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半州最高學府

第二章 半州最高學府

半州,三國時期是吳國屬地,歷史上曾稱之為泮洲,黃龍二年(公元230年),孫權派次子孫慮為“鎮軍大將軍,假節開府,治半洲”,而半州城也正是孫慮當年在此屯兵修築而成。因其南負煙墩山(也作胭脂山),北臨長江,三面環水,隔江與漢尋陽城翹首相望,素為長江南岸戍守要衝,也是孫吳沿江置督的軍事要地之一。咸康四年(公元338年),東晉梁州刺史庾懌屯半洲。至咸康八年,褚裒為江州刺史,鎮半洲,仍治於此。

此地跟風水太搭邊了。按老人講,要風得風,要水得水。長江赤壁的下游,半州城似十月懷胎的少婦,腹部圓潤,江水滔滔,將凸出的沙灘沖刷的曲線更加優美起來。江水之中的的半州凸顯其要塞的險惡地勢。

半州的沙灘,砂礫美的亮眼。城市裏頭愛美的人,多來此地撿一些奇特的鵝卵石裝飾新房。還有一些勤勞樸實的村民時常在枯水季節聚在沙灘上淘金。

半州的鄉野,樹木參差,高低不平的丘陵,幾條人工修建的羊腸馬路穿插其中,在乖戾的江風中顯得十分的詭異。也許是古今廝殺的戰場,血液將這片土地浸透。這周邊的地名和典故就顯得名副其實了。那低洼之處有楊七郎戰馬化作的白馬湖。那淺灘則能在霧霾中氳氳氤氤的看到孫慮指揮軍隊巡防的身影。那高坡上則留下潰不成軍的國軍將士的遺骨,偶爾還能嗅到日寇小鋼炮的火藥味。再憑高遠眺,可以望到赤湖游擊隊抗日棲息的湖汊。

雲高日麗,這是一塊令人流連忘返的處所。夜黑風高,卻讓人膽戰心驚惶恐不安的地方。所以留在此處安身的居民大多是蠻流之輩。由於此處多水,居民多以打漁為生。不論旱澇,都能過得一年的溫飽。

卻說半州城內有一處村莊,住着百戶人家,因為絕大多數姓韓,所以此處就被稱作大屋韓。村莊雖然距離長江近,但村民皆不以打漁為生,生活的來源依靠種植棉花和油菜。低洼之處略有水田,一年可收割兩季稻子。村民閑來則聚在村子中間的祖祠里閑聊,也有好逸惡勞之輩在祠堂里開起牌局。當然這些都會以敗興而歸告終。各自的婆娘都不是省油的燈,凡事自有一物降一物。祠堂在祭祀的時候就顯得威嚴肅殺。全村的韓姓男子都要在列祖列宗面前跪拜,祭拜的程序和儀式當然按照規定執行。說到男子,這裏不得不說他們對女性的歧視了。在祭祀時節,女性是不得進入祠堂的。但凡誰家沒有生兒子的,則被稱作切菆,即斷根的意思。如果吵架罵人用到此詞,被視作最惡毒語言,一般會引起很大的糾紛。

在村莊的東頭有兩處建築,一者坐落在茂密的竹林深處,曰土地廟,擺放着泥塑的土地公婆雕像。文革時曾經斷了一段時間的香火,如今,初一十五都有村民來此上香祈求保佑。一者地處於村莊的地界,曰家廟,又稱岳霖寺。日本侵華前,岳霖寺聞名遐邇,方圓千里,香客不斷。不過在日本攻打九江城的時候,此寺被飛彈擊中。又加上新中國破四舊,此處便雜草叢生,無人問津了。改革開放后,信男信女們出錢出力,須臾又立得一座小廟。近些年,國家貫徹計劃生育政策,求神賜子的香火便應接不暇。心誠者還真能百求百應。因而,小廟的春天又來了。

在鄉村的西部,被大屋韓三面包圍的一處丘陵上坐落着半州城的最高學府,半州中學。因此韓家村的子弟讀書十分的便利。從恢復高考以來,作為一所完全中學,半州中學培養了許多名牌大學生,為此得到了省長白東才親筆手寫的嘉獎令。由於地方教育改革,出台了集中力量辦教學的優秀政策,縣教育局取消了半州中學高中教學的權利。半州中學的優秀資源都被調度到縣城,留下的老師基本屬於年輕的土生土長的本地教師。村莊的西頭地勢略高。一排排平房就是學生學習的地方,那兒有參天的法國梧桐。這幾年恢復高考,學校為國家送了不少優質人才。蟄伏多年的莘莘學子在嚴冬過後不斷冒出芽兒,茁壯長大,一鳴驚人。考得好的被清華北大錄取,考的不好的也能讀上九江師專。真是一個讀書考學的好地方。

西頭有學堂,

東頭有廟庵。

祖墳燒高香,

來年中狀元。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半州幽夢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半州幽夢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半州最高學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