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京師淪陷,咸豐北狩
不久消息傳來,京師淪陷,皇帝北狩(皇帝逃到北方去的婉辭)。聖旨特下,要曾國藩帶兵勤王。曾國藩聽后大驚失色,現在的他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湘軍和太平軍的戰事正在膠着狀態,牽一髮而動全身,任何軍事力量都調動不開。如果現在進京勤王,導致江南力量空虛,那麼太平軍將會捲土重來,那時候十多年的努力將會功虧一簣,實在得不償失。況且京師路途遙遠,那時候還沒有火車,行軍全靠兩條腿,等到了京師黃花菜都涼了,實在幫不上什麼忙。
曾國藩胡思亂想之際,北方的咸豐可是如坐針氈。原來,此時正值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一開始英法聯軍在中國製造“亞羅號”事件,以此為借口,向中國廣州發動進攻。清政府據理力爭,可是沒有用,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實力才是外交的堅強後盾。萬般無奈之下,清軍進行了強烈的反抗,可是此時國內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精銳部隊都在內地鎮壓農民起義,此刻真可以說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最終因為軍紀渙散,武器裝備相差太遠,廣州淪陷,被迫簽訂《天津條約》。
過了不久,英法聯軍又在天津大沽口挑起戰爭,隨後擴大至整個天津。清政府想委屈求全,花錢買平安的希望徹底破滅,最後只能殊死一搏。派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駐守在通州的張家灣至八里橋一帶。這天中午,英法聯軍逼近張家灣,並向清軍駐地發動攻擊。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早已嚴陣以待,向敵陣勇猛衝鋒。但胳膊擰不過大腿,即使彪悍勇猛的蒙古騎兵,在洋槍洋炮面前也是束手無策。敵陣槍炮大作后,馬匹驚駭回奔,衝動後面的步軍,導致陣勢混亂,紛紛後退,英法聯軍一舉佔領張家灣和通州城。僧格林沁立即率部退守至八里橋,捍衛京師的最後一道屏障。
第二日凌晨,八里橋戰役打響,蒙古騎兵按原定部署正面衝鋒,他們奮不顧身,齊聲大呼殺敵。由於火器有限,就手持長矛、弓箭,憑一腔熱血迎擊英法聯軍,企圖沖亂英法聯軍的戰鬥隊形,令他們首尾不能相顧,再圍而殲之。雖然一部分騎兵沖至離敵軍陣地四五十米的地方,有的甚至衝到指揮部附近。但據壕作戰的聯軍火力密集,炮彈霰(xian)彈的轟擊威力巨大,騎兵大量傷亡,戰馬因受驚而橫衝直闖,幾近不能成軍,被迫在敵人火力的逼使下退卻下來。不久英軍兵分倆路,企圖抄襲僧軍後路。僧格林沁分兵無術,面臨腹背受敵的危險。戰爭到了這一刻,敗局已定了,但僧格林沁依然無所畏懼的騎在馬上,揮舞着黃旗表示挑戰。
這場戰鬥十分激烈,清軍雖敗猶榮,他們憑藉血肉之軀,穿行於槍林彈雨之中,多次沖向敵軍陣營進行英勇的鬥爭。上演了一場可歌可泣的動人畫面。
戰爭結束后,聯軍有人回憶道:“炮彈和子彈無法徹底消滅他們,騎兵們似乎是從灰燼中重生。他們如此頑強,以至於一時間會拚命地衝到距大炮只有30米遠的地方。我們大炮持續和反覆地排射,炮彈於他們的左右飛馳,他們在炮火中倒下了。”
“八里橋成了這一天最動人的一幕。早晨還鬥志昂揚的那些清軍騎兵,現在都已消失得無蹤影了。這座橋是一種古老文明造就的偉大古迹。那些衣着華麗的騎兵,在橋道上揮動旗幟,毫無掩護地對我們的炮火,作出無能無力的反擊。”
八里橋之戰,意味着在千里平原上縱橫馳騁,所向披靡的騎兵部隊,徹底被火器所代替,從此淡出歷史舞台。這一戰結束后,京師徹底暴露在聯軍的刀光劍影之下,戰火無可避免的燃向京城。不久京城宣告淪陷,咸豐帶着妃嬪(妃fei嬪pin:帝王姬妾的統稱)們狼狽逃竄,逃到熱河(今承德)才驚魂甫定(驚魂甫fu定:受驚嚇后,剛剛安定下來)。
聯軍進城后,京城百姓慘遭蹂躪(蹂rou躪lin:比喻使用強制的力量欺負壓迫),圓明園毀於一旦。不久,清政府委任恭親王奕欣為欽差大臣,簽訂了《北京條約》,該賠款賠款,該割地割地,戰爭才算告一段落。
然而我們只知道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對其無比痛恨。其實英法與我們遠隔重洋,鞭長莫及(比喻力量達不到)。對中國危害最深的恰恰是我們的近鄰:俄國。沙俄趁英法聯軍進攻天津時,用武力迫使清政府簽訂《璦琿條約》,割走東北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於三個英國的大小,使中國喪失了直接進入太平洋的港口。咸豐帝因為這一戰,心中憤懣。特別是割走的東北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那可是愛新覺羅家族的龍興之地,當年清朝的老祖宗努爾哈赤就是在這裏發跡的。連老祖宗的地都丟了,咸豐真感覺無顏到地下見列祖列宗。咸豐越想越生氣,不久竟一命嗚呼。
逝者長已矣,生者常戚戚(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而活着的人常常憂慮)。不久發生的事讓咸豐在地下也不能安息,這就是對中國近代影響深遠的“辛酉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