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周公

第五十八章周公

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武王成為天下共主。有感伐紂之戰,商周之中多義士亡故。隨令姜尚設封神榜,以祭烈士英靈。為了加強對已經受周朝的控制下土地管理,對周的開國元老實行大分封,如將呂尚封於齊,公旦封於魯,召公奭封於燕,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伯禽封於魯。

周初總計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15個,同姓之國40餘個。繼而派兵征討商朝各地殘餘力量以及東夷勢力,據記載,當時共討伐了九十九國,有六百五十二國向武王臣服。還封了一些前王之後,如焦、祝、薊、陳、杞等。天子之國稱為中國。為鞏固自己帝位以昊天為天,自稱為天子。且言只有天子方能祭天、名山大川、祭百神。諸侯可祭自己境內山川。大夫只可祭五祀,至於百姓,只可祭祖。致使中華民族成為多神的民族。武王此舉為上主震怒,差聶興源下界。武王見到聶興源:“祖師!”聶興源道:“上主因文王賢德,賜你姬氏八百年基業,然你以昊天取代上主,致使百姓祭拜偶像遠離上主。所以你周室必中途而衰!”姬發大呼:“祖師!祖師!上主啊!”聶興源卻早已消失不見。姬發在滅商后的第二年就病倒了。當時,天下尚未安寧,周室大臣們都擔心姬發的逝世將會帶來動亂。姬發的病情一度稍有好轉之後,很快又惡化了。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尚未安寧的天下,他擔心自己的兒子姬誦年紀尚幼,缺乏政治經驗,不足以擔起管理天下的重任,便把輔政的大事全部委託給了叔旦。不久駕崩,謚號“武王”。

周公名姬旦,亦稱叔旦,周文王第四子。他的采邑在周,故稱為周公旦。周公旦是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時也是著名詩人、學者、音樂家,被尊為“元聖”。周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故由周公旦攝政當國。他曾平定管叔、蔡叔和霍叔勾結紂王之子武庚所成的“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洛邑,制禮作樂,制定典章制度,最後還政成王,對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周公旦被後世尊為儒學的奠基人。他也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聖人。

周公旦本人亦為琴家,曾作琴曲《越裳操》。周公旦輔成王,天下太平,南方越裳國使者來朝,獻白雉,贊曰:“吾君在外國也。頃無迅風暴雨,意者中國有聖人乎?故遣臣來。”周公旦於是仰天慨嘆,稱此為文王之德,非旦之功,乃援琴鼓之,成《越裳操》。

周公是周武王姬發的母弟,在周滅商之戰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滅商二年後,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據《曲阜縣誌》記載:“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於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於魯。”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們散佈流言蜚語,說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謀害成王,篡奪王位。周公聞言,便對太公望和召公奭說:“我所以不顧個人得失而承擔攝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穩。如果江山變亂,生民塗炭,我怎麼能對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對我的重託呢?”周公又對將要襲其爵而到魯國封地居住的兒子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論身份地位,在國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時刻注意勤奮儉樸,謙誠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賢人。你到魯國去,千萬不要驕狂無忌。”

不久,管叔、蔡叔勾結紂王的兒子武庚,並聯合東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奉成王命,率師東征。經過三年的艱苦作戰,終於討平了叛亂,征服了東方諸國,收降了大批商朝貴族,同時斬殺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鞏固了周朝的統治。

周公平叛以後,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正式建議成王把國都遷到洛邑。同時把在戰爭中俘獲的大批商朝貴族即“殷頑民”遷居洛邑,派召公爽在洛邑駐兵八師,對他們加強監督。另外,周公封小弟康叔為衛君,令其駐守故商墟,以管理那裏的商朝遺民。他告誡年幼的康叔:商朝之所以滅亡,是由於紂王酗於酒,淫於婦,以至於朝綱混亂,諸侯舉義。他囑咐說:“你到殷墟后,首先要求訪那裏的賢人長者,向他們討教商朝前興后亡的原因;其次務必要愛民。”周公又把上述囑言,寫成《康誥》、《酒誥》、《梓材》三篇,作為法則送給康叔。康叔到殷墟后,牢記周公的叮囑,生活儉樸,愛護百姓,使當地吏民安居樂業。

建都洛邑后,周公開始實行封邦建國的方針。他先後建置七十一個封國,把武王十五個兄弟和十六個功臣,封到封國去做諸侯,以作為捍衛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國內普遍推行井田制,將土地統一規劃,鞏固和加強了周王朝的經濟基礎。

為了進一步鞏固周朝政權,周公還“制禮作樂”,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維護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級的典章制度。主要有“畿服”制、“爵謚”制、“法”制、“嫡長子繼承”制和“樂”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嫡長子繼承製和貴賤等級制。在殷商時,君位的繼承多半是兄終弟及,傳位不定。周公確立的嫡長子繼承製,即以血緣為紐帶,規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長子繼承。同時把其他庶子分封為諸侯卿大夫。他們與天子的關係是地方與中央、小宗與大宗的關係。周公還制定子一系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以調整中央和地方、王侯與臣民的關係,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

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賢人,洗一次頭時,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頭髮;吃一頓飯時,亦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這就是成語“握髮吐哺”典故。周公無微不至地關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裏,對河神祈禱說:“今成王還不懂事,有什麼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死把。”成王果然病好了。

周公攝政六年,當成王已經長大,他決定還政於成王。在還政前,周公作《無逸》,以殷商的滅亡為前車之鑒,告誡成王要先知“稼穡之艱難”,不要縱情於聲色、安逸、遊玩和田獵。然後“還政成乏,北面就臣位”。

後來,有人在成王面前進讒言,周公害怕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閱庫府中收藏的文書,發現在自己生病時周公的禱辭,為周公忠心為國的品質感動得流下眼淚,立即派人將周公迎回來。周公回周以後,仍忠心為王朝操勞。

周公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於制禮作樂,繼續完善各種典章法規。臨終時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離開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懷謙讓,把他葬在畢邑,在文王墓的旁邊,以示對周公的無比尊重。

周公為後世為政者的典範。孔子的儒家學派,把他的人格典範作為最高典範,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終生倡導的是周公的禮樂制度。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菩提道祖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菩提道祖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十八章周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