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漢羅戰,造反內因】
放在五百年前,大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相距萬里之遙,相互來往一次要三四年的長途跋涉。遙遠的距離使兩國註定無法威脅到對方,所以武力對抗是絕對不可想像的事。
可五百年前的那場曠世大戰卻讓這盤踞東西方的兩大帝國意識到,似乎兩者的距離也不是那麼遠~~
當然,那場長達十年的世界大戰以大漢和羅馬攜手瓜分已知世界為終結,兩者都沒有佔到太多好處,除了死傷了無數將士,但卻都沒有真正傷到雙方的元氣。
那場大戰,大漢實行的是輪戰制,甲等軍團輪番參戰,乙等軍團也輪戍作戰,但真正從頭打到尾的只有飛騎衛,而且只有在最重要的幾場會戰中,大漢的甲等軍團和乙等軍團才會出現,做最關鍵一擊。
而平常的最為損耗人命,且殘酷無比的小規模拉鋸戰、消耗戰、偵騎戰,其實是那些附庸軍團去做的。
事後誰都能看出,這其實是漢聖祖出於削弱剛佔領地區戰力的考量,所以逼迫那些剛剛臣服的諸如月氏、貴霜、大宛、漠婕,乃至後來的石國、蔡奄、突施等派出青壯參戰,從而大規模的消減當地人的抵抗力,為之後同化這些地區打下基礎。
同樣,羅馬帝國在五百年前那場大戰中,從頭到尾參戰的是紅衣軍團和公民軍團,跟大漢一樣,在最磨人的其他戰役中,羅馬使用的是奴僕軍團和殖民地軍團。而且鑒於當時羅馬奧古斯都的權威已經搖搖欲墜的情況。很多與羅馬執政官政見相左的軍團也都被輪番調到亞洲戰場進行消耗。
應該說,那場曠世大戰,其實是東西方兩大帝國出於對自身問題的解決。而不約而同發起的戰爭。特別是有“絞肉機”之稱的裏海大戰和紅河大戰,雙方共投入上百萬軍隊,死傷逾七十萬,但事後統計,大漢甲等軍團不過陣亡數千人,羅馬帝國更戲劇,官方記載是“公民陣亡一百零七人”!
這真是一個絕大的諷刺!
戰後。羅馬的奧古斯都維護了自己的威權,並且憑藉自己的軍團戰力和規模一舉超過了行省軍團,從而進行一系列改革。穩固了羅馬帝國的統治。
同樣,大漢帝國通過這場戰爭讓數百萬剛剛臣服的部族青壯死去,而漢軍通過這場輪戍戰爭不斷保持着戰鬥力,從而順利將這些地區漢化。奠定了之後這五百年的統治局面!
還有一點。真正的羅馬人其實是“大類中國”的人種。《漢書·班固傳》曾有記載:“……其人長大平正,大類中國,故謂大秦。”
實際上,後世現代住在意呆利的人並非是真正的羅馬人,而是高盧、吉賽、維京人種,真正的羅馬人種在羅馬帝國崩潰后就徹底消失在歐洲大陸上了。
真正的羅馬人,黑髮黑目,臉部輪廓並沒有那麼深。且皮膚也不是那種毫無血色的慘白,後世現代甚至有人懷疑。羅馬人其實是亞洲人種的後裔。
當然,這只是一廂情願的臆測。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全世界的人其實都是幾十萬年前從非洲走出來的,然後開始向世界各地遷徙。而黃種人除了向東方遷徙,最後在黃河流域定居,並發展出了延續萬年的華夏文明外,還有一支遷徙到了羅馬,並在那裏經過數萬年的發展,站在了歐洲的巔峰!
不管最終的解釋是什麼,羅馬人和漢人的相似度很高是不容置疑的。但這並不能讓漢人和羅馬人真正融為一體。
當年錦公馬超在結束了裏海戰役后曾對羅馬人說過:“這只是五百年的休戰罷了!”
現在,東西方經過五百年的繁衍發展,兩國在地域上已經無限接近,利益訴求開始互相衝突,且兩國人口也繁衍到了冷兵器時代的極致:大漢帝國人口已經快到六億,羅馬帝國全境也有四億人口,而國境最小的哈里發,人口也有一億!
如此密集的人口,所帶來的生存壓力是農耕時代不可想像的。在這種壓力下,只有兩種選擇:第一,發展科技,從農耕時代進入工業時代,就像後世現代那樣,通過科技創新來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口。
第二,就是戰爭!
通過戰爭來削弱人口帶來的壓力。通過戰爭的血腥殺戮來完成人口的新陳代謝,從而給世界新的發展機遇。
很殘忍,卻是現實!
除了以上的現實壓力外,從前讓羅馬和大漢不會直接發生武力對抗的硬件條件也已經具備了。
首先是道路。經過聖祖改制,水泥或者說漢式的築路方法已經為全世界熟知並且運用,大漢帝國的直道簡直就是現代的高速公路。以前從羅馬到大漢帝都需要走三四年,而現在在不繞道的情況下,商旅只需要一年就可抵達。如果是緊急公文,通過驛站傳輸,從羅馬到雒陽,只需要九個月!
比起後世現代來說,當然還是極其漫長的時間,但對這個時代而言,已經足夠進行戰爭所必須的傳遞條件了!
其次是地域。大漢和羅馬之間,只隔着六個小國,其中三個國家稍微大一些,蔡奄、突施和石國,而其他三個都是“國境來回三日游”的小國。兩國地域的接壤已經太過靠近,只要後勤能夠保障,足夠進行一場戰爭了。
再者是宗教。雖然宗教使人發狂,但不可否認,如果沒有宗教,人類早就發狂了。羅馬沒有國教,而底層的基基教卻是第一大教。哈里發不用說,那個極端宗教現在已經是國教了。至於大漢帝國,經過聖祖改制,儒教是正統的國教。不過此儒非彼儒,聖祖所宣揚的儒,是大復仇,大一統,講求“九世之讎尤可報也”的公羊儒,而不是那個斷章取義,講究“以德報怨”的魯儒。
羅馬的無教主義,讓羅馬人,特別是底層民眾開始慢慢不受掌控。要知道,宗教的最重要作用其實是“教化民眾”,或者說“愚民”,只有民眾聽話,才好管理。而無宗教主義只會讓越來越多的人不知道自己拼搏的方向在哪裏,從而發生更為混亂的人性原罪--好吧,這扯的有點遠了。
總之就是羅馬的無宗教主義讓底層民眾已經蠢蠢欲動了,羅馬貴族已經無法用過去那一套方法來管控越來越多,且想法越來越多的人民了。羅馬急需一場戰爭來化解宗教帶來的壓力。而大漢在公羊儒的思想下,侵略性極強,並沒有完全墮化在魯儒教義中,大漢帝國及漢人在此時還是個一點就着的“炮仗”性格。
別惹哥,惹急了,哥就揍你。
最後就是商業。商業永遠是社會生存發展的動力。沒有之一。沒有商業的社會形態是不科學且不可持久,遲早要滅亡的。而現在的當世三國中,不論大漢、羅馬還是哈里發,商業都是稅賦的大頭。特別是哈里發,幾乎全民皆商。而在農耕時代的商業中,漢人絕對是甲方!
大漢的絲綢、瓷器、茶葉,乃至鐵器、錢幣和所有能夠作為商品的東西,都是大漢的最好!因為沒有進入工業時代,這些東西還不需要代工,也不需要全球化生產,是真正的“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用個以前歷史書上的概念來說,那就是貿易逆差太大了!
幾乎都是羅馬人和哈里發人用原材料來換取大漢的成品,還被壓低了無數的價格。
儘管羅馬和哈里發在不斷的學習,並且學有所成,但這種貿易逆差不打破,就始終是大漢帝國佔據世界的主導位置。事實上,若不是農耕時代,這種貿易逆差能維持五百年已經是一個驚天奇迹!
在後工業時代,別說五百年,五百天都算是奇迹了!
看看剛剛開始工業革命的時期吧,貿易逆差才十幾年,鴉片戰爭就爆發了。
馬克思的《資本論》絕對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最偉大的著作之一。因為他道出了商人的根本特質:利潤,可以讓商人出賣任何東西,包括絞死他自己的繩索!
羅馬的商人需要大漢的商品,需要更多的商品,在和平時代無法獲取更多了,那怎麼辦?挑起戰爭!哪怕最後戰火將自己燒死也無所謂!
哈里發人也想要大漢的商品,可是卻無法獲得更多的利潤,怎麼辦?挑起世界大戰,讓秩序混亂,商人就可以得到更多!
其實按照這個理論來看,似乎大漢商人就不渴望戰爭了吧?
錯!
作為商人食物鏈頂層的存在,大漢商人恰恰是最渴望戰爭的!
為何?
還是因為利潤!
戰爭,代表着無序,而無序的時期,大漢的商人就不需要遵守大漢帝國給他們制訂的所有規則和法律!
誰不知道大漢的絲綢、瓷器最值錢?如果我能壟斷這些商品買賣,那我的利潤豈不是更大?
或者說,如果我能出售絲綢和瓷器的製作方法和製作原料,那我豈不是能賺到更多的錢?!
別指望商人有廉恥,為了獲得利潤,他們會出賣任何東西,只要價格足夠高。
這也是後世的歷史中,奧斯曼帝國獨佔中亞,壟斷絲綢之路,霸佔了東西方貿易的中轉點,倒賣東方產品發家致富,從而導致西方人不得不開啟大航海時代,從海上找到通往東方絲綢大國之路的序幕!
……
其實從商人的特性中,不難發現西海蕭家想要造反的內因。雖然蕭甯和李、武兩家家主可能意識不到這點,也無法系統的理論的說出這個內因。但商人對利潤的渴求,其實才是他們想要造反,想要割地立國的原始動因!(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