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繼皇帝位
徐有貞的這句話說出了大部分官員的心聲。
皇帝被俘虜,邊塞重鎮的局勢也不清楚,若是瓦剌大軍攜勝勢席捲而來,到時候的京師拿什麼拒守。
而大明是兩京制,應天府南京六部齊全,宮殿齊全,只要將宮室人員往那裏一搬,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
徐有貞的話說完后,紛紛有官員上奏同意,一時之間又是亂糟糟的。
「誰敢妄言南遷者當斬。」于謙怒吼道。
「於大人到底是何居心,現在皇上蒙塵,難道要讓我大明落得宋朝的一個下場嗎?」徐有貞冷哼一聲。
靖康之恥,猶在眼前啊。
這一頂大帽子扣了下來,讓于謙當即說不出話來。
諸多的官員紛紛跟上斥責于謙。
正當于謙孤立無援之際,四朝老臣胡瀴輕飄飄的說道:「先帝太宗將陵寢建在此處,便是為了明示子孫不再遷移,若是大明南遷,至祖宗於何地。」
于謙聽到胡瀴的話后,鬆了一口氣,他入京才不過一年,本身沒有任何根基,可他卻有信心能夠打贏這場即將波及到京師的戰爭,不過他卻需要權力,而能給予他權力的就是現在坐與龍椅之上的孫太后。
聽完胡瀴的話后,官員們也都不敢再說些什麼了。
胡瀴乃四朝元老,永樂朝時都深受器重,能夠與他匹敵勛臣文官都被皇帝帶出關外,現在生死未卜。
他的話在太后心中也是有一定分量的。
于謙看向孫太后,想讓太后出言支持自己,可孫太后的眼神迷離,乃是無主之表現,兒子被被瓦剌俘虜,也不知遭遇了什麼不測,對於一個母親來說,打擊是非常大的,短時間內一定做不出什麼決策,而後于謙又看向了監國朱祁鈺。
朱祁鈺左顧右盼,就是不敢跟自己對視,可能他們都是想着南遷吧。
實際上南遷是最為穩妥的辦法,但付出的代價有些大,大明的半壁江山相當於拱手送人,並且讓蒙古瓦剌人有了重建蒙元的野心。
」我覺得於侍郎與胡尚書說的在理,皇奶奶,皇爺爺就葬在這裏,我們怎能為了獨善其身丟下他呢。」
監國朱祁鈺沒有說話,帝國現在的實際掌舵人孫太后沒有表態,可兩歲的皇太子卻率先說了話。
官員們聽到后都是暗自驚訝,難道是太后的想法,怎麼可能,太后現在都六神無主了,還有閑情雅緻來搞這些歪道道嗎?
孫太后聽到皇孫兒的話后,也明白了過來,她故作鎮定而後說道:「若不南遷,於侍郎有何辦法。」
于謙一聽趕忙說道:「請旨,赦免大同留守勛貴抗旨不尊的罪責。」
在大同勛貴與皇帝的第一次矛盾逃回來的官員也都說了,一部人認為張輔等人枉受皇恩,竟然在戰前逼宮,十惡不赦,也導致了朱祁鎮被俘的土木堡之變發生,
但更多的人還是將所有的責任推給了王振與皇帝身上,出兵打仗,那麼多能打的你不聽,你非要聽一個太監的,這不是作死嗎?幸虧英國公一干勛貴們沒有跟着你們亂跑,太監指揮,即便是徐達,常遇春在世也是無能為力,到時候二十多萬軍隊全軍覆滅,對於大明來說,其後果更難承受。
「准。」太后想都沒有想便說道。
太后當然也知道接下來的仗還是要有人打,沒有朱祁鎮的這個絆腳石在,勛貴們也能放開手腳,北京城的防守也要仰仗他們。
「請旨,任命下官為此次戰役的總指揮,有便宜行事之權。」
「准。」
「請旨,國不可一日無君,皇上蒙塵漠北,應早立新君,以安軍心。」
聽到這句話后,滿朝文武都是大氣不敢出一下,那可是太后的親兒子,另立新君,就是放棄了朱祁鎮。
可一個母親又怎會放棄自己的孩子呢。
雖然于謙知道這件事情有所難度,但不能不提,遠在大同的勛貴集團不管是對是錯,可實打實的得罪了朱祁鎮,他們手中有着十幾萬的軍隊,對於現在的大明來說,十分重要,若是朱祁鎮有朝一日回來,這些人一定會被清算,只有另立新君,才能徹底打消他們的顧慮,還有另外一方面,也是為了杜絕瓦剌拿朱祁鎮來做文章。
太后保持沉默了。
她看向朱見深,而朱見深也用着懵懂的眼睛看着孫太后,而後朱見深依偎在太后的懷中說道:「父皇遇難,就讓孫兒保護皇奶奶吧。」
太后嘆了口氣,于謙的用意她豈會不知,摸了摸朱見深的頭說道:「那於侍郎是何意?」
于謙看了一眼朱見深,又看了看朱祁鈺。
朱見深的心都要跳出來了,自己能不能提前將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看于謙如何說了。
雖然很是緊張,但朱見深卻是緊緊盯着于謙,彷彿是在告訴他,你別看我小,可我不怕,有帝王之資。
朱見深與于謙對視許久,于謙彷彿能夠看出什麼這個不到兩歲的皇太子充滿着智慧,可此時正是國家危難之際,選一個兩歲的孩童繼皇帝位是否對國家不利呢。
而後于謙又移開目光,看向了朱祁鈺。
朱祁鈺心裏面也有一些期待,可也不敢太過表露出來,將頭扭向了一邊。
朱祁鈺已然成年,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朱祁鈺不是孫太后的兒子,此時皇太子在這裏,若是自己繞過皇太子,推薦朱祁鈺為帝,會不會受到太后的否決,甚至厭惡自己,繼而影響到太后的決策。
一時之間,于謙竟然也不敢隨意說了。
而太后經過這短暫的遲疑后,也考慮清楚了,若是讓于謙提出由朱祁鈺登基為帝,自己是如何也接受不了的。
原歷史中八月十六日,明軍被圍殲,到了八月二十九日京師百官才推舉了新帝,其中最大的掣肘就是孫太后。
而原歷史中的土木堡之戰大明折損了二十萬精銳,再加上邊防重鎮的相繼被攻擊,面對的危局比此時還要嚴重的多,孫太后都要考慮那麼久,而此時雖然皇帝被俘虜。大敗而歸,也只是折損了神機營,皇帝禁軍,不過六萬人,大明尚有一戰之力,在這種局勢下,要是立朱祁鈺為帝,只怕孫太后定會一口否決。
「皇上臨走之時,就已經做出了安排,立下了皇太子,此時國粹不順,當順位繼承之,由朱見深繼皇帝位,朱祁鈺仍行監國之責,協助於侍郎統籌京師防務。」
孫太后的話聽完,朱見深很是吃驚,不過也鬆了一口氣,相反于謙也鬆了一口氣,幸虧自己剛剛把持住了,不然國家大策可能都會發生改變。
孫太后的一錘定音,也容不得別人質疑。
正統十四年九月,帝蒙難,皇太子繼承大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