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同生活 初探城市生活
話說經過了一夜的顛簸,我們到了新的地方,山西大同,準備開啟新的生活。剛到這天,還是覺得挺暖心的,周圍的親戚雖然關係都很遠了,但是還是感覺挺親的,大家都來幫忙,幫忙搬家,收拾家,等等。大人們忙得不亦樂乎,孩子們則有了自己的想法,對我來講,說實話,剛到的時候覺得挺沮喪的,探頭往巷子外的遠處看去,只看到一片片的房子,遠處可以看到一些高樓,僅此而已,沒有了“職業中學”,沒有了“前山”“後山”,更沒有一起玩耍的小夥伴。
記得剛來的時候,我們住在周家店村,這是DT市的一個城中村,租了一個很小的房子,遠不如在地質隊時候的房子,那時的房間很多,而且還有一個院子,而這個房子,只有一間,而且院子很小,而且那麼小的院子裏面,還住了三家人,更是覺得那麼的擁擠。不管怎麼樣,好歹在初到大同的時候,有了一個落腳的地方。之後聽大人們講起,就是這個小房子,房租也不比地質隊便宜。這句話給我留下了對“城市生活”的第一印象,就是“貴”。
也許剛剛來的原因吧,作為我,以前的“野孩子”也有害怕的時候,每次探頭出去,或者鼓起勇氣走出院子外面,再走到巷子口,之後就不敢再往外面走了,看到遠處有一個大市場,熙熙攘攘的,很想過去瞧瞧,看看都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東西,但是總是不敢走遠。這年大姐十二歲,我和二姐十歲。我們的新生活就要開始了。
對於父親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我們姐弟三人的教育問題。應該是來之前就已經聯繫好了學校,是這個城中村的小學,周家店小學。記得第一天去報到,印象還是挺深的。那是剛來沒幾天,一天早上,父親帶着我們去學校報到,對我們來說,也算是第一次走到街上。記得很清楚,從家裏出門去學校,會經過一個小市場,也算這個村子的中心吧,做什麼生意的都有,熙熙攘攘的感覺。去報到這天出門,沒一會就到了小市場,當時只對吃的感興趣,而作為早餐賣的最多的是一種糖餅,五毛錢一個,父親給我們三人每人買了一個,繼續朝學校的方向走去。雖然家中已經做了這麼多年的糕點生意,也從沒覺得家中的哪種糕點好吃,反而五毛錢的這個糖餅,吃得很香。也許就是那句話,人都是這樣,手邊的東西,總覺得不是最好的,不是自己的東西,卻想着拚命爭取。其實,那個小市場也算得上繁華,做什麼買賣的都有,買飯買菜,五金雜貨,燙頭理髮,診所商店,等等,應有盡有。吃着手中的糖餅,就很滿足了,周圍的一切都不關心了。父親反覆告訴我們,要記着去學校的路,以後每天要自己來上學。繼續順着市場走下去,穿過一條馬路,繼續走,沒多遠,穿過一條火車道,就到了。對於我們姐弟三人來說,這段路程太近了,與之前寶昌第二小學的路程比起來,還不及三分之一。到了學校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之前在寶昌的小學,都是一排排整齊的平房,而這個小學,教學樓確實樓房,一棟四五層樓高的樓房,看起來乾淨漂亮,挺好的。只是校園院子太小,基本上沒有操場,這點還是讓我比較失落的。不管那麼多,繼續跟着父親去校長辦公室。到的時候,正好是課間時間,大大小小的孩子都在瘋跑,我們姐弟三人背着書包,跟着父親,大家一看就知道是新來的學生,不住的往我們身上投來注視的目光,感覺挺彆扭的。到了校領導那裏,父親與他簡單的寒暄了幾句,
校領導找來了將要插班進去的兩位班主任,大姐五年級第二學期,二姐和我是四年級第二學期,這次讓我高興地是,二姐和我分在同一個班裏面。之後就由班主任老師帶着我們去教室,大姐那邊的情況就不知道了,二姐和我跟着班主任去了四年級一班,記得是一個姓白的老師。進了教室,班裏的同學遠不如寶昌時候班裏的人多,白老師把我們安排到最後的兩個位置,感覺還不太舒服,因為一直以來,都是坐第一排的。對這個教室的第一感覺,很舒服,因為是每個人一個板凳,一個小桌子,很整潔的樣子,陽光明媚的感覺,之前的寶昌二小學,是那種長條板凳和長條桌子,三個人共用的那種,而且教室是低矮的平房。突然對城市有種好感,城市的學校就是好。由於到學校的時候已經不早了,一上午的課程感覺過的很快,沒一會就下課了,我和二姐一起去大姐的班級門口,三個人依舊一起回家。從學校到家這段路很近,穿過鐵道,過了馬路,穿過小市場,十幾分鐘的時間,就到家了。媽媽趕快過來問問今天上課的情況,午飯已經準備妥當。一切都那麼的安逸。之後五口人一起吃飯。雖然房子小點,但是每天這樣的日子,還是感覺很踏實的。
作為大人,父母他們不得不考慮,這五口人未來生活的問題,得繼續做些什麼,掙錢過日子。記得這個時候,父親已經和一個朋友在張家口的一個縣城沽源開了一個小型的麵粉廠,剛起步吧,家中的存款全都投到那個麵粉廠中了,而父親則時不時的去沽源縣待一段時間,兩頭跑。當時年紀小,不懂事,家中的事情也不清楚。後來才聽媽媽說起過,那個時候應該是1997年,家中已經有了五六萬的存款,說實話呢,普通老百姓家裏,這筆錢已經算是巨款了。那個年代,DT市區的兩室一廳的房子,全款買也只有四五萬。不知道父母處於什麼樣的考慮,並沒有選擇買房子,而是錢都投到了麵粉廠,在現在看來,這個錯誤的選擇,直接導致了整個家中的一個心病。我們後面再談。
總之,日子就這樣開始了。母親在家照顧我們姐弟三人的生活,父親則隔三差五的大同沽源兩頭跑。記得剛到大同沒幾天,一個遠房舅舅家的哥哥結婚,我們全家去參加婚禮,其實是一個小型飯店舉辦的,但是對當時的我來說,應該是第一次去飯店了,更是第一次參加人的婚禮,感覺很幸福,很開心,還記得那個飯店好像叫“鳳凰酒家”,就在周家店村。
慢慢的,和學校的同學們都熟絡了,有了新的朋友,但是總是不知道怎麼才能找到以前開心的感覺,沒了小樹林,沒了“職業中學”,沒了“前山”“後山”,一切都變了。感覺沒什麼可鬧的了,我也就老實了不少。也有可能是慢慢長大點了,玩心沒那麼重了。
與此同時,媽媽也在思考,該做點什麼,不能完全指望着爸爸那邊的生意,再說了,媽媽是一個坐不住的人,天天在家待着,也不舒服。可是,這樣偌大一個城市,媽媽這個年紀的婦女又能做些什麼呢?記得媽媽那會有了第一個想法,到繁華路段做早餐,炸油條。說實話呢,雖然之前做糕點生意,但是基本上都是給商場供貨,這種正兒八經的擺地攤,還是第一次,我相信媽媽也做了很長時間的思想鬥爭。畢竟人都愛面子,媽媽也不例外。好像當初是媽媽和一盒親戚一起,具體是誰忘記了,畢竟剛來,人生地不熟的,如果讓媽媽自己,媽媽肯定會更害怕。說干就幹起來了。他們選擇了附近一所中學附近,DT市第十五中學,那邊人流量肯定比周家店村裡大。買了一個二手的人力三輪車,一個煤氣爐子,就這樣幹起來了,油條,好像還有自己拌的一些涼菜。用媽媽的話說,這個投資小,先試試水,掙不掙錢再說。媽媽一直是一個敢想敢做的女人。就這樣,每天早早出攤,半上午的時候就回來了,天天如此。我們三個則是每天上課。
這樣的日子沒過多久,感覺前後一兩個月的時間吧,應該是做的不怎麼成功,媽媽放棄做這個買賣了,可是生活中,每天都要錢,柴米油鹽的,媽媽的腳步不敢停下來,又得琢磨其他的行當。因此,媽媽每次出去到市場那邊,就會觀察一下,什麼東西有賣,什麼東西稀缺,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調研”,媽媽決定了,擺攤做零食,方便麵,餅乾,香腸之類的。媽媽是個敢想敢做的人,也是一個敢於吃苦的人,說做就做,沒幾天的功夫,攤子就擺出來了。記得剛開始的時候,周圍一個朋友也沒有,什麼事情也得自己做,首先打聽去哪裏批發貨源,之後還得選定一個合適的擺攤位置,全都是一個人操辦,此時的父親那邊的麵粉廠,已經開展起來,不得不長時間的待在那邊。媽媽帶着我們姐弟三人,在這邊過着艱難的日子。
其實想起來,當初真的過得很艱辛,不想回頭去想那些痛苦的日子,但是,既然是回憶錄,就盡量去還原真相。記得那會,媽媽就用賣油條時候買的人力三輪車作為進貨和出攤的工具。進貨的地方是東關,在大同的最東邊,離家還很遠,每次去進貨,頂着大太陽,大姐和二姐跟着一起去,媽媽蹬着車子,他們做不了什麼,只能在後面跟着幫忙推一推,或者照看一下三輪車上滿噹噹的貨物。說實話,不可否認,他們那一帶的母親,還有這重男輕女的思想,所以媽媽從來沒有帶我去進過貨,我當初也小,不懂得主動為家裏分擔這些東西,只是覺得進貨的時候,我有更多的時間去玩。回家卸貨,之後擺攤的時候,各種貨物都要拿一些,清晰地記得,擺攤之前,得去“佔地方”,因為好的地方往往會多賣一些東西,家中有一個摺疊的單人床,就是我們“佔地方”的工具,每天我們三個重的兩個,得抬着這個床去佔地方,之後擺攤的時候,這個摺疊單人床支起來,作為貨架,把準備出售的東西都擺在上面。這就是媽媽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我們課餘時間能幫媽媽做的一份小的“事業”,更是我們四口人賴以生存的方式,因為之前我已經說過,這麼多年的繼續,爸爸投到一個麵粉廠裏面,家中只有幾千塊錢勉強度日。通過這樣的事情,多少掙一些,可以平時家用。
這樣的日子不知道過了多久,我們選擇了搬家,離以前的小屋子不遠,只是這是個獨門獨院,兩間正房,一間南方,院子裏面還有一顆葡萄樹的小花池。居住環境與剛來時候的房子不可同日而語。我們還是每天上下學,媽媽則一整天都出去擺攤,賺錢。日子就這樣繼續着。生活就這樣進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