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普:澶淵之盟

小科普:澶淵之盟

今天翻了一下評論,寫了今天的第三章。老規矩,不看跳。

一說起大宋的恥辱。

除了靖康之恥,就是這個澶淵之盟了。

但真的是恥辱么,也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後世始終是站在一個貌似客觀的位置來評價當時的政策,決策。

但就評價而言,就沒有客觀一說。

人無完人,無論是什麼樣的人,帝王將相,販夫走卒。

所以特意寫一章來說說瓜的感覺。

【澶淵之盟的背景】

1003年,遼軍南下攻宋,激戰長達1年。

初始狀態,遼佔優勢,後面宋依城固守,遼軍的攻勢被遏制。

瀛州之戰,蕭太后親自擊鼓,還是無法攻克,數萬傷亡。

澶州之戰,遼軍大將在城下被宋軍床子弩當場擊斃。

由此前線戰事漸平,遼軍雖在攻勢,但久攻不克,深入作戰,戰線太長,面臨崩盤,遼軍內部呼籲議和。(這裏也有蕭太后把持朝政太久,內部不願的原因)

而,宋真宗其實是被寇準逼着御駕親征,頗有點見好就收的意味。

所以兩邊一拍即合。

【澶淵之盟的內容】

一,宋遼兩國互約為兄弟之國。

二,遼國歸還瀛州、莫州等地,雙方以白溝河為界。

三,宋每年給遼國銀10萬兩,絹20萬匹。

四,雙方開放邊境進行貿易。

【澶淵之盟的簽訂人】

當時在場的除了宋真宗,還有寇準寇大大,其他那些先忽略不計。

~~~~~~~

我們從背景分析:

遼國自然是兵強馬壯,要不然也不敢來。

宋真宗這貨,唉,反正就是軟,朝廷也軟趴趴,契丹一來,丟了幾座城市之後,居然就有南逃的說法。這裏,洗都洗不白,他么的就是慫。

但從另外一個方面說。遼國確實很強,當時的宋國並沒有遼國那麼彪悍,前面趙光義同學的幾次攻遼失敗讓大家沒有了底氣。

寇大大自然是不讓南逃的。

一個是國之氣節,另一個是攻城不行,咱們宋軍守城還是可以的啊,而且軍民一心,不能反攻,守城絕對妥妥的。

然後正如寇準預料,宋真宗御駕親征,鼓舞士氣。

城守住了,還殺死了對方的大將。遼軍士氣萎靡,宋軍空前振奮。

後世有人說應當乘勝追擊,應該把遼國打回老家。

說是一句話,做可就不是那麼簡單了。

守勢跟攻勢是兩碼事,老將老兵都被趙光義霍霍完了,新兵新將缺乏五代十國這班老人的不怕死精神。怕是撲殺不成,反而被反攻了。

弱,要認!

胯下之辱什麼的,還被傳頌千年呢。

所以,盟約走起!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盟約的內容:

1.兄弟國。宋真宗比遼聖宗年長,宋真宗為兄,遼聖宗為弟。注意,這裏並不是僅指這一屆。而是世代宋為兄,遼為弟。瓜竊以為這是寇大大埋下的第一個坑。

2.領土。此處沒有割讓土地,並非喪權辱國,遼國把打下來的還回來了。

3.歲幣。當時宋年財政收入是2600萬貫,加上實物大概是4000貫。按一貫等於一兩算,十萬兩加20萬匹布就是九年一毛的。而且宋朝的國庫收入增長速度很快。這個數額基本上就是有點年底做大哥的給小弟一點補貼的意思。這一條,要說沒有加重宋朝負擔那不可能,但要說加了很多,還不至於。瓜以為這也是當時簽約的大佬考慮過的,因為還有第四條。

4.開放貿易。遼軍退兵,兩國和平,這邊境恢復安定,原來的因為戰亂而荒蕪的地區逐漸恢復了生產生活。貿易更是加持了發展速度。史料記載通過貿易宋朝每年怒掙80萬貫。

再接着分析一下籤約人:

宋真宗,寇準。

宋真宗其實就是個工具人,且不提。

寇準呢!他可不是個軟柿子!他都能逼着宋真宗御駕親征了!

十九歲金榜題名,三十四入閣為相,一生里起起落落,地方去過,京城常駐,跟了兩任皇帝,其中趙光義的經濟政治頭腦,還是很靈光的。聰明的人是會從身邊的人學到很多自己本身缺乏的東西的。

瓜着實覺得,寇準不會讓這個他本不同意的和談朝着遼國有利的方面去談。

細看盟約的條例,兄弟之國,遼國為弟——這裏打的是宋真宗歲數較大的名頭,但事實上是把兩國放到了宋在上遼在下的位置。典型文人的文字遊戲,正如古時所謂的師出有名,你要有說得過去的理由才能去打別人而不受非議,這是當時人的三觀,但凡受過一些教育的人都是自覺遵守的。

領土方面,寇準寸土不讓,你吃了的給我吐出來!

歲幣跟貿易則是相關的,我給你點零花,你再拿錢到我家買東西,裡外里的就找回來了。(當然後來遼國人學聰明了,只要宋國稀缺的白銀,上等的好布。)

【整個條約最重點的地方其實在第三條歲幣這裏,埋了一個很大的坑。】

遼國本國財政收入,跟宋國的環境是不一樣的,類似唐時的割據勢力,遼國下屬有很多地方軍隊,他們長期劫掠周邊,主要也就是宋國,然後留下一些錢自己發展,交一些到遼國皇帝。

這和平的條約一簽,原本是遼國皇帝下面的地方人可以拿到一些錢發展本身的,直接就到了遼國皇帝手裏得了,他們一點好處沒有。

這上下層的矛盾就被寇準這一招給加劇了。

因為和平,兩國無戰事,遼***事上日趨鬆弛,上層因為這筆意外之財,窮奢極侈也好,酒池肉林也罷,腐化得很快。

遼國鬆弛,所以,強盛至極的遼國比宋國還先倒下了。

遼國為什麼比宋國還早亡,沒有這份盟約的功勞么!?

只是,唉,想得挺好,自己人不爭氣,寇大大徒呼荷荷。

遼國鬆弛的同時,宋國也很鬆弛,也就是還有個西夏在邊上立着,逼着還得完善軍備,加強邊防。才死得慢一些。

瓜估摸着寇準雖然埋了坑,但是還沒來及好好挖,就被涼了心。

據說寇準簽訂了這份合約之後就驕橫跋扈啥啥的,逼着皇帝親征這事,雖然結果不差,但皇帝想起來也不能高興啊,後來又有宋朝內部的各種,於是被貶官,被誣陷,客死他鄉。

於是這個盟約埋下的坑,還沒來得及展開,想坑遼國的同時把宋國自己也坑了。

要說澶淵之盟,瓜覺得,又是被斷章取義的歷史上的一篇。

後世斷章取義也就罷了,當時的人斷章取義才是關鍵。

宋真宗其後的歷任君王在戰爭中妥協求和,拿錢換和平的趨勢走高。

文臣覺得,寇準都這麼幹了,我為啥不能。

皇帝覺得,我前面的都這麼幹了,我為啥不能。

所以,要說評價,需要綜合當時的背景來說,跟後面的接棒人來說。

打贏了還議和就說宋朝沒有民族氣節這事,就是黑。

自古以來只以成敗論英雄,如果宋朝後面的人立住了,領會了,是不是會有人誇宋國當時是高瞻遠矚呢,是戰略性退讓呢?

無從考究。。。。歷史沒有如果。

但簽訂盟約之後,北宋的發展確確實實一日千里是真的,創造了宋朝的先進文化技術文明是真的。

四大發明有三個,印刷術、指南針、火藥是都是在宋代出現並得到大規模的實際應用。

沒有這一百年的和平,宋國不會有這樣的發展。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以上吧,瓜一家之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將軍夫人一心想種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將軍夫人一心想種田
上一章下一章

小科普:澶淵之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