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舊聞
老爺子見宋濤吃的正歡問道:“上午幹完感覺如何啊?”宋濤邊吃邊說:“我現在總算知道武俠小說中為什麼那些真正的高人都是些什麼燒火的,掃地的,種田的人了,原來人家真正把修行融合在生活的一舉一動中,時時刻刻無不在修鍊,功夫自然深厚,我現在更加理解四念處的真諦。”
“好,就沖你剛才說的話你小子今天的苦就算沒白吃,要不說是小隱於野,中隱於朝,大隱於市的道理,真正的高人都是在平凡生活中默默修行,也只有那些真正能安於平凡的人才能走的更遠,這是種內在修養,更是種極高的境界。榮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展雲舒。這是沒有常年的生活經驗的沉澱是不可能達到的心境。佛家也說,只有嘗過極苦也能體會到什麼是極樂。人生不經歷過幾次大起大落、生死輪迴是看不破紅塵種種地。那些拿得起放的下的是高人;拿的起放不下的世人;拿不起又放不下的就是痴人了。你還年輕,以後還會經歷很多的事,不管以後發生什麼事師傅我只希望你把它們都當成人生經歷,保持顆平和淡定的心,在塵世里體會修行的真諦,好嗎?”
“師傅,別怎麼傷感啊,憑您的身體可定還能活個幾十年,我的孩子還等您抱呢。”“好小子,我是在給你說我的感悟,算了,知道你小子自己也知道,不說了,你邊吃飯我邊給你說點老前輩的事吧,畢竟你也進了武林這個圈子了,有些事早知道到點好。”“好,您說吧。”
“遠的我也沒經歷過,我就給你說說民國時期的幾個最著名的幾個國術宗師的情況吧,我的功夫也是從他們那裏傳下來的,他們也算你的祖師爺輩的人,你好好聽聽。”
“先說咱形意的祖師爺神拳李飛羽,字能然,世稱老能先生,或曰洛能、洛農、老農,河北深縣人。李洛能先生是中國武術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在心意**拳基礎上,吸收道家的養生觀點和哲學思想,結合平生武術實踐,取長補短,改革創新,將“心意”改為“形意”,形意之名由此開始,形成了養生與技擊并行不悖的中華武術名拳。在當時,李先生被稱為“神拳李能然”。在咸豐、同治年間,與八卦拳之董海川,太極拳之楊露禪,鼎足而三,為心意拳、八卦拳、太極拳武術之領袖,威震武林。
他一改過去的保守思想,廣為傳藝,重視文人與上層人士作用,並加強對外廣泛交流研究,各方人士爭相求藝,因此,形意拳名家競出,名傳四方。其入室弟子稱為國手者在山西有:車永宏、宋世榮、宋世德、李廣亨四人;河北有:郭雲深、劉奇蘭、劉曉蘭、賀運恆等,這就是山西心意拳武術史上,李洛能先生的八大弟子,八大弟子各有傳人遍及全國各地。”
“然後是形意拳一代宗師郭雲深,諱峪生、字雲深,直隸深縣馬庄人。幼年好習拳術,習之數年,無所得。后遇李洛能先生,談及形意拳術,形式極簡單,而道理則深奧,先生甚愛慕之。能然先生,視先生有真誠之心,遂收為門下,口傳手授。先生得傳之後,心思會悟,身體力行,朝夕習練數年十年。能然先生傳授手法,二人對手之時,倏忽之間,身已跌出二丈余,並不覺有所痛苦,只覺輕輕一劃,遂飄然而去。先生既受能然先生。所教拳術三層之道理,以至於體用規矩法術之奧妙,並劍術刀槍之精巧,無所不至其極。常游各省,與南北二派同道之人交接甚廣,閱歷頗多,亦嘗戲試其技,令有力壯者五人,各持木棍之一端,頂於先生腹,五人將足立穩,將力使足,先生一鼓腹,而五壯年人一齊騰身而起,跌坐於丈余之外。又練虎形拳,身體一躍至三丈外。先生所練之道理,腹極實而心極虛,形式神氣沉重如泰山,而身體動作輕靈如飛鳥,所以先生遇有不測之事,只要耳聞目見無論何物,來的如何勇猛速快,隨時身體皆能避之。先生熟讀兵書,復善奇門,著有解說形意拳經,詳細明暢。先生懷抱絕技奇才,於北數省教授多人,后隱於鄉閭,至七十餘歲而終。”
“再是一代宗師尚雲祥,字霽亭,生於1864年,卒於1937年,“尚氏形意拳”創始人,近代武史上的形意拳三大名家之一,有“鐵佛腳”之稱。又號“半步崩拳打天下”尚雲祥聰慧過人,嗜武成性,雖缺乏精武之先天條件,但他卻以超人毅力和驚人精神成為一位身懷絕技、名揚武壇的一代師表。
尚雲祥自幼隨父在京開馬蹬鋪。白天打鐵晚上隨拳師馬天義學功力拳,十載春秋,武功卓著,但卻敗於形意拳名家耿繼善之手。尚雲祥沒有氣餒,他為投名師,歷經三年奔走,方得見威震武林的形意拳大家李存義先生。初時,因身材矮小,李先生不同意收徒,認為其難以成材,幸得周明泰先生說情才成就一樁美事。由於其身矮力虧,人戲稱之為“小糖瓜”,激得他發誓說:“糖瓜雖小,卻要讓他崩牙!”於是不計寒暑,汗洗朝夕,終於功力大進,藝冠群英,倍得老師青睞.期間,郭雲深對他鐘愛有加,傳授他三絕藝:一是大杆子;二是號稱打遍天下的“半步崩拳”;三是腹部的“丹田氣打”。在練大杆子時遇到困難受到老師批評,但他不氣餒,利用護院守夜機會,一練就是幾百下,最後練得兩掌肌肉與繭子難分,已成鐵板之狀,終成神功;練“半步崩拳”時,每日往返三里地,均以拳代步,后與人會拳,所向披靡;“丹田氣打”經苦練亦是功深堅實。尚雲樣成名之後,為增閱歷,驗武功,到處尋訪武林名家高手。
譽滿武壇后,來訪者亦甚多,但他注重武德只求以武會友,故習武一生,未結下任何怨仇。他的“半步崩拳”滿天下,功藝精湛,但與人較量時卻總是改拳為掌,以免傷人。他常說:“以武會友,行遍天下;逞強傷人,寸步難行。”尚雲祥先生的風格、練法、勁路皆不同於山西、河南、河北形意拳。出手柔寓於剛,催且長;發勁快而猛,剛且實;進步快而遠,恰似卷地之風;趟勁大且疾,又如犁杖翻地。動作舒展完整,內勁充盈,爆發力大,終成一統聞名於武林的“尚氏形意拳”,為中華民族武術寶庫又添一瑰寶。”
“太極宗師楊露禪,名福魁。河北廣平府人。自幼好武,因家貧,迫於生計,在廣平府西關大街中藥字號“太和堂”中幹活。這藥店為陳家溝人陳德瑚所開。陳見楊為人勤謹,忠實可靠,又聰明能幹,便派他到故鄉陳家溝家中做工。適逢陳長興借陳德瑚家授徒。楊心中十分羨慕,有心拜師學藝,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陳不收自己。他雖然懂得江湖禁忌,但因學藝心切,便在陳氏師徒練拳時,在一旁觀看,用心記下某些招式,無人時便私下練習。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陳發現,見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大膽摒棄門戶之見和江湖禁忌,和陳德瑚商量,准其在業餘時間正式學習太極拳。這樣,楊露禪才得以正式拜陳長興為師。這便是民間傳說中《楊露禪陳溝偷拳》的真貌。
楊露禪正式拜師后,十八年中三下陳家溝,深得陳式太極拳精髓。藝成時,他已是四十歲左右的人了。為了生活,他先在家鄉永年教授太極拳,后被人推薦去北京授徒。因武藝高強,號稱“楊無敵”。他在北京授拳時,因弟子多為王公大臣,貝勒貴族,生活奢侈而體弱多病,又不耐艱苦。楊露禪考慮到這些人的身體素質和保健需要,將陳式老架太極拳中的一些高難度動作,如跳躍、跌叉、震腳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縮小動作,使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既適合穿長衫、留辮子的人練習,又有益於健身。時間長了,便形成了一種拳式,號稱“太極小架子”。后經其子、孫修改,定型而成楊式太極拳,並發展成大小兩種套路。其特點是:姿勢舒展大方,速度緩勻,剛柔內含,輕沉兼有。
“八卦宗師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清朝河北省文安縣朱家塢村人。相傳在安徽九華山得遇“雲盤老祖”傳授其技,創立了八卦掌。董海川在王府當差時,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才為人所知,一日,太極拳名師楊露蟬奉召在肅王府與府中拳師比武,連戰連勝,最後竟將一拳師擲於園網之上。是時董海川手托菜盤由此經過,立即飛身上網救起拳師。董海川遂與楊露蟬相鬥,雙雄對峙,勝負難分。從此太極拳與八卦掌各立門戶,桃李盈門,流傳後世。董海川壽享高齡,監歿昏惘,仰卧床上,兩手仍作換掌式,直至氣絕。八卦掌流傳國內外,迄今不衰。”
“最後就是最出名的“武神”孫祿堂,百年武林高手榜之至尊金榜第一人: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孫祿堂.《近世拳師譜》稱其“精易經黃老奇門遁甲諸術,體用如一,其拳械皆臻絕詣,技擊獨步於時,為冶技者冠。晚年行止氣質迥異常人,世人疑之為神。”孫祿堂諱福全,晚號涵齋,河北省完縣東任家瞳村人。孫祿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師從李奎元,復從郭雲深,共十一年,其間又得宋世榮、車毅齋、白西園諸前輩親授,加之孫祿堂天資彌高、性情恬淡,故孫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沖空化境。繼而孫祿堂為了研究拳與《易》之關係,又從程廷華研習八卦拳數月,多有心得,技藝精深,但絲毫無自得之意。年余后,程廷華稱讚道:“吾授徒數百,從未有天資聰慧復能專心潛學如弟者。吾與弟意氣相投,故將余技盡傳之。弟生有宿慧始能達此。蓋因形意、八卦、太極三家拳術至最高境界其道理可自通。
孫祿堂武功絕倫,能於行止坐卧間,周身各處皆可撲人於丈外,無時不然,又能於不聞不見之中覺險而避之,神行機圓,無人能犯。孫祿堂年近半百時,曾信手擊昏挑戰的俄國著名格鬥家彼得洛夫。年愈花甲時,力挫日本天皇欽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舉擊敗日本五名技擊高手的聯合挑戰。故在當時武林中享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譽。雖名滿天下,然而儉素質樸如初,一生淡泊名利,不阿權貴,立身涉世“誠於中而形於外”,不圖虛名,遇同道罔不謙遜,如無所能者。晚年,孫隱居鄉間,預言自己去世之日,不食者兩旬,而每日書字練拳無間。臨終時,孫面朝東南背靠西北,端坐椅上,囑家人勿哀哭並曰:吾視生死如遊戲耳。於清晨6時含笑而逝。”
“上面的都是咱們近代的國術宗師,是值得我們敬仰的前輩,在他們身上能看到作為武者需要的真正修養境界,不欺人,不受辱,除惡揚善,保家衛國的俠之精神,這才是我們後輩應該繼承的文化精髓。”“知道了,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