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0章 大中華共榮圈
呂布在自己憑着印象畫成的世界地圖上,以洛陽為圓心,以一萬里為半徑,畫了一個圓圈,上面寫着“大中華共榮圈”。
這樣一來,大中華帝國的版圖將擴寬到兩千五百萬平方公里,將是後世的兩點五倍有餘,比橫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甚至蘇聯時期還要龐大,估計也就遜於當年的日不落帝國英國的巔峰時期,遜於當年成吉思汗時期的大蒙古帝國,但是英國的日不落時期是曇花一現,成吉思汗死後沒多久大蒙古就四分五裂,而呂布想要打造的是,真正能夠長久地存在下去的日不落的大中華共榮圈。
華夏民族,從遠古走來,開天劈地,鍊石補天,創造了一部燦爛的文明史。當商人馬可波羅把中華傳奇帶入西方后,華夏便成了世界矚目的中心,一時間,四方來朝,遠近賓服。可惜,明太祖朱元璋氣量太窄,滿足於中原的富足,失去了建立“以亞洲為中土,以四方為鄰壑”的大中華共榮圈的最佳機會,中華民族君臨亞洲、四方一統的民族大業將永遠不可能再實現。
亞洲人,是華夏人的家園,我們惟有固守亞洲這片土地,才能成帝王之氣。呂布在此制定的戰略中心任務就是在這個前提下,進行開疆闢土,東攮西括的運作過程,實行推進式的圈地戰略,逐漸形成大中華圈。大中華亞洲圈的圖形,先人早已勾勒在前,《禹貢》曰:“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訖於四海”,《詩》書曰:“四方。諸夏也”。所以,依據華夏史書典籍的記載,華夏的疆域,東應擴大到倭國群島,以倭國本島為邊關,南擴大到南海。以東盟諸國為邊關,西擴大到西亞包括南亞,以博斯普魯斯海峽為邊關,北擴大到高麗海峽,以南北高麗為邊關,從四邊來看,亞洲圈外都是臨海,也隱示着亞洲圈外即是海角天涯,我們據此。自東向西划弧,形成亞洲自成一體的獨立板塊,這就是未來的“大中華亞洲圈”。
完成大中華亞洲圈整合后,制定的戰略中心是:立足中土,一統亞洲,進取美洲。外交上,遠交近攻;經濟上,自足自給;政治上。華人治洲;軍事上,不越烏拉爾山脈。不圖歐洲一分地。歐洲大陸不是華夏民族居住之地,哪裏里氣候不適宜、水土不適宜,龍脈不適宜,想想當年元朝在歐洲建立的欽察汗國,之所以灰飛煙滅,就是因為它只是軍事征服下的聯合體。缺乏華夏文化、經濟、宗教、生活的精脈聯繫,所以,呂布從元朝的惡夢中醒來,歐洲不是我們索取的奶酪,印歐語系不是我們的文字。
呂布未來的戰略方向是。與羅馬帝國爭,必爭於西亞,爭西亞,是奪石油之血脈,佔據中亞,即可暫勒馬,如果我們翻山折衝歐洲,別忘了,元朝的覆車之跡猶在。我們不要阿爾卑斯山,憑亞洲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糧食足以供給,憑西亞油倉,經濟血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證明,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一直未離開亞洲這塊土地,並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世界,更多的是走近我們。值得呂布思考的是,為什麼從華夏元代之後的明清兩代,即使在鼎盛之時,也沒有翻山踏歐,遠涉過洋,開拓疆土,就是因為中華民族秉黃帝“土德之瑞”,人人守土戀鄉,不棄不離,以至鄭和率遠洋船隊七次下西洋,無非是向鄰國宣揚國威,並沒有開闢我們的殖民地,所以,華夏戰略有所圖,有所不圖;有所爭,有所不爭,道理就在於此。
華夏圖百世之寧,惟據亞洲,治國得失,有史可鑒,秦始皇以郡縣治天下,失了江山,元世祖以分封治天下,子孫魂游歐洲,今天,只有四方制天下,才能告成功於先人。
東邊除掉倭國,倭國的大和民族,是一個蛇性的民族,它一旦警覺到與世界隔絕,就會騷動不安,很快地從休眠狀態中復蘇,並伺機攻擊獵物。倭國地狹人稠,資源貧乏,這也決定了倭國會不惜一切代價,尋求自我擴張。倭國在華夏的東邊,東邊是華夏的氣之門,華夏近百年的復興之路之所以走得艱苦,就是因為倭國擋住了華夏的門戶,縱觀華夏千年歷史,倭國為華夏最大的外患,倭國如魔如魘,一直揮之不去,明朝、騷我中華,清朝,犯我中華,民國,亂我中華,當今,阻我中華,惟有除掉倭國,中華民族的氣脈才能通暢。所以,華夏戰略的重中之重,就是除掉倭國。
這裏插一句,二十一世紀,如在30年之內,不除掉倭國,華夏極有可能慘遭倭國毒手—核害華夏,這絕非是危言聳聽,1970年倭國就決定建立一個提煉濃縮鈾的聯合公司,倭國不是沒有核,只是子彈沒有上膛而已。倭國一直亡我之心不死,從《田中奏摺》的“大陸政策”就可以看出,倭國樹立的天皇、軍閥、武士道三位一體的軍國主義思想依然存活在國民心中,他們曾叫囂要:“開拓萬里波濤”,為此,華夏必搶先一步,儘快出台“滅倭政策”,不過以後世的對外政策來看,只能被動挨打,嗚呼哀哉。
呂布將除掉倭國列為第一位,為此他派出最強大的海軍盤旋在東海,周瑜、甘寧、賀齊、黃蓋等水軍將領帶領東海水師,不停地襲擾着倭國,扶持着邪馬台國的女王,對付倭國的其他小國,讓倭人時刻都處於內亂內訌內耗之中,等呂布騰出手來,必定發動大軍,來個雷霆一擊。
一旦除掉倭國,大中華帝國在倭國群島駐防,進取夏威夷,然後再逐步進取美洲,屆時,大中華共榮圈將如圍棋盤中的大龍,舒暢地出頭。
北邊收歸高麗。高麗與華夏一衣帶水,唇齒相依,秦漢時,就為華夏耕稼之鄉,高麗一直是華夏的藩屬國,收歸高麗,只是華夏將丟棄在外的東西重新放回囊中而已。但高麗民族,是一個陰鷙、倔強的民族,強則斗,弱者順,從體育角逐中,可以看出其民族的特性。現在高麗之地有三韓、扶余、高句麗等國,呂布命大將太史慈、、于禁、閻柔、牽招和參軍辛毗、賈逵等人,在這些國家之間,製造民族之間的矛盾,兄弟鬩於牆,然後從中插手,逐個拿下。
中華帝國征服高麗半島,將徹底貫通東北角的戰略防線,可趁勢進取漠北雪原,把後世俄羅斯盤踞的西伯利亞全都收回。
南邊討伐東盟諸小國。南邊地理位置重要,馬來半島南邊的馬六甲海峽是世界航運要衝,位於大洋洲、太平洋、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南邊推進,關係到華夏的海洋利益,海運利益,宜早不宜遲,呂布制定了一個時間表,建造起想當年鄭和下西洋一樣的大海船並組成編隊后,一切問題都如皰丁解牛,迎刃而解。
南海水師滅了東南群島的猴子們后,乘勢南下,滅了澳洲的土著人,佔據澳洲。
西邊西征南亞、西亞,這是中華帝國的大中華共榮圈裏計劃中最難的項目,屬攻堅戰。如果說西亞是骨頭,那麼南亞印度就是骨頭上的關節,欲征服西亞,必先征服印度,印度是睡在華夏身邊的巨象,它不易推得開。華夏在元代就垂涎它的象牙,蒙古人西征,曾踏上這片土地,可惜,蒙古人沒有大戰略觀,最終無功而返,印度阿三雖然打戰一塌糊塗,怎奈印度的土著居民人口眾多,復原很廣,氣候跟華夏不同,這塊象肉並不是太好吃的,既要強攻,也要智取,不過呂布有信心,在他有生之年,飲馬恆河。
西亞,處於亞歐非三大洲聯結部位,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稱,是世界油倉,戰略價值非常大。西亞原是華夏人口裏含的食,蒙古人攻入巴格達,滅掉了哈里發帝國,在伊朗建立了伊兒汗國,由於當時社會文明還沒有發展到認識石油價值的這一步,最終伊兒汗國就象烏鴉口中的一塊食,被蒙古人唱掉了。但是,華夏與阿拉伯地區的聯繫從未中斷,橫貫亞洲的陸路交通線——“絲綢之路”,一千多年來在歷史上一直溝通着東西文化的交流,呂布現在要將“絲綢之路”變成“石油之路”。這是大中華亞洲圈計劃中的精華部分,大漢民族被呂布鼓動起來,認識到石油的重大意義,願意為石油而將原本蠻夷之地的西域佔據,並將盤踞在西亞的貴霜帝國滅掉。
大中華共榮圈設計,非肇始於今,前人早已在典籍中就預言在先了。可惜上下五千年,一直沒有實現。呂布決心在自己手裏,把這個理想實現,不過呂布不想做隋煬帝那樣急功近利,他不會好大喜功地窮兵黷武,他也不會為尋求主宰世界而招致天怒人怨,他強兵用武,無非是平“四夷八蠻,五戎六狄”之亂,最終完成四方一統的民族使命。(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