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調控陽謀

第63章:調控陽謀

所謂基層百姓管理組織自治制度,就是建立以村為單位的基層自治。

在古代,本來就是皇權不下縣,朝廷對於縣城之外的廣闊鄉村,基本採取的是放任自流態度,大多數時候是當地的宗族士紳用鄉規民約處理日常事務。

只要能按時完成國家交予的賦稅徭役等任務,不發生惡劣案件,地方官員極少下基層。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無論是哪個朝代,國家的正式官員數量非常有限,就算史書上記載以“冗員”著稱的宋朝,其官員總數才不過數萬。

其中不少還是沒有實權的恩蔭和虛官,真要是具體到某個縣上,正式編製少的可憐,不超一手之數。

加之通訊不暢,很多時候朝廷的政策根本下達不到基層。

面對天災時,朝廷撥付的錢糧經過層層盤剝,到百姓手中更是少的可憐。

如今大唐立國不過九年,百姓官員也算純良,社會整體比較安和,統治成本和難度也不算太大。

但要具體說對基層有多大的掌控,也只能說是皮毛。

而基層百姓管理組織自治制度就能較好解決這一陣痛問題。

它可以將以往宗族士紳管理權進行限制和正規化。

其宗族士紳原本的管理權改變不大,但是有了國家層面的限制韁繩,可以有效抑制基層管理中權力的濫用,也是對重建基層自治有效的推動。

要知秦漢時代,基層社會管理也很嚴格細密,比如秦朝的“里”組織。

有里正、里老、田典、街卒等職務,其職務的任命,需要鄉官夫報給縣裏,然後縣丞審核,再有縣尉進行正式任命。

到了漢朝,基層自治為“亭”,包括亭長、校長、求盜、發弩等,這些也都是官府派任的。

這些組織對於基層的信息掌控達到了驚人程度,失誤率極低,但也導致成本極高,危險度極高。

基層自治人員犯了小失誤就是大罪,動則砍頭,這就是為什麼陳勝吳廣要起義,劉邦要起義。

對於基層管理者的太過於苛刻,導致最後引發大的反彈。

漢朝滅亡后,兩晉南北朝時期,天下太平日子不多,基層管理自治自然鬆弛,一直沒有恢復到秦漢那種細緻程度。

而後隋朝建立,隋文帝以大智慧,用大毅力重建基層自治,其中最明顯的一個政策就是“大索貌閱和輸籍定詳”。

隋朝建立之初,農民隱漏戶口、詐老詐小的現象極為嚴重,直接影響就是國家財政收入銳減和對勞動力控制急劇下降。

於是在隋開皇五年,正式實行“大索貌閱”,責令州縣地方官吏檢查隱漏戶口,當面與戶籍簿核實。

並規定,如戶口不實,里正、黨正流配遠方,獎勵百姓互相檢舉。

而經過這次檢括,戶籍簿上新增四十萬人查實為壯丁,一百六十萬人新編入戶籍。

而“輸籍定樣”又叫“輸籍法”,是隋朝制定各戶等級和納稅標準的辦法。

開皇五年,隋文帝採納高熲建議,規定每年正月五日,縣令巡查,令百姓五黨或三黨為一團,根據標準定戶等高低,重新規定應納稅額,以防止人民逃稅和抑制豪地主佔有勞動人口,造成稅負不合理現象。

通過推行“輸籍法”,使大量的不承擔國家賦役的隱匿人口,從豪強家中分離出來,成為編戶,增加了勞役和稅收。

但可惜的是隋末大亂,這一制度再度廢弛,唐朝建立以後,

李淵雖然能力也很強,但是性格上偏軟,沒有嚴肅法令,沒有像隋文帝一般進行大索貌閱和輸籍定詳。

因而百姓逃逸,漏登戶籍者極多,加之武德年間天下困苦,戰爭連綿,更沒功夫去做這耗費錢財的事情。

而歷史上,整個唐朝時期也是奇怪,就連李世民也未曾進行嚴格的大索貌閱和輸籍定詳。

唯一做出點成績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他曾讓宇文榮進行括戶行動,但力度遠遜於隋朝。

但即便如此,天寶年間人口也是大唐最高峰,八百九十萬戶。

但實際上,還是有約四分之一人口被隱匿。

這表明,哪怕是大唐最強盛的時期,也不能對地方州縣進行強有力控制,何況現在呢?

如今大唐在冊人口不過二百餘萬戶,人口不到千萬,與隋朝相比少了三千多萬人,這是很不正常的。

就算是戰爭,也不會損失如此多人口,所以一定是有大量人口還在隱匿。

而如今,李長河和李世民就是要沿襲隋法,並將其進一步制度化,目的是以後日子中將隱匿的人口再次登記造冊。

因為廣大百姓人民才是江山,才是未來,才是一切生產力的根源。

立足於百姓,何事不成?

所以基層百姓管理組織自治制度必定施行,而在糧食方面的統購統銷,具體表現形式就是集體合作社。

發動廣大百姓自願聯合起來進行合作生產、合作經營。

這樣的話土地會從分散到集合,然後用最優種植技術,可以提升產量,且為將來的那個計劃奠定基礎。

而集體合作社生產的糧食將上交給國家集中管理,按規定的品種數量和價格,再指定特定部門商社進行統一經營,有利於國家統一掌握商品資源。

這樣的計劃經濟特別適合生產力不發達的現在,可以快速匯聚資源資本,然後利用資源資本去做最緊要的事情。

比如水利修建,比如以工代賑進行工業生產,比如......

這種方法是現階段最好發展的一種方式,經歷史檢驗,非常有效。

以上內容,李長河用唐語緩緩道來,讓內閣諸閣老陷入沉思,尤其是提出問題的裴寂。

他深深看了李世民和李長河一眼,他知道,這個辦法很巧妙。

其一,它沒有和隋朝一般進行大索貌閱,而是將權力下放給宗族和士紳,這就節省了大筆朝廷開支,也滿足了宗族和士紳的權利慾望。

而且它還暫避開了豪強大族隱匿人口的問題,讓反對壓力大大減少。

豪強大族這群人隱匿大量人口,將其視為自己的私產。

其行為實質就是寄居在國家身體上吸血的蟲子,但如今國家實力還有所欠缺,對他們動手耗費頗大。

但如今這個計策一出,正當合理,其一是為了糧食增產,其二是滿足底層自治需求。

當然這種自治也有其缺陷,容易造成底層食利階層形成自封王國。

可既然事情擺在檯面,自然也有辦法解決。

這就產生了另外一個組織,那就是基層民兵組織。

如今大唐兵製為府兵制,各地設有多個折衝府,折衝府就是地方武裝部般的存在,戰時進行動員募兵,和平時進行下地務農。

按照原來設想,隨着國家發展,這種府兵制必定走向滅亡,時機合適,徵兵制一定勢在必行。

當然如今尚早,但是除了折衝府外,現在要建立的民兵組織也是折衝府下的,歸屬國家管理,負責一村一鎮的安全。

而這就是保障,也是對宗族和士紳的制約。

而對基層民兵組織的制約則是,每一處的基層民兵組織的兵員來自不同地方,也是為了防止同村勾連。

其次還有就是自治村的任命,這需要縣府衙里進行最終任命,抓住一部分人事權。

其次還有即將施行的監察制度對基層的制約,這是后話。

但如今這些舉措已是足夠。

其二,集合起來的土地,用更專業的種植技術,可以提升產量。

糧食增加,人口必定增加,而且還會讓隱匿的一些人口重新上戶,畢竟好的種植技術需要有戶口的人才能教習。

其三,合作社產出的糧食會立馬上交給固定國家部門,然後再統一分配,這自然是觸動了很多地主豪強利益。

但在李世民和李長河的設計中,他們創設出了一個區域售糧證,相當於現代社會的經銷商,壟斷糧食貿易,其中利益可想而知。

而售糧證則是要競拍,又是一筆收入。

但你以為這樣會讓這些私人售糧商人得利嗎?

其實並不太會,他們雖然售糧沒有數量限制,但他們的糧食也來源於國家。

而且即將成立的糧司也會按照每月每人最低糧食量進行平價售糧,當然糧司售賣的糧食只能滿足百姓最低需求,讓人不會太餓死。

想要生活更好就需要去專賣糧店購買,看着似乎逼迫百姓不得不高價買糧,但實際上如今大多數百姓根本吃不飽,餓死者大有人在。

糧司滿足了他們最低需求,已經是燒高香了。

所以專賣糧店收益必定有限,而這就是陽謀,雙向收割。

但李長河和李世民本意不是如此,而是古代脆弱的生存環境,旱災,水災,蝗災...

這些要求是中央朝廷有強有力的調控手段,不得已而為之。

所以這項政策必定會有廢除的一天,因而暫定施行五年。

“諸位閣臣,以為如何?”李世民笑着問道。

眾人不答,但卻也沒由很好理由去反駁,因為這些個政策都是真心實意的為國家好。

此時,就在政事堂進行政事商談的時候,長安城內的一處坊內,一處大宅門,一個異域風情的大鬍子男子敲門。

大門隨即打開,一個同樣看着不像是大唐人的男子出現。

只見他臉色大變。

大鬍子男道:“阿史那允契,草原的天狼神注視着你,還記得你的責任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唐行醫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唐行醫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63章:調控陽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