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篇 音樂篇
我是非常喜歡聽歌的,同時覺得自己略有唱歌的天賦。喜歡聽歌和唱歌主要受到我媽的影響,她有很多磁帶和光盤,天天就跟着她聽歌。那時候常聽伍佰的歌,比如《突然的自我》、《挪威的森林》,羽泉的《奔跑》,she的《superstar》等等。一張光碟可能放過幾十上百遍,可惜小時候對音樂並沒多少興趣,不然真的可以去學一學某種樂器或者唱歌技巧。對音樂開始產生興趣還得從一首《素顏》說起。
小學的某天,我走在去食堂的路上,旁邊的兄弟嘴裏正哼着歌曲,可能是入神了,聲音愈來愈大。“如果再看你一眼,是否還會有感覺,當年素麵朝天……”動人的旋律飄入了我的耳朵,頓時將我吸引了。因為那時候沒有現在的電子設備,也沒有聽歌識曲,所以我壓根就找不到這首歌,甚至不知道這首歌叫什麼名字。我初中的時候,我姐迷上了許嵩,還叫我一起聽許嵩,說是非常的好聽。那時候我仍然對音樂沒啥興趣,當她叫我一起聽許嵩的時候,我壓根不想聽,但挨不過面子,還是勉為其難地聽了一下。初聽許嵩的歌像什麼《清明雨上》、《玫瑰花的葬禮》並不好聽。直到我知道《素顏》是許嵩唱的的時候,我才又把他的歌仔細地聽了一遍。他的歌都是這樣:初聽,什麼玩意;再聽,有點東西;最後,真好聽。這個時候我才算對音樂真的有了點興趣。
看過《離別篇》都知道我初中是離開家去區里上的,那時候想家的時候就會聽音樂。沒有mp4,只有一個白色學習平板,說是學習平板,其實最大的用處就是用來給我聽音樂。於是我就讓我姐的朋友給我下載了幾首音樂,當然不會給我選擇的機會,下到什麼歌就聽什麼歌。平板里幾乎清一色的五月天的歌,想不聽也不行。所以每天都會是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小男孩坐在床邊的凳子上,趴着寫作業,枱燈閃爍着昏黃的燈光,驅散了一片圓形區域的黑暗,窗外萬家燈火,車流涌動。唯一能聽見的聲音就那白色平板里傳來的若隱若現的歌聲。“我和我最後的倔強,握緊雙手絕對不放……”,“我站在你左側,卻像隔着銀河……”就和網上說的一樣,沒有人比陳信宏更懂青春。我的初中就在音樂的支持下過來了,音樂中的力量就是支撐我的動力。
高中時期反而成了我聽歌最少的時期,印象深刻的只有那一首《大魚》,也不是因為這首歌有多麼好聽,而是暑假裏我和她分享了這首《大魚》。現在想一想,或許在夏日的傍晚,安靜地坐在長椅上,帶上耳機,欣賞着金黃色的晚霞,被溫柔的晚風吹拂是一種別樣的享受吧。
大學的我和高中的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大學時期是我聽歌最多的時期,各種類型,各種語言的歌或許都聽過一些,還學習了一些樂理知識。(雖然學的不咋樣)了解了什麼是鄉村爵士樂,什麼是嘻哈,還去看一些音樂類節目。(現在已經忘光了)每天最開心的時候就是聽日推的時候,可惜日推很難有一首好聽的歌。聽歌的平台也從網易到了酷狗。大學剛入學的時候都聽一些古風類的歌,室友的起床鈴都是這一類。比如花姐的《故夢》和四弟的《盡頭》。當然要我推薦古風的話那必然是張曉棠的《蘇幕遮》,tank的《三國戀》也很好聽,至今這兩首歌還在我的歌單里。大二的時候我喜歡看番,因此接觸了不少的acg歌曲,其中有我最愛的兩首,一首是岩崎太整的《Onmyown》,有一種爵士樂的味道(應該是爵士?),另一首是澤野弘之的《Theway》,這是一首抒情的歌曲。既然說到澤野弘之,那他的另一首抒情歌也要提一下,名字是《home~inthiscorner~》。當然,我個人是非常喜歡澤野的,他的作曲怎麼說?很符合我的口味。等到我大三,我終於開始聽那個男人了,沒錯就是周杰倫。我相信這個男人大家都很熟悉了,想要推薦他的歌只能從小眾一點的說起,但也只能和他大熱的歌相比算是小眾了。第一首是《斷了的弦》,這首歌的副歌直接封神。第二首我考慮了挺久,不知道應該推薦《我不配》還是《世界末日》亦或是《反方向的鐘》,算了還是一起推了吧。最後我再推薦我覺得很好聽的歌。鄧福如的《聲聲慢》和《福爾摩斯》,(這個歌手以前高中同學給我推薦過,只是到了大學才聽),翻唱也推薦一首蔡淳佳的《愛如潮水》。
當然還有太多的歌我沒提到,這些都是我精選出來的歌曲,不僅僅是因為好聽,也給過我快樂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