個假設,分子還有更細緻的結構。」
「沒錯!」趙維說,「假設,組成分子的更小的粒子,叫做原子,它是化學反應的基本粒子,不同的原子,通過不同的組合,成為不同的分子,化學變化就是把分子拆開成原子,再組合成另外的分子的過程,這是「原子假說」……當然,無論是分子還是原子,目前都是「假說」,我們還沒有辦法直接觀察到分子或者原子的樣子,是圓的,還是尖的、方的,我們都還不知道,原子是不是最小的粒子,還有沒有更精細的結構,我們也沒有證據去證實,但是我們可以根據現有的物理和化學現象去驗證這個假說的合理性,至少目前來說,分子原子假說從邏輯上還是通順的。」.
在場的所有人都點了點頭,生物研究院的孟博舉了舉手,問道:「那動物植物呢?我們現在有了顯微鏡,醫學院和我們院在顯微鏡下看到,動物、植物在放大幾百倍的視野中,都是同樣的結構,包括人也是一樣,這種結構我們稱之為細胞,好像不是分子。」
趙維笑了笑說:「那說明,咱們看得還不夠小。顯微鏡是個偉大的發明,它讓咱們看到了細胞的結構,這很好,可是細胞是由什麼構成的呢?我也看過醫學院和你們生物院的文札,細胞的結構大致分為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植物細胞還有細胞壁,甚至醫學院還看到了比動植物細胞更小、可以獨立活動的細菌,那麼你們搞清楚了細胞膜是什麼物質成分嗎?目前還沒有吧?一切的物質都是分子組成,在細胞級別的視野下,我們還不足以看清分子的結構,這就是我的回答……」
看大家都不再有異議,趙維接著說道:「看來大家都對分子和原子的這套假說比較認同,那麼這個假說以後就成為物質研究的理論基礎吧,直到以後再有人發現邏輯上的衝突,提出或者修正這個假說為止。我想,這種方式應該成為咱們天機院對未知問題的一種解題方法,我們對科學的探索才剛剛起步,知識和論據可謂相當缺乏,我認為,咱們就應該秉承這樣的一個原則,投入到以後的科學工作當中,我把這個原則歸納為八個字——大膽假設,仔細求證!遇到我們還不能完美解釋的現象,我們可以發揮想像力,提出一個假設,然後按照這個假設去推導其它的現象,遇到矛盾點再回頭仔細地修正假設,這樣一遍一遍地修正下去,假設總有一天能夠變成真理。」
講完了分子和原子,趙維這才開始說到電:「前段時間,聽說物理院和化學院發現了電,化學院認為呢,電是金屬物質變化更替中的一種現象,而物理院這邊認為,電有兩種,分為陰和陽,所有的物體都有陰陽兩種電,正常情況下陰陽平衡,物體就不表現出電的特性,在某些情況下,物體的陰陽屬性失衡,就會呈現出陰電或者陽電的特徵,比如摩擦,相互摩擦的兩個物體,一個會表現為陰,一個表現為陽,兩個表現為陽的物體靠近,會相互排斥,比如有些時候梳頭髮,你越梳,這頭髮就越是蓬鬆,因為每根頭髮絲都表現成同樣的電性,而不同電性的物體之間會相互吸引,陰陽電相互靠近到一定距離的時候,就產生放電的現象。那麼他們誰說的對呢?」
這時候大家都開始討論起來,有支持化學院的,也有支持物理院的,趙葵捋了捋下頜的白須,覺得物理院的說法有道理,但是化學院放電產生火球又是他親眼所見,於是問道:「難道說?他們兩邊都有道理?」
趙維點點頭,對趙葵豎起拇指說:「老師所言極是,我的結論是,兩個院說的都對!先說物理院的,我認為,電並不是像水這種有形的物質,而是一種在某些特殊條件下看得到、感覺得到但是永遠摸不着表象存在,物理院的解釋,自然界中存在電荷,電荷分陰陽,所有的物體都帶有電荷,只是平時陰陽電荷平衡,所以表現成不帶電,在某種條件下,可以使物體的某一種電荷產生了單向的轉移,陰陽電荷不平衡,就表現出了帶電的特徵,而離開這種條件之後,陰陽電荷會有歸中的趨勢,像絲帕摩擦過的玻璃棒,再與絲帕接觸,陰陽電荷就會發生中和,只是這種時候電荷的轉移量很少,也許我們看不到,但是自然界的陰陽電荷中和,我們就能很清楚地看見,也能聽見了,那就是打雷!大家不難理解,雲層應該是水汽組成的吧?雲層受太陽照射、與風發生摩擦,就有可能帶電,大地也是一樣,甚至不同的雲層帶不同的電荷,如果兩塊帶異種電荷的雲層碰到一起,就會發生劇烈的放電,或者雲層與地面帶不同電荷,也會劇烈放電,因為自然界的電荷量非常大,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到明顯的電光,聽到爆炸一樣的聲音。關於這一點呢,劉福波他們幾個,用了一個十分危險的試驗證實了,他們在雷雨天氣下放風箏,一道雷電就沿着風箏的麻繩劈下來了,幸好,被雷劈的時候,他沒接觸風箏線,風箏通過麻繩和一柄鋼槊插在地上,沒有把他自己作為天地間放電的通道,撿回來一條命,當然他也沒有完全躲開,腿上被雷電擊傷了。」
說到這裏,劉福波他們就面露愧色,趙維接著說:「再說化學院的,物理院的解釋合理,同樣的解釋套用到化學院的發現中,我認為,也能解釋得通。化學院通過不同金屬在稀硫酸里反應速度的不同,給金屬的活性排了次序,鋅、鐵、錫、鉛、銅、銀、金,越靠後的金屬,活性越低,不同的金屬同時放到硫酸裏面,會因為金屬活性的差異,而形成電荷的不平衡,當它們暴露在空氣中的部分接觸到一起的時候,就會產生放電,這就是化學院發現電的解釋,和物理院對電的解釋其實是殊途同歸吧?不過推導到這個程度呢,我就在分子原子假說的基礎上,又有了一個更深的分析,那就是,原子就是由兩種更細小的粒子組成,一種帶陰電,一種帶陽電,每個原子的陰電陽電都是天然平衡的,而化學反應也是由陰陽電荷的轉移主導,但是化學反應中帶電荷粒子的轉移卻沒有引起原子質量的變化,這就說明,帶陰電的粒子和帶陽電的粒子,它們的質量嚴重不對等,我們假設原子的質量都集中在陽電粒子上,而陰電粒子的質量和陽電粒子比起來實在太小,那麼這麼一來,不僅原子結構有了進一步的解析,化學反應的基本邏輯也清晰了。」
說著,趙維在背後的黑板上畫出了假設的原子結構圖,接著說道:「按照剛才的推導分析,原子的結構應該是這樣的,陽電粒子佔據着原子質量的絕大多數,我們就叫它質子,而陰電粒子幾乎就是為了平衡陽電而存在,質量微乎其微,那就叫它電子……以銅和鋅浸入硫酸為例,鋅的金屬活性更強,它更容易失去電子,但是電子沒有直接進入硫酸之中,而是沿着金屬導線一直運動到銅這邊,然後從銅片表面進入到硫酸之中,這樣的話就在金屬之中形成了電流,失去電子的鋅片的原子,就呈現出陽電特徵,不斷逸散在硫酸中,向銅片這邊運動,但是失去電子的鋅原子並沒有在銅片這邊重新獲得電子,獲得電子的是硫酸里的另一種原子,這種原子從銅片上獲取了電子之後,變成了一種氣體物質,一種很輕的、很容易燃燒的氣體物質,失去電子的鋅原子替代了這種氣體的原子,與帶陰電的硫酸的殘餘分子結合,形成了另一種新的物質……」
講到這裏,趙葵忍不住帶頭拍手而笑,所有人都有一種眼前豁然開朗的感覺,太子不愧是太子,不愧是天機院的創始人,不愧是當今科學的第一人,會場中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