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的玳瑁
玳瑁是一種生活在熱帶深海底的爬行動物。因其壽命可長達1500年,且背上又有13塊狀如盾形、分三行做覆瓦狀排列的鱗片,所以,玳瑁又叫“十三鱗”、“長壽龜”。
香港蘇富比chūn拍將於4月8rì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屆時將推出唐玳瑁嵌螺鈿“荷花鴛鴦”圖八方蓋盒,預計其成交價將超過4000萬港元。
此品是三個幾乎完全一樣的盒子當中的一個,三個盒子俱鑲嵌螺鈿和琥珀。華美瑰麗的盒子彰顯工序繁複的螺鈿工藝,體現了八世紀中葉盛唐時期的成熟風格。盒子採用當時最珍貴的材料——玳瑁製成,玳瑁這種極其珍稀的質料主要用於製作小對象,卻鮮有製作成較大的器皿。
玳瑁鱗片材料珍稀,是一種神奇而不可思議的“海洋瑰寶”。若佩戴於身,可避露水風邪;入葯則有清熱解毒、定驚去風濕的特殊功效。因而是極具經濟價值的裝飾與收藏佳品。正因如此,玳瑁過去常遭捕殺,甚至面臨滅絕的危機。而今玳瑁已被列入世界瀕危野生動物範圍和中國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珍稀保護動物,禁止捕獵。
玳瑁鱗片質地晶瑩剔透,花紋清晰美麗,sè澤柔和明亮,用它做成的工藝飾品光彩奪目,寶氣華盛,品位高貴典雅。在東方人眼中,玳瑁自古以來就是吉祥長壽、辟邪納福的象徵,深得歷代皇室貴族、富豪人家乃至廣大民眾的喜愛。中國取材於東漢故事的古代“長詩之聖”《孔雀東南飛》中就有“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的詩句;唐代女皇武則天就曾使用過玳瑁手鐲和耳環等;宋代人對玳瑁更是喜愛有加,曾仿照玳瑁殼的花紋和sè澤,創燒出漂亮逼真的玳瑁斑黑釉瓷;明清時期,玳瑁製品的使用似乎更為普遍。上至宮中后妃所戴首飾,下至文人雅士的書房文玩,諸如小插屏、花瓶、香薰、筆筒、筆桿、印盒、眼鏡盒、眼鏡架,乃至歌伎舞女所用的手鐲、扇子、脂粉盒等,均有用玳瑁製作者。清朝慈禧太後生前用過的玳瑁梳子、扇把、發卡,以及宮中嬪妃所戴的玳瑁嵌寶石指甲套,今天在博物館中仍能看到;明末清初號稱“秦淮八艷”之一的歌伎董小宛遺留下來的玳瑁桃花扇,雕飾jīng美,為稀世孤品,更是為人們所稱道。
從收藏的角度講,玳瑁製品以花紋美麗、sè澤柔和明亮、造型新穎、做工上乘、保存完好者為最佳,也最具升值潛力。
然而,今天古玩市場上看到的所謂“玳瑁製品”,多為用其他龜類、牛角或塑膠製成的仿品,真品極少。購藏者如對玳瑁缺乏深入的了解,稍不留神就會“打眼”。鑒別真假玳瑁主要應從以下六點來看。
看sè澤
玳瑁呈黃褐sè,半透明,光澤柔和,透潤鮮明,有溫暖感;仿品玳瑁是用賽璐珞、電木、樹脂等化學物質製成的,其sè澤和真品相比,缺少透潤鮮明和溫暖的感覺,顯得枯澀;用牛角冒充的假玳瑁,其sè澤遠不如玳瑁光亮,且沒有紅黑透明黃夾雜的玳瑁斑,在使用過程中容易出現層層的裂痕。
看斑紋
真玳瑁的鱗片內部有斑斕多姿的黑褐sè斑紋,這些斑紋由無數大小不一的圓點聚集而成,點愈密,sè愈深,斑紋清晰、美麗而通透,尤具濃淡暈染之變化和天然之趣;仿品玳瑁的斑紋往往呈棕紅sè,與半透明的底sè之間界線模糊,不若真品的斑紋清晰可辨,且斑紋平滯刻板,無濃淡變化和暈彩。
辨氣味
從製品的底部或不顯眼處刮下一些粉末用火燒或以熱針觸之,真玳瑁會凝固不着,併發出燒焦頭髮的味道;仿製品則為異味:電木發出酸氣味,賽璐珞為樟腦氣味,酪素塑膠則發出醋味。
察透光效果
在強光或聚光電筒的照shè下,玳瑁真品的血絲紋路呈絲狀,且深入甲片內部;仿品的血絲紋路則呈片狀或團塊狀,位於甲片的表面。另外,玳瑁真品在紫外線燈光下,其黃sè和較透明的部位會發出微藍sè的熒光,而仿品則無此現象。
觀出水狀況玳瑁真品具有“避水”功能,從水中撈出的瞬間,水會向四周散開;仿品則不會出現這種狀況。
掂重量玳瑁密度為每立方厘米1.29克,塑料仿品僅為1.08克左右,手感易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