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番外:大將軍王
永泰元年十月,皇帝允任命泰郡王胤禎為撫遠大將軍王,前往西北,討伐策妄阿拉布坦。
十二月,皇帝允親至太和殿前為大將軍王胤禎送行,以天子出征的規格,王,貝勒,貝子,公等齊集午門前。
大將軍王胤禎着戎裝,受印,出午門,騎馬直奔青海。
永泰二年春以來,西北捷報頻傳,定了朝中所有人的心,大臣們對大將軍王的誇讚溢美之詞不絕於耳。
此時任四川總督的年羹堯於後勤補給上也為青海之戰出了不少的力。
永泰三年春,八旗秀女入京參加選秀。
這是新帝登基以來第一次選秀,其中滿軍旗,漢軍旗各選了幾名秀女充實後宮。
後宮位分也有了變動,嫻妃郭絡羅氏晉貴妃,麗嬪,吉嬪晉為妃。
去年孫貴人誕下一子,封為嬪。
貴人上又多了兩人,後宮更添了熱鬧,為爭寵手段頻出。
翊坤宮內,嫻妃澆着花,聽了宮女的稟報,“哦?再不能有孕?”
空氣有許久的靜默。
嫻妃低垂了眼皮,道:“這怎麼夠呢?”
這幾年,她知道了是麗妃害了弘易,眼看着麗妃一次次承寵,還封妃,豈能不恨?
就憑有一個科爾沁嗎?
“不是有個郭常在住進了永和宮嗎?”
郭常在有了子,照樣能養在麗妃膝下。
宮女應了是,“娘娘無須擔心,皇上還是向著您的。”
是向著她,但麗妃好好的,她怎能甘心?
有科爾沁在,麗妃就動不得。
嫻妃攥緊了手。
皇帝大步走了進來。
嫻妃屈了屈膝,“臣妾給皇上請安,皇上萬安。”
允攜她的手坐在榻上,看了看她的臉色,“不高興了?”
嫻妃強笑着搖頭,“沒有。”
允沒多問,“老十四有本事,近來打了好幾個勝仗,相信不久就能把策妄阿拉布坦趕出西藏。”
嫻妃笑道:“恭喜皇上。”卻有些心不在焉。
允見她還是如此,無聲嘆了口氣,握緊她的手,“朕知你心裏有事,但你要相信朕,朕希望你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嫻妃心裏一動,抬眸看她,“皇上能把麗妃交給臣妾處置嗎?”
明知不可能,還是忍不住期待。
允沉默。
嫻妃就知道了,低下頭,“臣妾不該為難皇上。”
允不知該如何寬慰她。
自己身為皇帝,卻無法隨心所欲,不能處置一個害了皇子的人。
當晚,允留下了。
翌日下了朝,允到寧壽宮請安。
寶珠看出允有事,等康熙進去歇着了,才示意允,“有何事,說吧。”
允還是說了麗妃的事,“皇額娘,兒子是不是很沒用?兒子真的該為了科爾沁饒了麗妃嗎?”
寶珠犯了難。
這種事她真沒法說。
同為女人,換成她,一定恨不得殺了麗妃,嫻貴妃的痛苦她明白。
但允是皇帝,不能只考慮兒女情長,大清與蒙古聯姻已久,蒙古對大清的幫助甚大,若因一個麗妃,壞了與蒙古的關係,得不償失。
可以處置麗妃,但麗妃得活着。
如今的麗妃沒了以前的囂張,不再惹事,可見允並未放過麗妃,但這樣的處置並非嫻貴妃想要的。
無法解決嫻貴妃的仇恨,這事就不算完。
因為一個心懷仇恨的女人有可能會私自做出報復的舉動。
固然麗妃死有餘辜,但若嫻貴妃因此做下錯事,就得不償失了。
“你還不如問你的皇阿瑪。”私心裏,寶珠跟嫻貴妃是一樣的心情,所以她無法給出答案。
允摸了摸鼻子,有點尷尬,“兒子怎好為此事打擾皇阿瑪?”
寶珠搖頭,道:“只要你自己覺得對,就去做吧。”
既然沒有對麗妃有更多的處置,就說明允還是選了大局,換成康熙也是一樣的結果。
問不問都沒什麼意義。
允沉默片刻,道:“兒子知道了。”
康熙知道了允的難處,並未責怪他感情用事,而是對寶珠道:“這就是當初皇祖母教過朕的,帝王不能有情,否則容易影響了判斷。可朕還是辜負了皇祖母的期望。允的心情朕理解,但朕相信他還是會做出理智的決定,因為他是朕的兒子。”
寶珠沉默,所以被犧牲的只有女人的情感。
這就是皇家的無奈。
看向寶珠的神情,康熙笑了笑,“別想了,沒有答案的問題,想了有何用?老十四很快便能打贏這場仗,等他回來,就能封親王,該高興才是。”
寶珠搖頭,“哪有那麼快回來?怕是要好幾年了。”
打贏了這場仗,還要乘勝追擊,繼續直搗策妄阿拉布坦的巢穴伊犁。
想到許久不見小兒子,就有些想念,不知是不是黑了瘦了,有沒有餓着。
在外打仗,總是要吃些苦頭的。
後宮的爭鬥還在繼續。
嫻貴妃與麗妃勢如水火,嫻貴妃處處刁難麗妃,皇后坐視不管。
其他幾個小嬪妃偶有得寵的,但依舊是嫻貴妃恩寵最盛。
也有幾個小嬪妃懷了龍嗣,生下阿哥后得封嬪或貴人。
有的還未生下就小產。
身處後宮,這些事總免不了。
另有一件更重要的事,那就是立儲的問題。
皇帝以尚年輕,不急於立儲為由,拒絕了大臣的提議。
為免皇子爭鬥,選擇了秘密立儲,將未來新君的人選寫在詔書上,放入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面。
直到皇帝駕崩,才能取出立儲的遺詔。
此後的皇帝都將以秘密立儲的方式選擇儲君。
其實這個法子還是康熙想到的。
如今大阿哥占長不佔嫡,二阿哥占嫡不佔長,與康熙當初是一樣的局面。
所以若不選擇秘密立儲,大阿哥與二阿哥早晚要鬥起來。
皇后與嫻貴妃也不會和睦相處。
私下裏,允卻與康熙說了自己的想法,“弘暄雖然仁善了些,但畢竟是嫡子,兒子還是覺得應該由他繼承皇位。兒子打算繼續教導弘暄,至於弘旭,他玩心重,不適合這個位子。”
康熙點點頭,對此表示欣慰,“你能如此想,不枉朕對你的期望。”
早立嫡子為儲君,其他皇子會想着拉太子下馬,像當初的胤礽和其他皇子。
若選了庶長子,違了嫡長子繼承製,大臣們不滿意,嫡子一脈會不甘心,從而挑起嫡庶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