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節 【互助團】
不久,事實正如林教授預料的那樣,德先生和賽先生(mínzhǔ和科學)贏了,孔夫子輸了,而且輸得體無完膚,連牌位都給砸了個稀巴爛。當然,用這位在中國歷史上像螃蟹一樣橫行了幾千年的孔大聖人的思想治國的確是行不通而且是誤國誤民的。作為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那麼一點兒東西也不盡然全是錯的。丟了,卻實也太可惜,至少他還是可以拿出來哄哄洋人。要知道,洋人覺得孔大聖人與中國人,就好比耶酥與洋人,把自的耶酥從泥土裏刨出來上十八般梏刑然後五馬分屍該是一件多麼殘酷和痛心的事情。
林教授如是想着,不覺已是萬念俱灰,收拾了東西就準備回山東老家了。
其實對這樣的結果,葉昆和李馨也想到了,於是他們發動周圍一些同學了商量了一個既能幫助恩師度過窘境又不使恩師難堪的計策,他們捐款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名義上是為了支持林紓的翻譯工作,實際上款項都由林紓自行使用,又說這是為了教育事業云云。林教授再三推辭,最終還是接受了學生們的建議。
安頓好林教授,葉昆便準備獨自回宿舍練字。
“葉昆!”是李馨從後面追了上來。
葉昆回過頭望着李馨笑笑,沒有說話。
“學校組織了一個工讀互助團,你參加嗎?”李馨一臉的期待的望着葉昆。
對於李馨的邀請,葉昆從來也說不出個‘不’字,他的回答總是‘嗯’或是‘好的’,這次儘管他並不是很想去,但還是無例外的說:“好吧,我去!”
“現在還在籌備當中,到時候我再通知你。”說完,葉馨轉身離開了。
對於葉昆來說,參加一些社會團體活動只是為了和李馨在一起。李馨是他唯一快樂的源泉,他不奢求什麼天長地久,海枯石爛。只要這樣和她在一起的時間能夠多一點兒,能每天看見她,他就心滿意足了。
學校組織工讀互助團是為幫助běijīng的青年學生實行半工半讀,達到教育和職業合一的理想教學模式。也是從西方國家借鑒過來的,就如同勤工儉學。
很快,籌備和募集工作就完成了。該團一共分為四個組。第一組就設在學校附近;第二組在běijīng專門工業學校、法文專修館、běijīng師範學校附近;第三組設在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附近;第四組在景山東松公府。
葉昆和李馨分在第一組,活動地點就在學校附近的一座四合院內。一組的營業部分分為電影、洗衣、印刷、食堂、英算專修館五種。一組一共有十五個人,按營業分類又分為五個小組。
葉昆和李馨分到電影小組,一共四個人,由李馨任小組長。
另外兩個一個叫陳斯年,離家出走後,來到běijīng。這個富家子弟當即給父母寫了一封長信,宣佈要與他們脫離關係,云:“我來的目的是:實驗我底思想生活,想傳播到人類,使他們共同來享受這甘美、快樂、博愛、互助、zìyóu底新生活!”才算完事。另一個叫吳伯達,也是報着“我即是團,團即是我”的必勝決心來的。在領取了一百三十元的開辦費后,幾個躊躇滿志的年青人就開始創業了。
他們首先去購買放映相關和設備,轉了大半個běijīng城居然市場上沒有賣。一打聽,居然還要通過關係從國外定貨。沒辦法,李馨只好打電話給父親,讓他幫着想法弄一套。李馨父親托他在běijīng的朋友想了辦法,才算搞定,麻是麻煩了些不過好在沒花一分錢。
設備買來了,就緊鑼密鼓的開始放映了。他們準備的第一部影片是英國喜劇,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雖是無聲電影不過卓別林飾演的流浪漢,內心則一幅紳士氣度、穿着一件窄小的禮服、特大的褲子和鞋、戴着一頂圓頂硬禮帽、手持一根竹拐杖、留着一撇小鬍子的形象既令人捧腹又耐人尋味。他們對這部影片的反應甚是期待。
大家商量,第一站就定在女子師範學校,葉昆租來一輛人力車,載上設備,推的推,拉的拉,就開始上路了。
沒有銀幕,他們就把鏡頭對在教學樓的一塊白牆上,接好電源,燈光。很快,一個簡易的露天影院就搭好了。李馨、葉昆、陳斯年負責放映,吳伯達負責募款。他們準備了一個小箱子,原則上是不收費的,不過有願意打賞的也可以隨意打賞一些。
晚上七點,電影就開始放映了。女子師範學校的同學們很給面子,在項背相望,沸沸揚揚的cāo場上第一部影片隆重的上映了。結果未出所料,反應很好,同學們對卓別林jīng彩而獨道的喜劇表演報以久久回蕩在cāo場上空的歡笑滿堂賀彩。同學們紛紛慷慨解囊。第一場放映除去開銷,收入足有二十餘元。首戰告捷,四人更是躊躇滿志,鬥志昂揚。
葉昆也在這樣的活動中找到了快樂。他從一個旁觀者的位置,慢慢溶入到這個小集體當中。不善言語的他,從來也不去主動的交朋友,就連他同一個屋檐下的室友都少有往來,在這裏他也算是又交了兩個新朋友陳斯年和吳伯達。
陳斯年,瘦瘦小小的個子,留着一個小平頭。眼睛小小的,樣子看起來有點尖嘴猴腮。出生在一個大戶人家,和葉昆算是半個老鄉,他是長安縣縣城人。父親經營一家規模不小的藥行,在當地也算是數一數二的甲富鄉紳。此番到京僅僅只是在報紙上看到北大開辦工讀互助團,便執意前往。父親身體不好,他又是家中獨子,卻拋家舍業不遠千里來到這裏。真是不能不感嘆他的單純和執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