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祖0字碑》
【原文】養炁忘言守。
【字解】:指先天內炁,非後天呼吸之氣。忘:泯忘,忘去。言守:所謂意守。
【釋義】修鍊養炁之道,在於除去一切思慮念想,返還於先天境界,方可涵養先天之炁。欲入此境,必須忘去所謂意守,一切大靜,直入坐忘境界。如此則外想不入,內想不出,自然神不外游,真炁不散,而得涵養于丹田之中。一說,“忘言”二字為一義,即要泯忘一切文字語言以守之,因為一切後天有形之物,皆可以文字語言描事之,惟其如此,才能入於無形無象之先天境界。雖日“忘言”而“守”,其實無守。二者似有分別,其理相通,皆不主張用意死守,而倡無為自然,以養真炁。
【原文】降心為不為。
【字解】降心:降伏心念。為:做功曰有為。不為:做功之時泯去心念,致虛守靜,日不為。
【釋義】一般人經常處于思慮念想之中,迷失本性,擾亂身心,不能自主,而不自覺察。修鍊之士,須要降伏心念,無思無慮,歸於虛極靜篤。雖在做功,似乎有為,其實致虛守靜,處於不為,謂之“為不為”,此中要妙,在於“降心”,對應上句“忘言守”之義,皆須降伏心念,方可做到。
【原文】動靜知宗祖,
【字解】動靜:一動一靜,在於日常。動靜二字,又可以解為男女,經曰:“男動女靜”、宗祖:即先天本源,先天本性。
【釋義】降心之後,為而不為、進入先天虛無之境界,方知動靜之本源。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之中,非動即靜,而不知動靜之本源,在於先天之虛無。知其本源,方獲究竟。否則動靜流轉,永無了歇,如何能夠為而不為,忘其言守?動靜亦為男女,男女之宗祖本源,在於父母未生之前,一點虛無靈明之性,為生男生女之先天根本。故此知其虛無,即是宗祖本性。此句更加深一層發明前兩句“忘”、“不為”之義,使人愈加體會虛無境界之高妙。
【原文】無事更尋誰。
【字解】無事:降心之後,知其宗祖虛無,便得無事。
【釋義】既能做到“忘”、“降心”和“不為”,知其“宗祖”,自然人於先天虛無之妙境,返歸生身之本源。此時便無“言守”、“為”、“動靜”之擾,身心內外,湛然清徹,了無一物。如此入於虛無,且無虛無之相,本性亦化為虛無矣,復有何事於心?既得“無事”,修鍊入於無為之境,何須追求有為之法,作繭自縛呢?故曰“更尋誰?”縱尋亦“無”矣。
【原文】真常須應物,
【字解】真:身心虛無,謂之真。常:真性不動,謂之常。真常:即真虛常靜,身心虛無,不為外物所動。應物:應接事物。
【釋義】前文皆言身體內部之功夫,此句則延伸至身外。蓋修鍊之法,對內攝養身心固然重要,還必須學會對外應接事物,而能裕如,方為真修實功。況且修鍊本身離不開日常生活,故此須在日常應接事物之中,磨練自性,方為真修行。既得“無事”,自可達到真虛常靜,仍須以此心態應接一切事物,以為磨練。即保持身心虛無,不為外物所動。如此應接事物,謂之真常應物。
【原文】應物要不迷。
【字解】不迷:不迷失,指不迷失宗祖本性。
【釋義】此句緊扣上句文義,說明“真常應物”之作用,關鍵妙竅,在於不迷失宗祖本性。只有以先天虛無之宗祖本性,
應對一切事物,才能做到萬事萬物不縈於心,如此自可在應接事物之中,仍然保持虛無靈明,本體湛然。此時自性,如同明鏡相似,一塵不染,觸物呈像,而明鏡本身不留物象,應事接物,與此理同。因此做功之時,得到安靜虛無,非為難事,還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應事接物,仍能保持真虛常靜,不為外境所動,方為真修鍊。經得起火煉的金子,才是真金。泥坯經過燒煉,才能成為器物。現實生活就象一座大熔爐,時刻考驗着修鍊者的本性真心。可嘆多少修士,在清靜環境中,能夠做到心平如水,一波不起,觸及紅塵萬象,反而波瀾橫生,着相起魔,不知還歸虛無,導致前功盡廢,得不償失,不堪收抬,可不慎之!
【原文】不迷性自住,
【字解】性:指先天虛無之自然本性。自:自然,即自然而然。住:住定,靜定不動之謂。
【釋義】此句由前兩句應接外事,轉入身體內部之景象。外行與內功相互為用,相得益彰。既以真虛常靜,應接事物,而且真體不動,不迷先天虛無之宗祖本性,則虛無本性,靜定不動,自然而然,性天澄徹矣。如同中天寶月,凈掃迷雲,一輪光滿,太虛皆空。性功至此,已然規模。此時修鍊者之自性,住定子先天境界,不為物動,方為自身真主人。道家修鍊主張“性命雙修”,“性功入手,性功了手”,“性主七分,命主三分。”於此可見性功之重要。呂祖此篇先講性功,中有深意。王重陽祖師創立北宗丹法,主張先性而後命,亦由此宗源而來。
【原文】性住炁自回。
【字解】炁:一陽初動之先天真炁。回:返回,即返歸身內。
【釋義】性住之後,歸於先天虛無,靜極生動,則一陽初動之,便會發生。既歸先天,不墮後天,自可返歸身內,歸根復命。猶如太極圖之陰陽魚,流轉不息,沖合互化,總在圈內。此既回,歸於丹田,成為藥物,以為丹母。此句雖言命功,但以性功“自住”為前提,兼言性功與命功之關係,命功之成效取決於性功之住定,命功與性功密不可分,寓含性命雙修之深意。
【原文】炁回丹自結。
【字解】丹:即精、、神三寶凝結之物,在身體內部經修鍊而成,故此稱之為內丹。結:凝結,聚結。
【釋義】真炁既回,入于丹田。此時皆在先天虛無境界之中作為,故以精、炁、神三寶為藥物,而為先天之元精、無炁、元神。既屬先天,本為一體。自然和合凝集,團聚一處,結為內丹。上文三句,一連用了三個“自”字,即:性自住、自回、丹自結,說明丹功過程自然而然的脫化情況。同時說明性功做好之後,命功之變化,勢如破竹,節節貫通。
【原文】壺中配坎離。
【字解】壺:指下丹田,一雲指身內。配:匹配,配合。坎離:指修鍊內丹的兩種基本藥物,坎為水喻腎炁(濁則為交感精,清則為元精,即元炁),離為火喻心神(濁則為思慮神,清則為元神,即元性)。
【釋義】真性既住,真然自回,結丹之功,在於心腎二者之匹配。心神與腎合,喻為坎離之交,水火既濟,合為一體。在於卦象而言,則為後天之坎離二卦。坎水之一陽,投入於離火一陰之中;離火之一陰,填入於坎水一陽之內。如是交通,則後天之坎離二卦,變成先天之乾坤二象,以此比喻後天形質之身返還先天純陽之體的過程。所謂純陽,即剝盡後天之濁陰,盡化為先天之清陽,而成為乾健之軀。
【原文】陰陽生反覆,
【字解】陰陽:指入身陰陽二炁,代表元炁、元神。反覆:循環往複。
【釋義】人身陰陽二炁,需要反覆配合。陰陽二炁即元神和元炁,二者配合的過程循環往複。從最初的心息相依,邁人神炁合一;再由神炁合一,進入性命合一;性命合一之後,更要達到天人合一。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逐步凝結,不斷提煉與升華,愈趨清純,最後才能得到先天大葯,結為內丹。
【原文】普化一聲雷。
【字解】普化:即點化之意,周身百骸無處不到,故曰普化。雷:借用《周易》“震為雷”封,一陽生於下。比喻人身陽不發動,威力如雷。
【釋義】自身動,猶如震為雷封,一陽生出,點化全身陰質。而且陽怨動處,其威如雷。一路飛騰,轟鳴震動,周身百骸皆有感應,如同雷聲震動天地,普化萬物,此為真大丹。
【原文】白雲朝頂上,
【字解】白云:喻人身丹怨之騰發,如同白雲冉冉上升。“白”者喻其純,“雲”者喻其體。朝:上朝,即上升之意。頂上:頭頂之上,指泥丸宮,又曰崑崙,即大腦。
【釋義】丹上升,如同白雲,冉冉而上,升於頭頂泥丸宮內。因其丹為輕清之質,故必上朝,直升腦府,丹家所謂“還精補腦”。
【原文】甘霞酒須彌。
【字解】甘露:即丹怨所化之津液,如同甘露。須彌:即須彌山,本指天上的高山,此處借喻頭頂之泥丸宮。
【釋義】丹上升於泥丸,復自泥丸降下,至於口中,凝為甘露。此物咽下,甘甜軟美,如同雀卵,實為丹怨所化之丹液,謂之“大丹服食”。
【原文】自飲長生酒,
【字解】長生:即延長生命。酒:喻丹液。
【釋義】性命功夫,至此成功,吞下丹液,決定長生。丹液周流,一怨貫通。此時修鍊者如飲美酒,薰薰似醉,周身融暢,妙不可言。丹液咽下,自可延生保命,故曰“長生酒”。
【原文】逍遙誰得知。
【字解】逍遙:喻言得丹之後,無比逍遙快活,如同登仙一般。
【釋義】既得大丹,自飲長生美酒。身心愉快,難以言述。丘處機真人云:“如同啞子吃蜜,其味難說。”這種高層次的內丹境界,只有修鍊者自己親嘗此中滋味,一般人不經真修實證,如何測知?故曰:“逍遙誰得知。”陳摶祖師云:“白雲上卧,世無知音”是也。
【原文】坐聽無弦曲,
【字解】無弦曲:指體內景象,極有韻致,如同不用琴弦彈奏的曲子。
【釋義】得丹之後,體內景象萬千,極有韻致,如聽無弦之曲。自己只須靜坐體察,諦聽其韻,如聞天樂,美在其中矣。蓋此時已到自然無為之大化境界,故一切變化,純任自然,自己惟須順其自然而已。又回入做功開始之“不為”境界,修鍊圓滿。但此時經過一番生命鑄煉,較起初下手之“不為”,已然升華,進入更高層次。
【原文】明通造化機。
【字解】明通:明白,會通。造化:天地之生化。機:奧妙,機關。
【釋義】上句言生理變化,此句言心理變化。經過以上整個丹法過程的實際修證,乃得智慧開明,神通恢闊。丹書云:“人身若一小天地”,既知人身之運化,與天合一,則自然會通天地造化之奧妙。生化機關,如在我手,自身與天地同其造化,始知“我命由我不由天”。修證到此地位,人心即是天心,一切順應天道,雖是凡身,道樞在我,所謂“不失凡身得道身”。以上四句,談效驗。現代社會上流傳種種氣功,動輒用意念、講有為、求功能、誇靈異,皆與修鍊主旨相悖。有心者細細參悟此篇文字,庶幾可明。
【原文】都來二十句,
【字解】都來:概括說來。二十句:通篇共有二十句。
【釋義】丹法修持的全部過程,概括說來就是本篇二十句的內容。一切丹理、丹法、丹訣、丹功、丹景、丹妙等等,全部包括在內。
【原文】端的上天梯。
【字解】端的:果然,的確。上天:升華、提高、深化、超越之後,登臨仙界。梯:梯子,喻度人之梯航。
【釋義】此二十句內容,即是升華身心境界、提高自我修養、深化生命智慧、超越有限人生的度人梯航。循此修證,自可領悟丹道之真諦,登臨仙界,妙樂無極。此時即是呂祖所云:“一日清閑一日仙”、“丹田有寶休尋道”之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