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桃林村神秘的桃林寺
在渤海率賓府(綏芬河,佳木斯一帶)生活着靺鞨七部中的號室靺鞨和佛涅靺鞨。
他們生活在牡丹江流域和綏芬河流域,張廣才嶺的西麓,最北處能與黑水靺鞨的極北大荒接壤。
對於率賓府來說,除了聞名天下的率賓馬,這裏還有一樣風物也是名聲極大,龍泉上京府的貴人和頭領們,甚至在契丹地的大唐營州的達官貴人們也都會定期紛至沓來,供奉豐厚財物。
這個風物可不是什麼東西,而是一座已經存在了六十年之久的大廟。
這座大廟是誰建的,沒有人知曉,只是聽老輩人說,曾經有一年,從極北的大荒之地來了一群碧眼金髮的胡人,這群人拖家帶口在太平嶺深處的一處山坳安頓下來,他們封閉了坳口。
這些人進山後從來不見出來,當地人就很納悶,他們到底在裏面幹啥呢?
一些膽大的獵人和頑皮的熊孩子禁不住好奇心,就偷偷地爬上最高峰三合頂子往下看。
至於他們在裏面幹啥?
那些獵人和孩子們說,在山坳里這群胡人修了幾十座房子,有住人的,也有養豬的。
但是有些房子很奇怪,房門正對着被封閉的山坳口,看不見他們在做什麼,只能聽見裏面不時傳來叮叮噹噹的聲音,好像是在打鐵,但是看不見火苗。
還有老人和婦孺拿着盆子和用柳條編的籮筐在河裏撈沙子,然後把籮筐放在水裏來回晃悠,再把晃悠完的沙子放到小盆里用火燒。
他們在小盆里燒沙子的時候,還往裏加一些白色的滴溜圓的滾珠子,燒的時候冒白眼,那個味打鼻子,我們在山上都快被熏得暈了,人家到不拍,臉上都矇著白布。
如此一來,當地人就納悶了,山裡,河裏到底有啥寶貝,值得這些胡人這麼下力氣,還舉族遷移到這裏呢?
當地人把這群胡人的信息報告給佛涅頭領矢異蒙。
此時的佛涅部,號室部正在全力抵禦渤海國的北進,大頭領魚可蒙手裏無兵可派,而號室部在渤海國的強大壓力下,已經全族歸附,形單影隻的佛涅部只得向北部的黑水靺鞨靠攏。
就這樣,這群胡人逍遙自在地在太平嶺這座山坳中繁衍生活了近三十年,在這三十年裏,他們也逐漸地與當地人接觸,隨着時間推移,有些胡人與當地人通婚,在這裏生兒育女。。
山坳里的秘密也隨之揭開蓋子,原來這些人是來自遙遠的撒馬爾罕的昭武九國。
他們沿着前人開拓的黑貂之路,前往黑水靺鞨收購當地特產銀貂皮倒賣到極東的佛林國和極北的羅斯國。
路途雖然艱苦,但是獲利非常豐厚。
在與黑水靺鞨貿易的過程中,他們發現當地的忽汗水(牡丹江)有一條很豐富的金脈,這在重商重利,唯以貿易為生的粟特人不啻於是天上掉餡餅。
勘探的結果是在靠近太平嶺一帶的忽汗水流域的黃金產量最大,而且這個地方的人,還沒有掌握淘金技術,所以薩寶就命令康國和石國,曹國各留下二十口在當地淘金,養豬,開設武器製作工坊,待大隊回來之後,再一同出發到營州,那裏是大唐境內所有粟特人的大本營。
粟特人在太平嶺期間,想把家鄉的桃子移種到當地,可惜的是桃子喜歡溫暖的氣候和砂土,而忽汗水兩岸的土地是油黑土,撒馬爾罕的金桃在大荒之北的移植失敗了,但是喜好琢磨的粟特人盯上了當地的山核桃。
當地土生的山核桃,殼厚,肉少,油性差,平時人家都是用來餵豬。
山核桃經過粟特人的巧手改良,原來不值一文的土核桃,一下子就在率賓府,黑水靺鞨貴人家裏的待客上品,普通百姓也擺脫了單一的豬油,改良的山核桃出油率奇高,不光可以作為食用油,也可以在青黃不接時用來飽腹。
家裏一片核桃林,就是一座小油坊,世世代代的山民們除了養豬,採集山野土特產之外,又多了條致富的門道-賣核桃油。
幾十年前來的粟特人和他們的後代被當地人厚待,在他們修建拜火的大廟時,當地民眾也積極出工出力,建成后的拜火廟也成為渤海國極北之地粟特人的精神家園,甚至遠在營州的粟特也都過來朝拜納供奉。
渤海本地人的信仰在上層是以佛教為主,但是在廣袤的渤海大地上,底層的民眾還是信仰萬物有靈,他們對大自然所有的生靈,包括樺樹,松樹,柞樹都虔誠地敬拜,這種原始的薩滿教,也被已經融入到當地的粟特人所結納,在他們神聖的拜火廟的後院,也貼心地設置了供奉薩滿五仙的神主牌位。
為感謝這些來自萬里之外的粟特朋友,太平嶺的人們,就把這個山坳改稱為“桃林村”,這座混合了祆教和薩滿崇拜的大廟就順理成章地被稱為“桃林寺”。
祆教與原始薩滿教相混合的一座大廟。
桃林寺廟后是海拔1036米的三合頂子,茂密青翠的落葉松,紅松和赤松如同皇位兩側的黃羅傘蓋遮蓋在桃林寺的上方。
每逢拜山的大日子,十里八鄉的人們,都紛紛前來搶佔地盤,從山腳到山頂,密密匝匝都是提供吃食,特產,飲水的簡陋布篷子,那些打把勢買藝,耍猴,玩魔術則因地就簡,擺開場子就開干。
桃林寺佔地不大,內外兩進,外牆上有一座神像,神像上半身為一個留着長鬍子的莊嚴而智慧的男子,身體周圍展開三重羽翼與尾巴,羽翼代表純潔的思想、語言和行為
神像右手指天,意味着對崇高的不懈追求,左手的圓環則代表虔誠。
在身體中部還有大圓環,由太陽演變而來,象徵永恆與不朽。
這就是光明之神-阿胡拉.瑪茲達。
進入廟門迎面是一個圓形水池,再往裏走就可以進入大殿,殿門上是雕刻着騎在獅子上的娜娜女神像,娜娜女神是祆教的戰爭女神。
殿內引人注目的一盆熊熊燃燒的“聖火”,這盆火已經生生不熄了六十年。
在後殿則又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在後殿供奉的則是當地土人信奉的五仙-胡黃白柳灰。
看那胡仙尖嘴猴腮兩個爪子做作揖狀,小眼睛笑眯眯地盯着你,不過那雙眼睛裏可不見溫暖,倒是森森寒意沁透心脾,黃仙一個爪子捋着鬍鬚似笑非笑,一個爪子做拈花狀,白仙挺着白肚皮兩爪肅立,眼睛朝天,彷彿萬事不關己,那柳仙可不是吐着芯子嚇唬人,而是一個妖態冶麗,杏眼魅人的美妲己,當然排在最後就是那位或者生活於廁間,或者享樂於穀倉的灰老鼠,不過爪子裏倒是一捧盧城之稻。
顯然這個隱藏在後殿的眾仙家更是符合當地人的口味,供桌上擺滿了五穀供奉。
香火旺盛時的桃林寺,從南至北的驛道上,常年都是絡繹不絕的朝拜人群,其中有富人,有渤海國的貴人,各部頭領還有來自營州甚至還有來自大唐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的粟特團體。
而那些普通人,窮苦人更簡單,他們沒有多少宏大的目標需要去實現,顧及的是吃飽肚子,風調雨順,兒女平安,不再打仗,在外從軍,行腳的掌柜的,能夠平安歸來。
這些求能夠即時帶來靈驗的五位大仙最管用。
所以,每逢盛會,桃林寺就會呈現出紛繁多姿的熱鬧景象,前邊是祆教的信徒圍繞着熊熊不熄的聖火,祭祀引領着大家禱念《光明經》,讚頌光明神-阿胡拉.馬茲大。
在後院的五大仙牌位外,薩滿的巫師們頭戴樺樹皮帽,帽頂插着一根截短的馴鹿角,身穿魚皮衣,從胸前到腰間叮叮噹噹懸挂着大量的銅鐵骨木製的法器,手裏拿着鼙鼓在煙霧繚繞中沉醉的跳着轉圈舞,和上下,五仙交流。
但是在今天,桃林寺的大日子,原本應該熱鬧非凡的寺廟反而是一派肅殺,從山腳到山頂沿途排列着武裝精良的士兵,這些士兵手持短矛,腰挎橫刀,單手弩別在胸前可以很方便地抽出來發射,在桃林寺後方的制高點三合頂子也有百餘名武裝士兵在嚴密戒備。
從武器裝備上看,這批士兵是渤海國最精銳的天門軍。
什麼情況?讓我們把目光延申到廟裏,百十號人在向拜火殿內走去。
他們簇擁着一位身穿普通翻領綠色長袍,頭戴硬翅璞頭,腳蹬尖頭薄底牛皮靴,臉上不苟言笑的人,這人看人的時候,很有特點,他是用眼睛從下往上鉤着看,被看的人心裏是發毛。
進了神殿內,一位身穿紅袍,胸前綉着一團燃燒的火焰的老者說道:“崒干,亞牢山的神像已經安置完畢,請您檢視”。
這位名叫崒干盯着在聖火後面祭壇上安放的巨大石像。
一個大腹便便,身材偉岸的男子坐在雕刻着巨獅身上,身邊是侍酒的侍從和牽坐騎獅子的侍從,以及一個頭戴羽翼頭盔的武士;
獅子的前面是鼓吹樂器的胡旋舞者,他們中間,有一正一反兩身伎樂,回首仰視獅背上的像主人,背對觀眾者頭頂髡髮,腦後有捲髮;
與其相對的伎樂頭戴襆頭,雙手敲擊胸前的羯鼓;
身後的一身舞者滿面鬍鬚,外衣半穿,雙手高舉、裹袖而舞;
最後方的四個樂工,手持長笛,觱篥,拍板等樂器;
這座巨型獅子石像在構圖上採用的,是經典的文殊菩薩騎乘獅子的形象,坐騎獅子背上有蓮花寶座,昂首闊步的獅子一腳踩出一朵佛教聖物蓮花,獅子的脖環,是佛教中的經典造型。
崒干在石像前沉思良久,然後輕微地點點頭,轉身就向外走去,紅袍老者緊隨在身邊一同出了桃林寺,在廟門前駐足,看着一行人在武裝護衛的保護下漸行漸遠。
長長出了一口氣的老祭司,轉身關上廟門的一霎那,就見眼前一道白光閃過,留在記憶中的最後一幕就是-一個妖艷異常的光頭女子粗糲刺破耳膜的笑聲。
這個笑聲長久的在徒太山中飄蕩,隨着風一直到達山下桃林村村民的耳朵里。
村民們嚇得趕緊把在外淘氣的孩子們扯着耳朵拽進屋裏,噼噼啪啪的關門聲響徹了小山村。
村民們知道,這是徒太山裏的“虎將軍”出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