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成吉思汗之死(13)
成吉思汗的這第六次征伐西夏,儘管一路都較為順利,但是在攻打西夏的國都中興府時卻是異常的艱難。
成吉思汗東、西兩路大軍合圍中興府,幾乎已經動用了蒙古的所有兵馬,計十幾萬人進行圍攻,但是中興府內軍民合計有好幾十萬人,數倍於己。中興府不光城牆高大堅固,城上弩箭充足,蒙軍難以靠近和攀爬,且圍繞着城牆修了幾十丈寬的護城河,引入黃河之水。濠寬水深,就連蒙古曾經獨步天下,攻打城池的利器——拋石機和巨弩,由於間隔護城河距離較遠,也無法對城牆形成有效威脅。..
蒙古大軍屢屢攻城受挫,每次攻打均損傷慘重,中興府內軍民同仇敵愾,據險堅守,令蒙古人次次無功而返。而且不遠處的西平府時時派軍從背後前來偷襲,以至於蒙古大軍經常腹背受敵。
這西平府的守將李德任是夏神宗李遵頊的長子,曾被立為太子,與獻宗李德旺是親兄弟,也是當今皇帝李哯的伯父,曾因拒絕李遵頊帶兵攻打金國的旨意,被廢黜太子之位,發配西平府守關。
李德任率兵馬守衛着西平府。西平府原是宋朝的領地靈州,后被早期的西夏攻陷以後,設為國都。西平府曾作為西夏政權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長達十八年,地域富饒,城鎮繁華,人口、牲畜眾多。在國都遷往中興府以後,西平府成了西夏的陪都,也是中興府糧草供應的大後方,更與中興府形成掎角之勢,相互呼應。
蒙古大軍圍困中興府,李德任自然不會坐視不管,時常趁蒙古兵馬不備派兵從后擾襲,搞得成吉思汗瞻前顧後,畏手畏腳,頗為惱怒。於是,成吉思汗見一時難以攻破中興府,即親自統率十萬大軍轉而攻打西平府,欲將西平府拿下以後再全力攻打中興府。
中興府內的李哯見成吉思汗分兵前去圍攻西平府,唯恐西平府有失,且伯父李德任對自己愛護有加,頗多支持,豈能袖手旁觀,於是命大將軍嵬名令公率兵十萬前去增援。
“嵬名”是西夏皇族的祖姓,而嵬名令公是西夏的宗室重臣,勇武有謀,更是歷任西夏幾代皇帝的老臣,於西夏對外的諸多戰爭中屢立戰功,被譽為大夏第一戰神。在西夏與蒙古二十多年的打打殺殺中,嵬名令公與蒙軍有過多次交鋒,互有勝負。在曾經的一次蒙夏戰鬥中,嵬名令公率隊偷襲蒙古大營,中了成吉思汗的埋伏,受傷被俘。成吉思汗雖然多次吃過嵬名令公的虧,卻對其有勇有謀的名將之風極為佩服,屢次勸降,但嵬名令公不為所動,后兩國議和期間,成吉思汗按夏國要求釋放了嵬名令公。
老將軍嵬名令公深知蒙軍勇猛殘暴,不宜與其正面交鋒,見成吉思汗率軍由黃河西面奔赴西平府,故率十萬大軍由東面突圍出城,乘船渡過黃河,從黃河東岸馳援西平府。
由於西平府在黃河以東,故成吉思汗從黃河以西的中興府引軍而來,就必須渡過黃河才能到達西平府。而黃河之水連綿萬里,蒙軍是不可能繞過黃河的,且黃河河寬水急,所以渡船是蒙軍最最急需的渡河工具。
李德任經驗豐富,早有準備,提前命人將黃河上遠近的大小渡船悉數收繳,然後將大部分船隻鑿穿沉水,餘下小部分船隻拖上岸留作己用。蒙古大軍到達黃河岸邊時,發現到處找尋卻無船可用,只得自行修造渡船。但蒙古人從來就不擅造船,擄掠的隨軍工匠會造船的也不多,故進展緩慢。且嵬名令公率軍與李德任匯合后,經常派兵士駕船襲擾對岸,施放火蒺藜將正在建造的渡船和營帳燒毀。蒙軍氣得暴跳如雷,卻又無可奈何,只能望水興嘆。
嵬名令公將大軍營寨沿黃河岸邊層層佈防,以防蒙軍偷渡,意欲憑藉黃河天塹將蒙軍阻隔於對岸。但是天有不測風雲,真是世事難料。這一日,天剛蒙蒙亮,營帳內的老將軍嵬名令公還在沉睡,突然被震天的喊殺聲驚醒,連衣冠都未穿戴,急忙跳起衝出營帳。只見對面潮水般的蒙古騎兵從黃河上沖了過來,定睛一看,原來不知何時,黃河上凍結了厚厚的一層冰面,蒙軍的戰馬在冰面上如履平地,馬蹄踏在冰面上如同狂亂的戰鼓震人心魄!
可憐夏軍十萬官兵大多數還在睡夢之中,不是被飛來的箭矢穿過營帳直接射死,就是被衝過來的蒙古騎兵用長槍戳死。少數官兵拿起兵器勉力抵抗,無奈被如狼似虎的蒙軍沖的七零八落,潰不成軍,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防禦。
嵬名令公未及穿戴盔甲,抓起長槍,縱身上馬就迎着蒙軍沖了過去。老將軍當真是英勇無敵,面對蜂擁而來的敵軍毫無懼色,左衝右突,接連挑落十幾人於馬下。怎奈寡不敵眾,身上已多處負傷,且年事已高,氣力漸漸不濟。緊隨身邊的副將和貼身護衛們眼見實在難以招架,齊聲勸阻嵬名令公撤回中興府,不由分說幾名護衛就裹挾着老將軍向中興府奔去。副將與幾位偏將留下,奮力組織了一部分兵士拚死斷後,阻攔住蒙軍的攻勢,餘下的約有一萬多兵士跟着主帥向中興府奔逃。
就這樣,原本對夏軍極為有利的黃河天塹瞬間就被蒙古人逾越,這不得不說是天助蒙古。原來,此時正值隆冬時節,正是當地氣溫最寒冷的時候。成吉思汗人等這一天晚上正在大帳內烤着篝火,對如何渡過黃河一籌莫展之時,窩闊台突然興沖沖的走了進來。窩闊台剛剛去巡視岸邊軍營,叮囑將士們在氣溫陡降的天氣下注意保暖,防止凍傷。走到水邊時,猛然發現河水有開始冰凍的跡象,急忙前來稟報。
成吉思汗聞聽,狂喜,仰天大笑:“感謝長生天騰格里助吾軍一臂之力!”立即命令窩闊台隨時觀察水面情況,所有將士枕戈待旦,做好突襲準備。
第二日,天還沒透亮,整個黃河上已結凍了厚厚一層冰面,如同一條巨大的玉帶橫鋪在兩岸之中。窩闊台命令十萬大軍傾巢出動,跨上戰馬,沿河岸一字排開,然後一聲令下,催動戰馬向河對岸衝去。
而夏軍這邊,十萬將士已守衛多日,人困馬乏,且大家都相信蒙古人無法渡過黃河,故戒備之心逐漸放鬆了下來。由於天氣寒冷,幾乎所有哨兵都躲進了營帳避寒,加之夜黑風高,夏軍竟無人覺察水面的變化和對岸蒙古大軍的動靜。
十萬大軍瞬間靠近對岸,突然齊聲吶喊,聲震蒼穹,馬蹄飛舞,踏起冰面一層白霧,猶如天兵天將一般。幾排箭雨飛過,營帳內的很多兵士夢還沒有做完就一命嗚呼了。餘下的將士衣衫不整,倉促應戰,被蒙軍砍瓜切菜一般,血肉橫飛。
窩闊台看見部分夏軍向中興府方向潰逃,急忙指揮兵馬追擊。迎面被夏軍的幾員將軍組織的人馬在河岸狹窄處截住去路,等蒙軍將這些拚死斷後的夏軍斬盡,嵬名令公等人早已遠去。成吉思汗審視戰場形勢,命令鳴金收兵,將夏軍拋棄的糧草輜重悉數收繳。稍事休整以後,即將西平府團團圍住。
相關連結:
拋石機:利用配重物的重力發射石彈的一種攻城器械。出現於戰國初期,使用至元朝末年,主要用於圍攻和防守要塞。拋石機的機架兩支柱間有固定橫軸,上有與軸垂直的槓桿,可繞軸自由轉動。槓桿短臂上固定一個重物,長臂末端有彈袋(類似投石帶的套子)用於裝彈。發射時,用絞車把長臂向後拉至幾乎水平,突然放開,石袋即迅速升起。當短臂重鎚完全落下時,投射物從彈袋中沿約45度角飛出。30公斤的石彈射程約140-210米,100公斤的石彈射程約40-70米。
巨弩:為了增大射程和殺傷力,古人製造出了一些體型龐大的弩,這種弩需要架設在專用的木架上使用。巨弩使用的箭矢通常較為長大,其尺寸與短矛相仿。
同仇敵愾:成語,出自周佚名《詩經秦風無衣》。指全體一致地抱着對敵人的仇恨和憤怒。
西平府:今寧夏靈武西南。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康王趙構於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1234年聯蒙滅金,1235年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陪都:是指首都以外另設的副都,也稱為輔都,陪都一般和首都一起被稱為“兩京”,其制度稱為兩京制度或者兩京制、陪都制度等。
掎角之勢:成語,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掎角:指拉住腿,抓住角。原指從兩方面夾攻敵人;現比喻戰爭中互相配合、夾擊敵人的態勢,或分出一部分兵力以牽制敵人。
坐視不管:形容一個人對一件與自己有一定關聯的某事某物不管不顧,袖手旁觀,任由別人去處理。
火蒺藜:古代兵器名。一種在火藥里團入棘刺殺傷物的球狀拋擲火器,為爆炸性火器。創製於宋初,為宋、金、元時重要火器之一,多用於守城。
瞻前顧後:成語,出自戰國楚屈原《離騷》:“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原形容做事謹慎,考慮周密;現也形容顧慮太多,猶豫不決。這裏指被前後夾擊、腹背受敵
畏手畏腳:成語,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文公十七年》。原義是顧前顧后,十分戒慎恐懼的樣子;比喻做事膽子小,顧慮多。
袖手旁觀:成語,出自唐韓愈《祭柳子厚文》。把手籠在袖子裏,在一旁觀看。比喻人置身事外、不幫助別人。多指看到別人有困難,不幫助別人。
黃河:是位於中國北方地區的大河,屬世界長河之一,中國第二大河流。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其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寡不敵眾:成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敵眾。”意思是人少的抵擋不住人多的。形容在戰爭中敵對雙方的(人員)實力懸殊太大(孤軍奮戰不可以力敵)。
隆冬:隆冬,指冬天最冷的一段時期。
枕戈待旦:成語,出自西晉劉琨《與親故書》。原義是枕着武器等待天明;形容時時警惕,準備作戰,不敢安睡。
鳴金收兵:成語,出自《荀子議兵》:“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意思是用敲鑼等方式發出信號撤兵(或撤軍)回營;比喻戰鬥暫時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