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感10足的農技
撮地溝、搗地土、打垵子、播種、澆水、施肥、除草、鋤地,旱地活兒貫穿整個作物生長。快成熟的有些旱糧,如玉米、花生甚至要晝夜看着,防止刺蝟、野豬、狗獾之類野獸來偷吃、糟蹋。
水田每年都要貼田埂。貼田埂要趕在插秧之前,那是早春,水很冷。我們山鄉人就要赤腳下水,用鐵鍬把田埂切掉三分之一左右,重新貼好打實。說是防止由於黃鱔、泥鰍把田埂鑽壞,保持其不漏水。犁田耖平之後,就可以栽秧。
那時?秧插秧全靠手工,不但是體力活,而且要手快。彎腰撅屁股的姿勢在水田裏,一手拿秧苗把子,一隻手不停把雙手配合分出的秧苗,用中指、食指夾住,按照大約橫豎十五公分的間距,插進田泥里。手慢一些就會被周邊人丟在天中間一排空田,急人又丟臉。如果有家裏人一起干,會暗裏相幫,帶幾行或一二列,就不至於被戲耍。
就這樣一天干下來腰酸背痛,每年插秧季節要干半個月呢!
栽秧以後,根據時節和秧苗長勢,要及時施肥、薅秧。水稻成熟前有時要把水田裏水放干,形成乾田硬地,方便稻穀收割。
挑糞施肥又臟又累的活計,一般大家一起干,距離遠的時候還換肩接力。兩糞箕塘泥糞,看得不多,重量足有一百多斤,一天干下來不輕鬆噢!肩頭會磨去一層皮,疼痛不已。
收穫季節,割下來的稻也好,麥也罷,都要捆成把子。一擔一擔挑上生產隊的稻場,脫粒、揚灰、晒乾、風凈后才能入庫。
脫粒有腳踏脫粒機。兩人一起操作,腳踩脫粒機踏板,手拿稻把一端,稻穗端送進脫粒機。這也比拿着稻把往石頭上摜的脫粒方法,快了很多。
揚灰是利用正常稻粒與癟稻子、碎稻葉、細塵等雜物比重差異,順風向用木掀把脫粒后臟稻粒高高揚起,在風力作用下飽滿的稻粒、稻癟子、草葉、石子、細塵都一一分開分佈,得到清理選稻作用。揚灰也需要技巧,不但要掌握好風向,而且揚起的高度要適宜,不然是達不到分離效果的。
遠看像頭牛,近看沒有頭。殺也沒有血,剮也沒有油——打一物,謎底是“風簸”。他是全木頭做的半機械化的農具了,經過風簸風過的稻穀我們認為是乾淨的了。可以送去加工場加工成大米,也可以用來交公糧了。
像“風簸”樣的木製半機械化農具還有“水車”,它相當於很多瓢不間斷把水從低處?到高處,以達到灌溉目的。小水車兩人用手搖動轉軸;大水車四個人腳踏驅動,四人的步調、步幅必須一致,否則,踏桿就會打腳。
打青、漚糞、燒糞…輔助農活也不少。
一年到頭,社員們在隊裏出工不間斷,總是忙碌,年終結算大部分家庭還是超支。年年貧困依然,以至,我們山鄉人都說:“務農農民就是苦,農字是上曲下辰,古人都知道農民一大清早就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