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她的決定(三)
依喬覺得今晚回家的路太短了,除了選科,她還想和蕭梓舟說點別的,沒想到自己的事情還沒完全說清,家就已經到了。
在蕭梓舟之後,若喬、爸媽、理(5)班班主任柏常青,再後來是七中其他師生——相繼知道了沈依喬轉學文科的決定。這件事在高二升高三的夏天成了七中的話題焦點。
“這可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啊!”教導主任劉玉萍喜形於色,拍手感嘆。
要知道,依喬當年中考總分雖不及若喬,但卻是全市唯一一個滿分作文得主。高中第一次期末考試,她取得了歷史94,政治92,地理90的成績,七中文科教研室大為驚喜。令人無法理解的是,偏科的依喬幾乎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理科科目上,政史地還有語文英語只是她緊張學習之餘的消遣。高一兩個學期,六次考試,沈依喬、沈若喬輪番佔據着文科成績全年級第一的位置,成為七中文科的種子選手。她們的政治老師——七中政治教研室主任潘懿雲有一天上完課回到辦公室說,“我看咱們七中的文科總算要揚眉吐氣了。這一屆那對雙胞胎姐妹,靈氣的不得了,問答題能答出一套標準答案!咱們一定要把這倆孩子留住!”
沈依喬享受這種自信、努力和成果之間的循環,她希望自己能忠於內心,更是為了高考。她覺得人就是應該用自己的最強項參與競爭。可是在另一邊,“文科希望”的美譽並不能打動沈若喬。若喬相信“短板理論”,她深知自身優勢,卻不過度發展,而是將精力全部集中在理科短板上。她不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單薄的文科女生”,立志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並且她認為高強度的理科訓練能夠讓她的人格更為厚重,即便這會讓她在高考這場大戰中失去優勢。
很久以後,沈若喬讀到了赫拉克利特說過的一句話——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彼時若喬不知道,自己將為十六歲那年完美主義的熱情付出多大代價。小小年紀便要追求完美,這背後往往藏着低水平的認知與致命性的傲慢。
然而,時間之所以可貴,歲月之所以無情,都在於人們皆身處其中而不知,很多事情只有回過頭看才有意義。可到那時就算尋到了意義,對於過往,也無濟於事了。成熟后的精明與智慧夠不着年少時的快樂與迷惘,今日獲得的提點與領悟指導不了昨日的徘徊無措。年少的時光啊,可以很美很美,就是不可能完美。
高二的最後一場考試結束后,同學們將迎來為期十天的暑假,以蕭梓舟為代表的七中二十多位學子將在這十天裏奔赴省城參加全國高中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多類理科競賽。每年,七中都會通過這些競賽向全國最頂尖的幾所高校提前輸送優質人才。
而沈依喬將在十天後正式加入高三年級文科(4)班。
以一場生物考試來結束高二對若喬來說稍許輕鬆愉悅一些。相較於數學和物理,生物簡直就是若喬艱難學習荒漠中的一方綠洲。七月下午四點的陽光依然熱烈,穿過六根高大的羅馬柱,斜照門樓下,像是一片片透明的金紗帳飄了進來。空氣很熱、很暖,氣溫和陽光都讓人很有安全感,對即將來臨的黑暗無所畏懼。
依喬和若喬一個在第三考場,一個在第二考場。放考後,若喬出來得早,在高大的門樓下來回踱步,等着依喬。
這是依喬最後一次理科考試,再過十天她就要去學文科,再也不用經受理科題海的折磨,再也不用像現在這般考完試焦慮地和同學對答案了。若喬替依喬這樣想着,替她感到輕鬆,也在心裏問自己,羨慕嗎?嚮往嗎?
思路還沒順下來,只聽背後傳來一個堅定而收斂的聲音——“這就是一次金融風暴引發的經濟危機。”
若喬尋着聲音回過頭,見理(1)班班長張致和另外兩個男生並排走來——他們都是這次理科競賽的代表隊成員,說話的正是張致。
“金融是經濟體系的一部分,美國大量次級貸款違約導致金融體系流動性崩潰,從而傳導至整個經濟體系。當下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高,或多或少對我們國家造成影響,比如最近股市就受到不小的衝擊。你們記得吧?前一段時間股市最火熱的時候,幾乎所有老師都在炒股。現在,他們要開始苦惱了。”
金融危機是這次語文考試中一道閱讀理解的主題。這些經濟學類的名次對若喬而言太陌生了,以致於她對那道題倒是印象深刻。
張致目光從容,腳步很快,說話很投入,但餘光見到若喬,神情似乎是很認真地從剛才那一番高談闊論中抽離出來,向若喬點頭致意,若喬也轉過身微微一笑,作為回應。
張致身邊的兩個男生還在討論着,於是他又回到談話中,說:“很難說,這次危機不是監守自盜。”……
若喬隨着張致三人的背影望去,門樓外,陽光籠罩着城市、校園和少年,即便天色漸晚,這畫面依舊充滿着力量與希望。這也許就是夏天的魅力,連夕陽都是熱烈的、躍躍欲試的,哪怕即將擁抱的是黑夜。
高二結束了。少年們奔赴競賽場,那是沈若喬觸不可及的高遠;沈依喬回歸文科班,那是沈若喬不願甘心的福田。若喬不否認,她的能力,在競賽之下,在文科之上,而對這一上一下兩個世界她都曾神之往之,但不知是自尊還是自信、是無知還是無畏,像一雙有力的大手,將她纖弱的雙腳按壓在現實的泥沼中。她既不參加競賽,也不轉學文科,她要在她自己的實際中創造如這盛夏般火熱與蓬勃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