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向戎弭兵
()自公元前575年第一次弭兵運動流產,近三十年間,晉國與齊、楚兩國的戰爭此起彼伏,從未停息。夾在大國中間的弱小國家飽受其害。隨着厭戰情緒的蔓延,二次弭兵運動悄然興起。
公元前548年秋天,晉國的執政大臣趙武為謀求和平,主動向諸侯示好,減輕了各國向盟主進貢的負擔。魯大夫叔孫豹出使晉國,趙武對他說:“今後,戰爭大概會停息一下了。齊國的崔杼新近執政,將會停止對魯國的侵擾。我與楚令尹屈建的交情也還不錯,如果大家都真誠地奉行禮義,重視外交溝通,戰爭就可以避免。”
次年net天,秦景公的弟弟鍼(字伯車)訪問晉國,重溫合約,尋求諒解。晉國人很重視,大夫叔向特意指定行人(外交官)子員接待秦使。行人子朱不高興,爭辯說:“我是當班的!”連續說了三次,叔向不理。子朱怒說:“我與他職位相同,憑什麼排斥我?”於是手按佩劍跟了上去,硬要參與接待。叔向提起衣襟追過去,阻止說:“你不能去!秦、晉不和已經很久了,今rì之事,成功便好,倘若不成,三軍就得戰死疆場。子員善於斡旋,沒有私心,而你卻時常隨心所yù,改變朝廷的意願,我不能不防!”說著就要動手驅趕子朱,被旁邊的人攔住。大臣在朝廷上鬥爭,本來不是什麼好事,晉平公卻說:“寡人的臣子為國事爭執,晉國大概要興盛了吧!”師曠不以為然,私下說:“晉國公室恐怕要衰敗了,臣子私yù膨脹,肆無忌憚,公然在朝廷上動武了!”
宋國的執政大臣向戎與晉國的趙武、楚令尹屈建(子木)十分友善,想通過晉、楚兩個大國,實現弭兵。
公元前546年net,向戎先到達晉國,把弭兵的想法告訴趙武。趙武與群臣商議,韓起說:“戰爭,是百姓的災難,財富的囊蟲,小國的禍殃。現在有人想消除它,雖然很難做到,但一定要答應他。如果我們不答應,楚國人必然搶先答應,而且會以此號召諸侯,那我們就被動了,甚至會因此失去盟主之位。”大臣們都認同韓起的意見,答應弭兵。於是向戎又到了楚國,楚國人也答應了。接着向戎到達齊國,齊國的崔杼認為,弭兵不可能實現。田無宇勸導說:“現在晉、楚兩國都同意弭兵,我們不能沒有態度。況且,別人都希望停止戰爭,假如我們不同意,百姓心裏會怎麼想呢?他們必將背離朝廷。”崔杼只好答應。向戎又到了秦國,秦景公也表示同意。於是,四個大國根據向戎的建議,分別通告各屬國,前往宋都商丘締結停戰盟約。
五月甲辰rì,晉國的趙武先到達商丘,與向戎一同商定盟約。六月初,鄭國的良霄、魯國的叔孫豹、齊國的慶封、陳國的須無、衛國的石惡、邾悼公、滕成公、楚公子黑肱先後到達宋國。會前,楚令尹屈建住在陳國宛丘,向戎與屈建就盟約的重要條款進行了磋商,屈建要求增加一條:“跟從晉國的諸侯和跟從楚國的諸侯相互朝見。”向戎返迴向趙武復命,趙武提出:“晉、楚、齊、秦四國地位平等,晉國不能命令齊國,就像楚國不能命令秦國一樣。”向戎再次前往陳國,向屈建復命。屈建又返回楚國,向楚王彙報協商的結果。楚王說:“可以,除齊、秦之外,讓其他諸侯相互朝見。”
七月戊寅rì,向戎返回宋國。是夜,趙武與楚公子黑肱又對盟書的內容,進行了最後訂正,達成一致意見。庚辰rì,屈建從陳國來到商丘。陳國的孔奐、蔡國的公孫歸生,曹、許兩國的大夫也都到達。於是,各國的軍隊用籬笆作為分界,在商丘西門外駐紮下來。晉、楚兩國的軍隊被安排在南、北兩頭。
晉臣伯夙悄悄告訴趙武說:“我現楚軍的情緒異常,恐怕會動兵變,如何是好?”趙武說:“不必緊張,提高jǐng惕就可以了。真要有事,我們向左撤退,進入宋都,楚國人敢把我們怎樣?”叔向也說:“不用擔心!停止戰爭是大家的共同願望,我們忠心為諸侯謀划,用信義來促成它。誰背信棄義就是自絕於天下,我們怕什麼?”於是,晉軍只樹了藩籬,別無設防。為顯示忠信,白天不用瞭望和隱蔽,夜間不用巡查放哨,憑着誠信震懾楚國人。楚令尹屈建害怕引起眾惡,未敢輕舉妄動。
七月辛巳rì,晉、楚、齊、秦等十四國的代表,在宋都西門外集會,締結停戰盟約。楚令尹屈建想藉機襲擊晉軍,楚國士兵都在外衣裏面穿了皮甲。伯州犁擔憂地說:“既然答應會合諸侯,卻暗中算計別人,恐怕不行吧!這次如果失信於諸侯,今後誰還會聽命於我們?”屈建說:“晉、楚兩國無信義可談!只要對我們有利,何必顧忌?”
歃血盟誓時,晉、楚兩國爭執先後順序。趙武說:“晉國本來就是盟主,其他諸侯從來沒有在晉國之前歃血的先例。”屈建說:“您說晉、楚地位平等,如果晉國始終在前邊歃血,那就無法平等了。況且,晉、楚輪換主持盟會已經很久了,難道現在又要晉國一家主持嗎?”叔向勸趙武說:“諸侯擁戴晉國,看重的是德行,而不是看誰先歃血。只有努力修德,才能壓服楚國,就讓他搶先吧!”於是,趙武讓楚國人先行歃血。
次rì,宋平公設享宴招待晉、楚兩國大夫。趙武做上賓,屈建跟他說話,趙武不回答。讓叔向陪其談話,屈建也不回答。雙方互不服氣,宋國人夾在中間,十分難為。
乙酉rì,宋平公與諸大夫在都城蒙門外盟誓。會後,晉、楚互派使臣前往對方會盟。至此,二次中原弭兵告成,史稱“向戎弭兵”。
於是,晉、楚對峙的局面結束,中原恢復寧靜。外部壓力解除后,許多中原國家內部矛盾凸顯,豪族之爭取代對外征伐。諸侯爭霸的主戰場轉向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