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張允授首 劉表聞訊
正在這時,張允聽得一陣婆娑之聲,似是有人靠近,剛要呼喊,只見一陣箭雨襲來,張允登時心膽欲裂:此處怎會有敵?
山林之間樹木繁茂,原本可用來遮擋箭支,偏偏張允等人溯香溪而上,水邊只有淺灘,並無遮掩之物,無處躲藏。
眼見一輪輪箭雨其密如織,張允持劍左撥右擋,又躲於士卒身後,才安然無恙,再看千餘士卒,死傷已近三成。
數輪箭雨過後,一位猛將手持雙戟當先自林中走出,身後陸續有兩千名士卒現身,正是典韋。
典韋見張允一臉驚懼,大笑道:“張將軍來得太慢,某已奉主公之命在此等候多時。”
典韋並無恐嚇之意,無奈其面相生得兇惡,不笑則已,一笑着實有些猙獰,令人膽寒。
張允見如此凶漢攔路,不由兩股戰戰,心生絕望,一時不知該戰該降。
張允猶疑,典韋卻果決得很,蔡瑜並未囑咐要生擒張允,於是,對典韋而言,要麼請降,要麼死,簡單明了。
“殺!”隨着一聲大喝,典韋當先殺來。
將乃兵之膽,見大將如此悍勇,典韋身後兩千名士卒亦悍不畏死,於喊殺聲中隨之衝上前去。
張允麾下兵少,士氣低迷,見敵軍這般兇猛,不敢戀戰,只顧奔逃。
張允亦想走,典韋又豈會放走近在眼前之獵物?
只見典韋甩開步伐,大踏步追上,將大戟揮了過去。
張允只擋了一下,手中長劍便被磕飛,再想求饒請降,已是來之不及,被典韋斬殺當場。
待典韋持張允首級返還,秭歸已定。
見到蔡瑜,典韋嗤笑道:
“張允自以為得計,卻不知主公對其心思早有所料,我只躲在林中,一動未動,便見其送上門來。
彼時,我遠遠聽聞張允竟還與士卒串連表功之事。
其身為主將,卻不能以死效忠,身為劉表之甥,卻欲對其舅父耍弄心計,當真乃可笑之人。”
原來,蔡瑜抵至秭歸,見張允仍在城中,心中便已有所計較:
張允定是憂心夷陵不穩,不敢前去,由此看來,張允並非愚笨之輩;
可張允明知益州水軍東行,卻又不去支援,則表明其非盡忠之人;
不愚笨,便定會知曉其非蔡瑜之敵,不盡忠,其又怎會於秭歸死守?
除去遁逃,張允別無二選。
蔡瑜素來重視山川地貌、行軍通道等情報,香溪穀道又非秘地,蔡瑜自是知曉。
既斷定張允心意,蔡瑜便命典韋領兩千士卒,事先埋伏於香溪兩側林中,果然一舉建功。
見張允已死,蔡瑜並未多言,老規矩,掩埋屍身,整編降卒,其後,留下一千兵馬屯於秭歸,蔡瑜下令,全速向夷陵趕去。
一日後,甘寧派來報信之人與蔡瑜大軍相遇。
蔡瑜知曉夷陵已順利奪下,稍鬆一口氣,卻不敢放緩腳步,又過三日,率大軍抵至夷陵。
見並無敵兵來攻,甘寧正於城外相迎,蔡瑜這才放下心來,便打馬上前,與甘寧一同入城,下令全軍休整三日,三日之後,再行進軍。
且說,甘寧天光未亮時便以奇襲奪得夷陵,城中並無人得出,其後,甘寧斷絕夷陵內外消息,下令不得有人出城。
因此,待龐季於江陵處探知夷陵已失之時,已是數日之後。
龐季此人頗有膽識,劉表初至荊州時,有賊寇張虎、陳生擁兵佔據襄陽。
襄陽之險令劉表無計可施,
思來想去,既無法以戰得之,便欲招降張、陳二人,於是派遣蒯越、龐季前去招降。
蒯越、龐季得令,單騎入襄陽,一番勸說,曉以利弊,張虎、陳生為其所動,遂請降。
故此,劉表方才得以兵不血刃,取下襄陽這座天下險城。
能建此功,固然與蒯氏、龐氏乃當地大族,一向於鄉里頗有威望密不可分,不過,蒯越、龐季之膽略亦不容小覷。
正因如此,劉表才會以龐季為將,駐守江陵重地。
得知夷陵失守,龐季當即便要領兵前去奪城,卻被一人所勸阻,此人乃是南郡太守韓純。
韓純出身南陽韓氏,為西漢韓王信後人,其對龐季言道:
“我聽聞,蔡子珪命甘寧於魚復操練水軍已有四載,直至今時方才用其攻取夷陵。如此苦心謀划,豈會無後手相隨?
江陵只得一萬兵馬,而攻城古來便是難事,你若領兵前往,一時之間可能攻下?倘若不能,待蔡子珪大軍一至,此一萬兵馬若有閃失,則江陵空虛,豈非拱手相送於蔡瑜?”
龐季以為有理,問道:“府君以為該當如何是好?”
韓純說道:“為今之計,我等應當將此事速報與主公知曉,是攻是守,皆聽主公之命。”
於是,龐季派人快馬傳訊於劉表。
襄陽,劉表得知此事,既驚又怒,當即召眾部屬至州牧府中商議對策。
只聽劉表悔道:
“日前,我得知蔡瑜兵臨秭歸,本以為張允可退至夷陵固守,容我調兵遣將。
不想,今日卻先聽聞夷陵丟失之訊。
早知如此,我該當令張允屯於夷陵才是。
如今,後路已絕,張允身處險境,不知能否逃出?”
蔡瑁聞言,說道:
“主公,江水甚急,舟船行於其上,動輒便有覆毀之險,蔡瑜竟以水軍沿江直下夷陵,此實為弄險之舉,孰能料到?
至於張允,吉人自有天相,定能化險為夷。
事已至此,我以為當務之急,要先將夷陵奪回才是,否則南郡便門戶大開,形勢於主公大為不利。”
別駕從事劉闔說道:
“德珪所言甚是,夷陵於益州之敵而言乃險城,而我等自東而攻,一馬平川,與平常城池無異,主公只須速派大軍將夷陵奪回,再以重兵相守,荊州便轉危為安矣。”
劉表聞言正要說話,忽的有門吏來報,言道秭歸有逃卒歸來,聲稱蔡瑜盡舉大軍來攻,秭歸已失,張允已死。
堂中氣氛登時凝重,劉表面色難看至極。
見無人出聲,蒯越說道:
“蔡子珪有三萬餘大軍,若要奪回夷陵,只恐我等兵力不足成事,眼下當以緊守江陵為要。”
劉闔聞言,不滿道:
“異度此言差矣!主公如今與曹操約定互不征伐,又與劉備結好,外患無憂,盡可調度潁川、江夏兩地兵力,與江陵之兵一同去攻夷陵。
若兵力仍有不足,再行募兵便是。
而蔡子珪遠道而來,道路難走,運糧不易,必不能長久,與其一戰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