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9祭祖
新年快到了,滿街都是賣年貨的、賣新裝的。方旭和母親連逛了幾回老街,給軒軒買了一套金黃色黑邊的唐裝,穿起來十分神氣。又給母親也買了一件藏藍色棉襖,舊的棉被不暖了,老人家怕冷,得換件新的。回了家,母親問方旭自己有沒有在網上買什麼衣服之類的,方旭說沒啥可買的,去年的羽絨服還是新的呢。母親心疼說往年方旭都還打扮打扮自己,衣服鞋子總會買一套新的穿穿,今年什麼也不弄,自己心裏不是滋味。方旭大大咧咧地說:“一鳴也沒買呢,日後再買吧,現在身材不好,買了也不會合心意。”
春節照例是團圓、祭祖,感念親恩的日子。一鳴一家為了方便祭祖,一家人說好,年三十這天,全部回鄉下吃中午的團年飯,晚上再一起回街上吃餃子。
方旭沒有見過拜祖堂屋的景象,問婆婆自己可不可以去看。婆婆笑着說:“怎麼不可以?你抱着軒軒去。叫一鳴帶你去!”
十一點鐘,公公端着長方形的木菜盤,盤上裝着一塊插了蔥白的熟豬肉、一條裹着紅紙的鯉魚、一隻雞,公公告訴她說,這叫“三牲祭品”,拿去祭拜祖先,瑞城稱之為“還年福”。一鳴提着一籃子鞭炮、香燭事物,是婆婆提前備好的。一行人往祖堂屋走去,沿路都是端着祭品去祖堂屋的人。方旭看到有的人端的是一整個豬頭,好奇地問為什麼他家用豬頭啊?
公公笑着說:“那是自家養了豬有豬頭供呢,早些年家家都養豬的時候,都是這麼供,現在不讓養了,豬頭就很少見了,大家都用豬肉代替。”
祖堂屋距老屋有大約七八分鐘的路程,方旭一行人到的時候,祖堂屋門口已經站了不少人在聊天。
上一次進祖堂屋,是方旭新嫁之日,但她是矇著蓋頭進來的,什麼也沒看見,這回是第一次瞻仰真容。祖堂屋看似剛被翻新過,兩邊的紅漆門柱上貼着“恩情似海世代銘記不敢忘,祖德浩蕩弘揚繼承傳千秋”的對聯,進進出出的人相互拱手打招呼。
公公擺好了祭品,便招呼一鳴點鞭炮,然後帶著兒孫媳婦行跪拜大禮。方旭以為這就算結束了,哪知公公說還不能走,要等所有人到齊了,大家再一起祭拜。族長還要講話,彙報今年一年的大事和開銷。然後再到“堡”上去拜一次,才算結束。
拜祭的人還在不停地進來,公公說時辰還早。方旭便好奇地在祖堂屋四周走走看看,發現了一塊石碑,上面記述着家族的淵源。方旭驚奇地發現,先祖竟是從湖北夷陵遷過來的,竟是自己的家鄉。忙不迭地驚叫:“谷一鳴,谷一鳴,你看你看,你祖宗是從我那兒遷過來的。”谷一鳴不大相信,瞪着眼睛看了看說:“夷陵啊,不是啊?”“笨啦,夷陵就是宜昌!”方旭開心地說:“你說你是不是祖宗顯靈找到我呢?”“肯定是,肯定是我哪個祖宗指引我去他老家把你找過來的!”谷一鳴故作驚訝狀:“看來你肯定是個不得了的人物,註定要幫我們家族光宗耀祖,搞不好會是個誥命夫人。”方旭抓起兒子的手便追在谷一鳴身後作勢要打,軒軒以為跟他鬧着玩,開心得咯咯咯笑。
正午時分,人大約是齊了,族長在上方指引大家行三拜之禮。便開始了冗長的講話,方旭只隱隱聽懂一些“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離不開家族的發展和努力……通過祭祖,我們大家要懂得尊祖敬宗、感恩不忘本,平時要和睦族親,團結族人,為構建和諧社會出一份力。族上今年的開銷主要是……”方旭伸出大拇指給谷一鳴示意,表示這族長可真有水平。
中午飯後,爺爺奶奶忙着將提前燉好的肘子肉、紅燒肉和米粉肉,還有自家釀的豆腐、炸好的豆泡和一些白菜、蘿蔔、香菜打包裝好。一鳴叫了台網約車,一家人便又浩浩蕩蕩地趕到街上去了。
方旭本來一早已經買好了“灣仔碼頭”的餃子,準備年三十晚上煮來吃。可是公公說買的餃子有什麼吃頭,咱們自己包。公公圍上圍裙擀麵皮,一鳴按公公的指點準備餃子餡。一大家人齊齊圍坐在四方大餐桌前忙活。
一鳴在廚房和餐廳之間穿進穿出,一會問公公:“加個雞蛋不?”一會舉起餡料鍋給方旭聞:“香吧?嘿嘿!聞着就流口水吧?”白菜豬肉、蘿蔔絲鹹肉、雞蛋青椒,這傢伙一連準備了好幾樣。公公是在部隊當兵時學來的手藝,揉面擀餃子皮飛快,桌上已經一溜兒擺了十幾片圓圓薄薄的麵皮兒。婆婆和母親包的餃子都是歪歪扭扭的,和公公包的“樣板”餃子比起來,簡直是沒型沒款,婆婆戲稱這些餃子全是些“醜八怪”。一鳴包的餃子,鼓鼓囊囊,個個像撐飽了肚皮的小豬仔。方旭學着一鳴的樣子,一點一點的折餃子皮,快五分鐘才終於包好了一個餃子,褶子折得像小姑娘的百褶裙邊兒一樣密。方旭開心地捧起餃子給軒軒看:“寶貝快看,媽媽也會包餃子嘍!”軒軒伸手便要去抓,方旭急忙拿開。孩子現在抓到什麼都想往嘴裏喂,生餃子是萬萬不能給他的,方旭轉身回房拿了塊磨牙餅遞給軒軒啃。
一家人圍在一起包餃子的熱鬧溫馨,方旭此前只在電視裏看過,現在親身體會,深為這種大家庭的溫暖所感動。
餐廳里的人們還在熱熱鬧鬧地忙活着,婆婆端起一大盤包好的餃子先去廚房下鍋了:“餃子就要趁新鮮煮,新鮮餃子最好吃嘀,冰凍的都沒有吃頭。”自家擀皮兒包的餃子,入口果然又滑又有勁道。窗外夜空不停有煙花騰空盛開,這個年,着實過得有年味兒。
這一年的正月,方旭正式以谷家新媳婦的身份,和軒軒一道,被谷一鳴幾乎所有的親戚長輩們輪番隆重地宴請了一遍,俗稱“接新客”。這就算是親戚之間認了門,往後便要勤加往來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