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三章
正德十六年五月十五rì(丙寅),殿試剛剛結束,一位年近半百的新科進士被分派到禮部當上一名觀政(實習生)。
而這位高齡實習生的名字叫做張璁。
請大家注意:張“璁”和朱厚“熜”倆人的名字屬於形近音同類,對於這種情況其實也挺忌偉的!所以在後來為了避免出現尷尬,嘉靖皇帝特意給張璁賜名為“孚敬”。因此,現在的張璁也就是rì后的張孚敬。
關於這位張璁大叔的來歷,下面我和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
張璁,字秉用,於成化十一年十一月[1475年12月]出生在浙江永嘉(今浙江溫州)。
說實話,這位張璁大叔外表既長得很不上進,為人也不怎麼謙虛,畢竟才能有限嘛!如果再謙虛的話那就什麼都拿不出手了。
張璁大叔之所以熬到這個歲數才混到禮部當上一名觀政,其實也挺不容易。過去作為一名老牌復讀生,此前連續七次上京考科舉,結果習慣xìng地落榜。
那時候的他對於科舉考試已經不再抱以任何憧憬了。畢竟人活到這個歲數人還是有點自知之明,踏踏實實到吏部報道,然後混個公務員職務才算正道。
然而,一位自稱會算命的朋友在給他算了一卦以後勸他再考一次,並且當場揚言:“三年以後,定當金榜題名;再過三年,還將仕途高升!”
“哇!哪會有這樣好的事?”
對於這些封建迷信的東西,一開始張璁大叔有點不以為然。後來,在他那位朋友反覆勸說之下,張璁大叔開始猶豫了。
其實仔細想想,對方說的話還是蠻有道理的。反正老子倒霉倒了二十多年,也不多差這一次吧!
就這樣,張璁大叔懷着忐忑的心情,再次赴京參加第八次考試。直到正德十六年的這場殿試,張璁大叔才得以考上(名列二甲七十八名進士),這一年他已經四十七歲了!
大家想想,當年科舉試三年才一次。而在沒有sponsor贊助的情況下,張璁大叔堅持考了八次!這份履歷拿出來公示,也實在太“勵志”了!
當然,我們也不要笑人家,人家也不容易。科舉考試本來就是一場狼多肉少的競賽。雖說成績不算太好,但真正的人才也不是光靠考試就能考出來的。
張璁大叔始終深信,只要努力堅持,上天就會給他累積彩池!
可是,對於這位高齡實習生的到來,禮部那邊的同事似乎對他並不友善。自從張璁第一天到禮部上班以後便處處受到冷落。
沒過多久,這位整天冒冒失失的中年大叔很快便成為一眾領導幹部的指定批評對象!
不過,人生總是很奇妙的,成功與否往往在於如何把握時機。對於一心想要成為未來國家棟樑的張璁大叔來說,機會就在眼前。
作為當今朝廷的頭版新聞(大禮議),張璁心裏面很清楚,禮部所提出來的那套議禮方案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然而,大伙兒之所以跟風起鬨,全因心態不正導致而成。
因為在大多數官員的眼裏公義是沒有市場的,當所有人都投向楊廷和這隻“績優股”的時候,張璁卻不這樣認為。這個世界不是說那邊人多那邊就能贏,於是他決定選擇另外一個投資方向─────嘉靖。
(當然,還有個別壞壞的騎牆派官員,希望看定形勢后再下注。)
然而,這回投資的風險卻是非常的大,因為它將意味着從此要與全體內閣官員對立。因而,在出擊之前必須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務求一擊即中。於是,張璁大叔便開始着手研究一套既可以堵住對方嘴巴,又能向皇帝大人表忠心的議禮方案。
張璁大叔讀了那麼多年的書,肚子裏也總會有一點墨水,尤其在禮學方面很有心得,對“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可謂滾瓜爛熟,任你隨便抽一本出來,他都可以Rap一遍你聽。
說實話,關於“禮”這門功課,絕對是嘉靖年間最熱門的專業(沒有之一)。從現在的張璁到後來的夏言、嚴嵩以及徐階,這幾位嘉靖年間的大腕級權臣都是通過議禮為跳板,最終坐上輔寶座。
所以說,要想成就大事的人註定是不會安份的!對於一個輸在起跑線上的人來說,只要有了權力、有了地位、有了財富,以後才不用再被其他人踩在腳下。
那麼,現在既然明擺着一個機會在那,張璁大叔自然也不會客氣。
於是,在經過一番思考以後,張璁下定決心使盡平生所學,並把一輩子的運氣都壓在這封命名為《議大禮疏》的奏疏上,他相信自己很快就會出人頭地了!
七月初三(壬子),張璁在內使的幫助之下直接把奏疏send到嘉靖皇帝手上。這封奏疏通過三大論點逐一把原先禮部所提出的方案擊倒。
先,禮部所提出來的那套方案,從邏輯上看完全是不通的。他們怎麼能拿宋英宗和咱們英明的嘉靖皇帝來相比呢?難道他們過去所學的歷史知識都是由化學老師教出來的嗎?
當年漢哀帝與宋英宗都是預先被立為太子養在宮中,實際上已經是過繼給漢成帝和宋仁宗。
相反,孝宗皇帝生前並未把陛下預立為太子。況且《武宗遺詔》內以經明確表示陛下您是以“興獻王長子”身份繼承皇位,因此陛下只需繼統無需繼嗣;
其次,陛下乃是興獻王唯一的兒子。如果過繼給孝宗,那麼興獻王便要絕後,因此陛下堅持只繼統而不繼嗣絕對是理所當然的!繼統是為天下,不繼嗣是證明陛下有孝義;
最後,如果內閣堅持要逼皇上改認孝宗為父(繼嗣),那麼陛下與其母親興獻王妃便要轉變為君臣關係,將來見面行禮難道要陛下的親生母親給自己下跪行禮嗎?這樣實在不成體統,我們作為臣子豈能讓陛下背上這個不孝之名。
反正縱觀全文,主題明確﹑思路清晰﹑旗幟鮮明。
(張璁方案:)
繼統:成化皇帝──→弘治皇帝──→正德皇帝──→嘉靖皇帝
繼嗣:成化皇帝──→興獻王──→嘉靖皇帝
張璁大叔所提出的論點確實是很有道理,這封奏疏對於嘉靖來說無疑正中下懷,小皇帝在看完這封擁躉寄來的《議大禮疏》後果然“很嗨心”!
“看來朕父母的名分終於可以保住了!”
嘉靖一邊興奮地拍手叫好,一邊又不斷地表揚張璁同志有極高的思想覺悟!看來人總是會被自己想聽到的意見影響。
一輪興奮過後,嘉靖當即派人把張璁的這封奏疏另外copy一份,然後送到內閣那邊。他想,內閣那幫偽善的老傢伙看完以後估計也無話可說了吧!
張璁大叔所寫的這封奏疏可謂句句打中要害,朝臣挖地三尺也無法找到奏疏中的破綻。只可惜,張璁大叔占理不佔勢。
由於事情生得太過突然,對於這位“多管閑事”的下屬,內閣那邊霎時間也拿不出更好的方案反駁。於是,在看完奏疏以後楊廷和只留下幾句冷言當作回復。
“區區一個書生,豈懂什麼國家大事!依老臣之見,這人無非就是想藉此機會,搞出一些名堂而已,陛下不用理他。”
當嘉靖聽到內閣那邊的回復時,氣到差幾乎要爆粗。真沒想到內閣那幫老傢伙也實在太犟了吧!
後來更好笑的是,竟然有些官員為了急於提出方案反駁張璁的建議。於是病急亂投醫,向朝廷提議讓嘉靖小皇帝繼他堂哥武宗皇帝的嗣(認堂哥做父親),實行“統嗣合一”!
眼看事情的展方向已經開始脫離自己所能控制的軌道,楊廷和這邊也開始擔憂起來了!
因為大家都知道那份《武宗遺詔》其實是他老人家自己編出來的,當初怎麼也沒想到如今事情竟然會鬧成這樣。
也許,現在大家都會把事情追究到那份《武宗遺詔》上,要是當初早點把繼嗣一事寫清楚那不就行了嗎!何必要搞到現在那樣呢?
大家也別怪楊先生了,其實他老人家也是有苦衷的!自從嘉靖皇帝登基以來,以楊廷和為的內閣以及六部等多位朝廷官員之所以執意要嘉靖繼嗣,其實背後是隱藏着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
根據明初洪武年間朱元璋先生所制定的《皇明祖訓》規定: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jian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遺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jian臣。”
把這段《祖訓》的意思簡單的翻譯過來就是說,如果皇帝沒有兒子,那麼接班人就由弟弟來當,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兄終弟及”。
不過,《祖訓》裏面另外還有規定,凡是接班人必須出自“嫡系”(即皇后所生的兒子),其餘“庶系”子弟(即妃嬪所生的兒子)一律不得繼位。
最後《祖訓》裏還強調,朝廷內如有提議“立庶廢嫡”者,一律視為jian臣,即斬。
所以,根據以上標準,咱們這位小皇帝現在就連一個庶子都不如。
然而,當初面對那風雨飄搖的政局,朝廷也沒有別的選擇。楊廷和他們本來打算想先上車再補票,讓嘉靖登上皇位穩定局面以後再處理這件事。
畢竟總不可能直接跟人家說,想過來做皇帝,先要把父母的名分賣掉吧!
只可惜,他們怎麼也沒想到這個算盤竟然打錯了。
雖說特殊情況特殊處理,但問題在於《皇明祖訓》確實是這樣寫的,況且朱元璋先生又沒有回來報夢說同意修改《祖訓》。故此,楊廷和等人已經與《祖訓》文書當中所指的“jian臣”劃上等號,萬一將來秋後算賬,那可是要殺頭炒家的。
因而為了保命,楊廷和等人才會在小皇帝即位以後如此執意“繼嗣”一事。皆因,只有把嘉靖過繼給孝宗,那麼嘉靖這位皇位繼承人才算得上名正言順。
不過把事情反過來想想。
當初,楊廷和身為正德朝的內閣大臣兼正德皇帝的老師,卻沒有對自己的學生作好好引導,還任其胡鬧,最終導致大宗皇室斷脈。所以,現在這個爛攤子由他來負責也不算冤枉。
因此,事到如今楊廷和也只好避重就輕,希望盡量把事情往後拖。
在接下來的rì子裏,嘉靖皇帝一次又一次地召集群臣廷議,並且下達詔令要求禮部追封自己的父母為“興獻皇帝”以及“興獻皇后”。
從這兩個封號,我們可以看出嘉靖皇帝的意圖就是要把父母的身份,從地方外藩直接提升至“皇帝、皇后”的級別。
只可惜,手敕一次又一次被內閣封還,對於皇帝大人的命令,楊廷和等人顯然是無動於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