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課,談三大表演體系

第29課,談三大表演體系

2005年一月十日,ejg,記

我記得在課上,化名王啟隆老前輩那一次曾經問過我們一個問題:“世界戲劇三大表演體系,同學們,都記得嗎?大家還記得多少呢?”

我當時直接舉手回答道這個問題:“世界三大表演體系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蘇聯)體系,布萊希特(德國)體系和我們中國的梅蘭芳大師體系。”

後來奧朗特.考特爾.威爾卻這樣說道:“嗯,這個同學說的太對了。前三個表演體系大家們都知道,也或許在前輩的口中也許都聽說過一些。二十世紀以來,有三個戲劇藝術家團體產生了世界性影響,這就是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為首的莫斯科藝術劇院,布萊希特領導的柏林劇團,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京劇藝術家群體。這三個戲劇藝術家團體創造的戲劇藝術,各自自成一格,體現了現代三種不同的戲劇觀或戲劇美學思想。”

化名王啟隆老前輩則這樣說道:“三大表演體系中,布萊希特體系大家們可能只是聽說。我簡單說說,布萊希特建立了新型戲劇——史詩戲劇,核心主張是:“陌生化效果”和“間離方法”。在演員,角色,觀眾三者辨證關係上主張:演員高於角色,駕馭角色,表現劇中人物而不是演員融化於角色之中,隨時進入角色,隨時跳出角色,面對觀眾,若即若離,自由馳騁。演員與角色保持距離,形成“雙重形象”即演員即是演員本人,又是劇中人物,是演員利用高超演技表現劇中人物。”

這個時候有個同學問了個問題:“老師,我們這個表演體系體現在哪裏呢?”

奧朗特.考特爾.威爾則說道:“嗯,這個問題問的不錯。史詩戲劇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認識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三一律”編劇法,採用自由舒展的戲劇結構形式,多側面地展現生活寬廣多彩的內容,讓讀者通過眾多的人物場景,看見生活的真實面貌和它的複雜性、矛盾性,促使人們思考,激發人們變革社會的熱情。布萊希特把戲劇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按照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為戲劇體裁所界定的標準而創作的戲劇,他把它稱為戲劇式戲劇或亞里士多德式戲劇;一類是違反亞里士多德的標準而創作的戲劇,他把它稱為史詩式戲劇或非亞里士多德式戲劇。布萊希特演劇方法推崇“間離方法”,又稱“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個新的美學概念,又是一種新的演劇理論和方法。它的基本含義是利用藝術方法把平常的事物變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關係,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質,使人們認識改變現實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間離方法”要求演員與角色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把二者融合為一,演員要高於角色,駕馭角色,表演角色。”

奧朗特.考特爾.威爾則說道:“嗯,這個布萊希特戲劇是20世紀德國戲劇的一個重要學派,他對世界戲劇發生着很大影響。這個學派在它的形成過程中,一方面繼承和革新歐洲及德國的現實主義傳統,另一方面借鑒東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戲劇和中國戲曲。他對中國戲曲藝術給予很高評價。他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持肯定態度,曾多次談論這個體系對現實主義表演藝術所作的貢獻。”

化名王啟隆老前輩後來說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可以說不一樣,斯坦尼體系只是系統而科學地闡述了表演藝術的規律。斯氏體系的精華在於體現出人的“天性”:要求演員不是好像存在於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於舞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演員應當永遠是舞台上活生生的人,要遵守生活的邏輯和有機性的規律,在規定情景中真誠的去感覺,去想,去動作。”

奧朗特.考特爾.威爾說道“確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前蘇聯著名演員、導演、戲劇教育家和理論家、舞台藝術家。斯氏畢生大量的藝術活動中,給予蘇聯演劇學派以深遠的影響。促進了蘇聯各戲劇流派的發展。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劇體系。它是包括表演、導演、戲劇教學和方法等系統專業知識的演劇體系。它是斯氏畢生創作和教學經驗的總結,也是他對演劇藝術領域的先驅者和同時代的世界傑出大師們的經驗總結。”

化名王啟隆老前輩則說道:“體系的戲劇美學思想‘真實反映生活",強調戲劇的社會使命和教育作用,繼承了19世紀俄羅斯革命民主派樸素唯物主義的美學觀點。它出現於20世紀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日趨高漲之時,不僅反映了社會進步階層對舞台藝術所提出的具有深刻思想內容與生活真實的要求,而且體現了俄羅斯藝術的民族特性及對現實主義與民主主義的熱切追求。體系在導演工作方面所作的大膽革新,完善了俄羅斯導演藝術流派,使導演發展成為整個演出的思想解釋者、組織者、劇院集體的教育者。在與演員的合作上,體系強調演員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發展演員的創作主動性,通過整體演出體現導演的風格。強調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強調演出各部分之間的和諧一致和演出的藝術完整性。體系關於演員的創作原理和訓練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稱之為體驗派。要求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並要求在創造過程中有真正的體驗。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系對20世紀的世界戲劇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在中國博得梅蘭芳等戲劇家的高度評價,並對中國戲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著作始於30年代介紹進中國,相繼出版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主要作品乃至全集。”:

化名王啟隆老前輩又說到:“京劇藝術體系不得不提一下梅蘭芳梅派,梅蘭芳大師,原籍江蘇泰州,生長在BJ,祖父梅巧玲和父親梅明瑞都是京劇演員,伯父梅雨田是京劇琴師。他8歲學戲,11歲登台。在辛亥革命前已成為著名旦角之一。辛亥革命后,他立志京劇改革,博採眾長,勤學苦練,終於成為一代京劇宗師。主張中國戲曲是間離與共鳴的統一,是程式化的體驗與表現的結合,是載歌載舞,高度綜合的舞台藝術。”

後來有位同學問:“老師,梅蘭芳梅派和前兩位有什麼不一樣嗎?”

化名王啟隆老前輩:“有,這個還真有。我之前看過梅先生的戲,非常好。所以,我總結一下梅蘭芳體系的不同之處。其一呢:寫意的表現方法。寫意的方法,實質就是虛擬的方法。寫意是中國古代藝術和美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命題。它在戲曲藝術中的體現,主要是突破時間、空間限制,以動作虛擬,佈景虛擬,造成一個與實際生活面目相去甚遠,但卻富有意境美的舞台藝術世界。其二:程式化的表現方法。戲曲表演把經過體驗的人物形象,通過程式化的表現方法再體現出來。它的體現不是話劇藝術那種摹仿的方式,而是一種象徵性的表現方式。其三:內容以演員為中心。戲曲雖然是綜合藝術,但要以演員為中心來綜合。一方面戲曲藝術“戲隨人走,景隨人遷”,演員地位十分重要;另一方面,程式化的、寫意的戲曲表演藝術,有突出的形式美,有很強的觀賞性,音樂唱腔對觀眾十分重要,具有相對的藝術獨立性。所以,戲曲藝術是以演員為中心的綜合藝術。”

我今天聽了很久,大家們有說有笑的。老師講的好我也聽的仔細,還算是不錯。後來,我把今天的筆記整理一下後來就回家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考特爾表演學與我的故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考特爾表演學與我的故事
上一章下一章

第29課,談三大表演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