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城門校尉

第40章 城門校尉

“董仲穎,你今日定要給我個說法。”

在顯陽苑等了快兩個時辰的蔡邕已經壓抑不住自己的脾性。

“伯喈公,此事我也無能為力。新帝登基,可我手下的這些弟兄跟我在外奔波數月不說,還沒得一點封賞,有人起鬨去搶掠,我還未來得及阻止,事便已糜爛。”

“你董仲穎就只有這點馭軍之能?”蔡邕顯然不信董卓的說法。

“天子一怒,伏屍百萬。匹夫一怒,血濺五步。我就算拼了命不要又為之奈何?三千人之怒,讓我董卓之血濺一萬五千步?讓他們踏着我的血肉去觸犯宮禁?

於國何益?於朝局何益?用我之死,給袁氏借口插手軍務?且我已經儘力補救了,實在是我勢單力薄,無人支持。若有公卿能為國諫言,為西軍討一份封賞,又怎會有如今之亂?”

董卓的辯解並不能熄滅蔡邕的怒火,不過至少也讓蔡邕給了董卓一個解釋的機會。

“我無公卿只能,此事暫且不說,可你說你儘力補救了,那為何我只看到這局勢愈演愈烈,甚至還有并州軍有樣學樣,一起下場搶掠?”

“伯喈公坐下說,且聽我一一解釋。”董卓見蔡邕鬆了口,又開口道:“并州軍乃是大將軍召入京中,我這并州牧雖未解下,可並無人會聽我指揮。且在西軍剛不受控制之時,我已遣心腹去都亭軍中,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請這些本地兵將離開洛陽,進駐成皋。

一是防袁隗不擇手段,讓門生喬瑁引東郡、兗州之兵過旋門,威逼天子、獨掌朝政。二是讓他們遠離京城,防止他們見西軍所為後,一同搶掠,又或是相互攻擊,使京師蒙遭兵禍。

為此,我還讓胞弟持節,找大司農卿硬調了三萬石糧草,安撫都亭軍。之後我又親自拜訪子師宮,請其以河南尹兵馬照拂城內百姓,盡其所能,遏制西軍與并州軍之亂。不知卓此為,能否讓伯喈公滿意?”

董卓的話條理清楚,論據詳實,逐條給蔡邕解釋了西軍之亂的原因,和他補救的方法。在蔡邕看來,一個未識詩書的邊地秦胡能說出這番話,並不似作假糊弄自己,所以他的氣也消了大半。

見蔡邕臉色並不像之前那般難看,董卓又趁熱打鐵,說道:“卓忝列三公,雖得陞官,卻以無名義直領西軍。袁隗為太傅,乃天子之師,朝中又多有其黨羽,如今能阻止袁氏染指兵權的,也就只有尚書台了。卓已進言王子師,讓其領尚書令,錄尚書事,與伯喈公一同阻止袁氏的野心。王子師與天子生母同出并州王氏,希望能有些許作用。”

董卓就是欺負蔡邕不曉軍事,拿着教條上的規矩矇騙這位耿直的名士。他董卓真掌控不了西軍嗎?非也,但凡任過軍職的人都能明白其中的關節。

可蔡邕與王允不一樣,他從未掌過軍,以前入宮時,靈帝也只諮詢他政事和學問,不會問他軍事,蔡邕也就沒有學習軍事的理由和必要。

“既然仲穎如此說,我就信你一回,萬不要讓我失望。”垂垂老矣的蔡邕說話時,耷拉的眼皮下面露出精光,直愣愣地看着董卓。

蔡邕心中的火焰其實都快要熄滅了。數十年仕途不順,又無子嗣,妻子(注)早夭,兩個女兒又跟着他奔波十數年,寄人籬下。若不是弘農王被廢,董卓又給了如此誠意,他是不願再入朝為官的。

“伯喈公放心。”見蔡邕平復后,董卓先喝了口水,又問道:“今日城中有亂,伯喈公是如何來到顯陽苑的?”

“我出宮就遇到個西兵,

他先送我到太傅府,袁隗解決不了此事,我又讓他送我來此,又遣他回我府上照看一二。”

“伯喈公放心,西軍方亂,我就讓心腹去蔡府護衛了。”

蔡邕謝過董卓后,被軍士護送回府,董卓第一時間就讓人將在顯陽苑中的董旻喚來。

“見過兄長,弟已將事情辦妥,那大司農還多批了五千石出來,都一同送至都亭軍中了。”

董旻習過詩書,也是重禮之人,他並不是只在兄長前才如此。也因此,董卓在與董太后、董重連宗后,就將弟弟送到京中,代為聯繫朝臣與禁中。

“你沒有透露這軍糧是送給都亭軍吧。”

“沒有,我只說了是兄長要的,給西軍作犒賞,之後送糧的人都是我從顯陽苑帶過去的。”

“不錯。”

董卓點點頭,但他喚董旻來此,主要並不是關心軍糧之事。

“咚咚咚。”

房間外響起敲門聲,親兵的話傳來。

“將軍,賈校尉到了。”

在得到董卓答覆后,賈詡推門而入,之後又將門帶上,走到董氏兄弟身邊。

“文和,坐。我喚你二人來此,是有一事詢問。依你二人看,如今是否能與袁氏對着干?”

董卓話剛問完,董旻就出聲了。

“兄長,弟以為時機不到。袁氏門生遍佈朝堂,且后將軍袁術又掌宮廷禁軍。當日五千不到的西園軍就能據數萬人於宮門之外。若不是那火燒宮門之計,還不知宮門何時能破。

若兄長挑起大旗對抗袁氏,難以快速取勝、掌握天子,那城中的兵士與官吏只會支持袁隗,不會支持兄長。且兄長也無法驅動生口,再行一次火計。”

一旁的賈詡補充道:“就算將軍破了宮室,能挾天子,也長遠不了。亦如更始故事,舉國並起刀兵勤王。而如今皇甫嵩出鎮長安,將軍難有臂助。世家們即使看不慣袁氏獨大,也不會選擇支持將軍,支持將軍,功勞的大頭是在將軍這裏;而共擊洛陽,既能分潤更多的功勞,也能有拉袁氏下馬的機會,而且他們還不必受風險。由此看來,現在還不是反袁的時機。”

賈詡說在了董卓心坎上。

“王子師給我出了一計,讓我將城門校尉之職給袁氏。”

董卓話才說完,董旻就開口道:“兄長不可,城門校尉位雖不如九卿三坐,可職權卻重,不可輕許人,若函谷有變,你我就會淪為瓮中之鱉。”

賈詡搖搖頭,接住董旻的話茬:“賈詡倒有不同看法。”

“文和請說。”董卓想聽聽自己智囊的意見。

“朱儁此人出身會稽,必不會與我等西涼武人相善。且我聽聞其人脾性暴躁,異常看重功勛,若有機會,他定會不顧局勢,搏一個殊功。依我之見,倒不如去其職權,賣太傅一個好。朱儁任此職,與袁氏掌握此職並無區別。”

作為中平初年剿滅黃巾的三大將之一,朱儁所立功勛遠不如皇甫嵩與盧植,同樣在士林中的名聲也不如這兩人。在南陽攻宛城時,其急功好利可見一般,做事又無恆心,出爾反爾,引得三十萬豫州黃巾拚死抵抗,官軍也損失慘重。

若不是靈帝看不慣士族,不喜諸臣為盧植鳴不平、為皇甫嵩表功,憑朱儁的功勞根本撈不到城門校尉之職。

董卓雖多在邊地,剿黃巾時也是在冀州,未與朱儁有聯繫,可亦知其習性聲名。但真要按賈詡所說,將城門校尉之職拱手相讓,他心亦有不甘,況且弟弟董旻說的也有道理。

“叔穎,你久居京中,是否能想到一二個與袁氏有關,卻不會與袁氏相謀之人?”

董旻聽后,靜靜沉思,在腦中搜索人選。

而賈詡見董卓有此想,便想出言進諫,讓董卓不要做這種出力不討好,專噁心別人之舉。

可董卓一瞧賈詡,就知道自己這個智囊想說什麼話,提前出言阻止:“文和不必多說,我自有計較。”

賈詡想的是函谷關也不是那麼重要,三千西軍如今只有千五百匹腹瀉的病馬,若想退走,函谷也不是最好的選擇。

董卓想的是城門校尉分管洛陽八關,不管從函谷直出三河,經弘農回三輔;還是渡平津,走河東繞道西河、上郡回涼州,城門校尉掌管的關渡都是很難繞開的。

況且東郡之兵就在旋門外,若袁氏拿到城門校尉之職,不讓都亭軍駐守關內,亦或是讓一二守軍行個方便,他手下的一半兵力就要被糾纏在成皋前後。

而且伊闕、大谷、轘轅三關大開,豫州軍便可長驅直入,直奔洛陽之南。

賈詡想的是合作、隱忍,是根據他和董旻的意見做出的建議,而董卓卻是在思考對抗的可能性。至於董旻,他久居京中知曉袁氏風格,也知道自己兄長脾性,做出的建議就是不與袁氏撕破臉,但要保證好自己的安全。

屋內又陷入無言,等了許久,董旻開口說道:“兄長,我想到兩個人選。”

“是誰?”

“一是周毖,故豫州刺史周慎之子,涼州漢陽人,與我向善。二是伍瓊,為汝南人,與袁氏有鄉誼,但其出身寒門,不管是袁氏還是其他士族,都沒有給過他好臉色。”

“伍瓊...與伍宕有何關係?”

伍姓不是大姓,董卓知道死在這顯陽苑的伍宕也是寒門,怕兩人之間有關係。“

“伍瓊是汝南人,伍宕是零陵人,不是同宗,兄長大可放心。”

“那就表奏兩人共為城門校尉,伍瓊管南邊四關,周毖管北面四關。”

董卓下了決定,並吩咐賈詡就地將奏章寫好。

註:這裏的妻子單指妻,不指妻與子,先解釋。

還有伍宕的籍貫沒有史料依據,根據三國前後多位伍氏之人籍貫,猜想荊州(長江流域)為伍姓聚居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三國之大將軍何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重生三國之大將軍何苗
上一章下一章

第40章 城門校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