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分家 4
四
夏日聒噪的蟬鳴和八哥已經過去,秋天曬稻穀的長篙趕鳥趕小雞也變成了回憶,冬天雪地里追兔子的腳步還在多年後,趁着春天耕地手扶拖拉機的聲響還未開始,爹爹盤算着手上的錢,家裏的稻穀,遠房的親戚。
終於他們要建新房了!
說是建新房,也不過是在老房子的旁邊,再建一間大一點的三室一廳。
2層的小樓房還不在此時的建造計劃內。
建房子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老二的婚事。畢竟他已經帶着他的相親對象,就是我媽,來過他們的老屋了。
老屋有三間房。大門進去,就是一個小客廳,正對的是一個後門,南北通風,左邊是西廂房,右邊是東廂房。
左西右東最開始是對等的兩個房間,後來我爹爹用灰色的磚頭在西廂房砌了一堵牆,這樣西廂房就分成了前後兩個房間,後面的小房間用於屯稻穀,三間房就這樣形成了!
老二老三老四,他們三兄弟住右邊的大房間。
本來按照我們村的理兒,應該是他們的爸媽就是我爹爹婆婆住,但是他們心疼兒子們,所以他們要求住小房間,屯谷的這間房收拾了一部分,用床單隔開,就是我小姑姑的閨房。再以前是大姑姑和二姑姑的房間,小姑姑時而和爸媽睡,時而擠着和兩個姐姐睡。
我媽媽那邊的住房情況,也差不多如此。正所謂門當戶對啊!
家裏沒有額外的磚再建一個廚房,所以廚房就在客廳的角落靠近右邊的房間,也靠近後門,這樣也能避免溫度太高對左邊穀倉的影響。
說起廚房,正屋中間放着一張爹爹年輕時候打造的八仙桌,四條長凳子,去年修船也是這幾條長凳,八仙桌上面,放着幾個洋碗,洋盆,洋蠟,還有洋火。婆婆說,這些物什都是留洋漂到中國的,所以鋁製碗,鋁製盆,蠟燭,火柴,前面都加洋。用洋蠟以前,爹爹婆婆都是用煤油燈,撥一下,亮一陣!
而廚房,其實就是一口用磚頭打造的“土灶”,土灶的一邊借用了東廂房的牆,節約了一些磚,另一邊磚頭砌到腰身的高度,方便站立炒菜。
灶的樣子,就像兩隻張大了嘴巴的餓狼,一上一下。
這裏就是我婆婆的天下,土灶的上下開口並不大,但是有兩層,準確的說是三層。
土灶最上層放着一前一後兩口鐵鍋,前面一口大鍋火最旺,用於炒菜,蒸菜。後面一口小鍋是利用灶內火的餘溫煮米,燒熱水,蒸飯和蒸菜。
中間一層是空心的,是土灶最主要放木柴燒火的地方,擱木柴燃燒的地方是一塊間隔着小縫隙的大鐵皮,這樣木柴燃燒成灰燼會落到第三層。
第三層直接連接地面,鐵鍬可以把灰燼剷除,第三層也是空心的,裏面黑漆漆,有一回我小姑姑鑽裏面找東西,頭臉全部蹭黑,儼然一個女包公。
第三層還有個作用,假如第二層柴火太旺,鍋里的熱氣有時候會招架不住,就可以抽點柴火到第三層裏面減少火力。所謂釜底抽薪!
灶的最裏面的火和煙是直接連接屋外的,屋外會沿着灶尾部垂直向上做一個高4-5米的煙囪。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每家每戶炊煙裊裊的出口。
但是煙囪是有講究的,不能把洞口垂直向上。要是下雨天,雨不就直接落入煙囪裏面了嗎?而且大風來時,極易造成火勢倒灌,那可是很危險的。
所以煙囪垂直入天以後,一定要加高兩塊磚,
做個橫向的出口。就像一個小嘴的口哨模樣。
那口哨似乎還自己吹着叫囂着,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咳咳,濃煙就飛上天了!
目下爹爹,不想在堂屋裏面做灶了,這次除了建新房,一定要單獨做一間廚房。
爹爹和我爸三爺小爺一起,把家裏的稻穀全部運上了板車,來回了幾天,十多趟,留足了口糧和建房需要的糧食,其他的全部賣給了糧站。
找了婆婆的娘家,大伯,村裏的富裕人家周轉了一些。
然後爹爹開始列採購計劃,那場面,都快趕上木蘭從軍了,東市買磚頭和黃沙,西市買水泥和紅瓦,南市買粘布和手套,北市買木柴建新家!
爹爹家裏的男丁真可謂一門的泥瓦匠,除了我小爺年紀輕,經驗淺,千萬可別忘記了因為偷懶學會的木匠我大伯,真要建房了,這可讓同村同族的人紛紛前來祝賀,走後都是羨慕不已,因為當時泥瓦匠木匠可是按大工算工錢,節約不少錢不少,還不用到處求人,更可氣的是他們家直接就自給自足了。
最讓村裡人羨慕的的還是我的大姑爺二姑爺也都是我媽媽那村裏有手藝的泥瓦匠。
說是滿門忠烈好像不對勁,那就是齊活兒的瓦匠世家吧,只可惜這門手藝,就在他們身上全部絕跡,後繼無人,就比如二木那小子,從小看到大,就是沒學會!
不過在那時,那些有女兒待字閨中的鄰居都在笑話着說,以後也一定要找個會泥瓦匠的人家。
褲腿子臟一點沒關係,主要是有這手藝只要不做懶漢,以後家裏的光景肯定過的紅火。
大姑姑二姑姑也回來幫忙,做飯,洗衣,提泥灰,男人們沒出半個月,已經把房子完成了。
紅色的磚房,在村裡格外亮眼,儘管一家人住的還是灰色的磚瓦房。
想必我爹爹在做新屋的時候心裏也美滋滋,不光自己的女兒們也找到靠手藝吃飯的女婿,自己的兒子們也都有了謀生的本事。
江漢平原雨水充足,所以,蓋瓦是很講究的,不需要蓄水,中間是頂尖,兩邊直接斜坡,正面看就像一個大寫的人。
沿着磚頭中間高兩邊低的走勢,長短一致的木頭間隔半個瓦片的距離釘一根,左邊右邊的斜坡都是如此。
他們架着木梯小心翼翼往上爬,坐在結實的木頭樑上,開始鋪上厚厚的黑色防雨粘布,最後將榫卯結構的紅瓦一塊摞一塊的壓實。
我爸在紅瓦最盡頭的兩邊,用瓦片砌起來兩個尖尖角的造型,寓意蒸蒸日上!
嶄新的紅色磚瓦房就落成了。
後面的事情,翻新整理室內的碎磚塊,平整房間裏的泥巴,然後用灰色便宜的磚鋪平每個房間的地板。
新屋依然仿照了老屋的格局,中間客廳,左邊右邊是對稱的房間。只是客廳再沒有了土灶。這次做成了左邊2間小房,右邊1間大房。總共3間房。
我爸爸就是在右邊房間結的婚。
我們村裡從先人到現在的人,約定了右手邊為大!大伯分家以後,最大的就是老二了。
這個次序,連酒席都是一樣,上席吃酒右手邊往往是最尊貴的客人,比如娘家老舅!
新房順利落成,就是搬家的問題了。
爹爹婆婆說,他們不願意搬家,老屋有了感情,住了幾十年。爹爹說,我們身子已經是半截入土的人了,你們娃兒們住進去也好討媳婦。
拗不過老人,三個兒子搬了進去。
建了新屋,就沒有老二結婚的錢了。
爹爹婆婆帶着老二,就是我爸,去了我噶噶爹爹噶噶婆婆家裏提親。
爹爹也說了目前的家裏的新屋和欠債的情況。噶噶爹爹說,兩個娃以後慢慢還。
都是部隊出生的兩個爹爹,基本沒談彩禮的問題,但是該有的鄉俗不能免,畢竟也是養了十八九年的女兒。
噶噶爹爹說:兩個娃能好就最好,也希望兩個娃以後有出息,吃苦不怕,就怕不上進。
爹爹婆婆深表感激,也萬分開心。
等到9月份秋收的糧食賣了,再借下一點,準備這結婚的喜錢應該是有了。我爸媽的婚事沒有什麼阻力,還是因為我噶噶爹爹婆婆也是窮了半輩子,不願意因為錢的問題亂打鴛鴦。除了知道家道不容易,當然是更加看中了我爸的吃苦耐勞,所以才不要了彩禮。
當時隔壁結婚,可是開口1000元的彩禮,將近兩年地里的收成。最少的也要500元到800元。
可見,不管是什麼時代,姑娘決定嫁給誰,彩禮都不是唯一的條件。
幾年後我的小姑姑,就是另一個例子,更加瘋狂的例子。
不過好像湊錢結婚,也就是裸婚現象,自古就有,從未中斷,有錢就按有錢的打算,沒錢就按沒錢的計劃。
兩個爹爹商定了十月一日,國慶節的婚期,普天同慶!
大姑姑是他們的媒人!
真可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但是新時代,他們也是互生好感,也算是新時代和舊時代彼此融合的新常態了。
中秋節以後爹爹婆婆就開始準備我爸結婚的事宜了。兩家隔了四五個村,但是走路也得將近1個小時。於是,我爸考慮着,去借兩輛自行車,接親路上如果走累了,就坐着推一會兒。
那會已經沒有花轎了,一個小時的路程,即使有,壯漢也得累成瘦漢。
家裏就像機械人總動員一樣,又開始忙活起來了。
按照農村當時的規矩,女家那邊的酒席需要男家這邊承擔全部的豬肉,魚,大米等。
但是噶噶爹爹和噶噶婆婆商量,都是窮人家,就按長長久久十全十美來置辦。
物件九樣,全部十斤,寓意千金出閣!
十斤美酒
十斤大肉
十斤大魚
十斤雞蛋
十斤桂棗
十斤大米
十斤土豆
十斤麵條
十斤蓮藕
按照當時,這些絕對不是很高的要求了,基本上家家戶戶都能拿出來。
主要還是討個吉利,同時也都有各有講究。
美酒,必須是罈子裝十斤,每家每戶的女兒出嫁前我們那都可以呼做“糰子”,看到誰家閨女就說,這是誰家“糰子”,因為你要娶走我家“糰子”了,所以必須抱一個罈子給岳父岳母家,這樣他們心裏會好受些。罈子和糰子諧音,撞上美酒,也寓意美好香甜!
大肉,就是豬肉,寓意美好生活不缺吃穿,而且村裡鄉里基本上都是以豬肉為肉食,酒席上豬肉做成的葷菜更是花樣繁多!
大魚,其中必須備上一條大鯉魚,寓意鯉魚跳龍門!其他就是鯽魚,鯰魚,胖頭魚,邊子魚等等組成十斤,寓意年年有餘!
雞蛋,寓意清清白白,飛黃騰達!
桂棗,半生是紅棗,半生是桂圓,寓意早生貴子,甜甜蜜蜜!
大米,必須是5斤新米,5斤陳米,新米寓意今年五穀豐登,陳米,寓意居安思危吃水不忘挖井人!
土豆,寓意圓圓滿滿,多子多福!
麵條,寓意長長久久,長命富貴!
蓮藕,寓意佳偶天成,節節高升!
結婚的這天,我爸爸終於脫去了那身補丁解放衣,解放膠鞋,換上了一身白色襯衣,西裝的褲子,嶄新的皮鞋。
村裡同姓同族的叔伯鄰里兄弟嫂子們前一天就全部來幫忙了,在新屋和老屋的大門口,架起來油布的棚子,又從各家鄰居借來了8張的八仙桌,32條長條凳,2口大鐵鍋,2個大蒸籠。
用磚塊圍了兩個八卦形堆成半米的高度,架起2口大鐵鍋,這就是今天下午大師傅的舞台了。大師傅就是村裏有酒席經驗的大胖廚子。
至於今天準備的菜,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因為一直到1996年才逐漸形成了標準紅白喜事的12碗流水席。後續再給大家一一道來。
爹爹去隔壁村請來了兩個吹嗩吶的老師傅,這兩個老先生和我爹爹在大集體年代建立了深厚友情。儘管都是免費來幫忙,但是酒飯管飽,好煙阿詩瑪已經塞進了他們的口袋。
大夥知道,只有在結婚嫁娶和村裡老人仙去才會請嗩吶,我爸說這就叫“喇叭”,一張雙人的學生桌挨着新屋的大門放好,鋪上紅色的大張對聯紙,兩個老師傅坐在桌子后,從早上吹奏到晚上,每一個進門的客人都要點頭示意問這兩個老師傅的好。老師傅嘴上用力吹,手上輕輕按,一邊陶醉,一邊點頭。
百般樂器,嗩吶為王,今天宴賓,夫妻拜堂!
一曲高山流水,一曲花好月圓,一曲好日子,一曲鳳求凰!
三爺和小爺到二爹爹家裏借來了鑼鼓家業,二爹爹家裏的兩個兒子,兩個女兒也都回來幫忙了。鑼鼓家業和嗩吶在我媽媽那邊也是應有盡有,全都備齊。
鑼鼓家業,一面鼓,兩把木槌;一面鑼,一支木槌;一對大雙鈸(bo一聲);一對小雙鈸。
鼓,這套家業最重要的樂器,其他都是伴奏。牛皮的鼓面直徑1米2,木製的鼓身漆紅,兩枚大銅環一邊一隻,是用於抬鼓的。所以這個樂器,需要三個人完成,2人抬鼓,1人拿起兩隻繫着紅繩的棒槌打鼓。敲擊的大鼓,咚咚咚咚咚。
鑼,銅鑼一響,黃金萬兩。形如滿月的銅鑼,鐺鐺鐺。
雙鈸,銅質圓形的傳統樂器,中心鼓起,兩片相擊作聲,就像一個銅帽子,中間是紅布流蘇點綴。大雙鈸就像兩個銅帽子相擊,小雙鈸只比手大一倍,鏘鏘鏘鏘鏘。
要選好去迎親的隊伍,操練這些鑼鼓家業,二爹爹的二兒子就是我的“小父”我爸的堂弟鼓打的漂亮,大伯會敲鑼,三爺和小爺就使大小雙鈸,另外找了同姓的兩個後生抬鼓。
這套家業演奏起來,熱鬧非凡,“小父”用雙手拿起棒槌敲擊兩聲鼓面上方的木頭,發出準備開始的信號。
咚咚,咚咚鏘,咚鏘咚鏘鏘咚鏘,鐺!
咚咚咚咚咚鏘,鏘咚咚咚咚咚咚,鏘鏘鏘,鐺鐺鐺!
咚咚鏘鏘,咚咚鏘鏘,咚咚咚鏘鏘鏘,咚咚咚,鏘鏘鏘,鐺!
最後用棒槌敲擊兩下鼓身木頭,表示一曲完畢。
繼續敲擊上方鼓身的木頭,表示繼續演奏。
演奏了十來遍,哥幾個配合度已經像一個專業的樂隊班子了。其實專不專業也無關緊要,圖的就是一個熱鬧勁,歡樂勁。
爹爹交代我大伯,這次由你和你二爹帶隊。一定不能失了老木家的體面。
大伯說:“爸,你放心”。
爹爹說:“迎親不走回頭路,你知道的。你一會組織迎親的人在村尾開始步行,從南邊過去親家家裏,繞一整圈,接親以後從北邊走,可以走到村頭,從村頭進村。明白嗎?”
大伯當然知道,這可是自古村裡結婚的線路,他結婚就是這麼走的。
娶親不走回頭路!
大伯點頭說:“好的,知道!”
爹爹說:“去時是單數人一定要點好數,迎娶你弟媳回,再點一遍,一定是雙數人回!”
大伯繼續點頭說:“好的,一定點清楚人數!”
爹爹說:“快去點人數吧!”
大伯剛走,爹爹又說,“兩個小姑娘要帶上啊!”
大伯知道,要兩個未出嫁的女子去迎親,也就是我小姑姑和她的閨蜜二爹的小女兒我的小小姑。
屋裏屋外都是人,爹爹讓小姑姑一起幫忙喊來二爹。
爹爹又對二爹說:“老二,煙準備了幾條?”
二爹說,“準備了5條!”
爹爹說:“鞭炮準備了多少?”
二爹說:“有兩蛇皮袋子了,不夠了臨時再買!”
爹爹說:“娃們出門,你要多教,順順利利把二媳婦娶回來!”
我爸老二,我媽就是二媳婦了。
一架大鞭炮噼里啪啦的響起,濃煙四起,響徹全村。這就是迎親出發的信號。
二爹爹帶着爸爸,帶着鑼鼓家業樂隊6個人,小姑姑,小小姑,加上族裏的兄弟,總共15個人就步行出發了,剛好湊成了兩桌人。
爸爸和二爹分別推着自行車。步行1小時到了我爹爹家門口。
鑼鼓家業咚咚鏘了半個村,鞭炮炸了三回合,門口鋪滿了紅色的鞭炮紙,噶噶爹爹家大門終於打開。
沒有繁瑣的找鞋子,沒有繁瑣的開門紅包,除了必須封一個88元的紅包討個吉利。雖然沒有鬧新人,但是也擋不住滿屋子人都來看新娘子的熱鬧景象。
吃罷午飯,噶噶爹爹家的大門再次關閉,女兒出行前跪拜祖宗,跪拜父母,家裏關門放一架送行鞭,我的舅伯在門口,順勢從後背抱着我媽媽跨過家裏的門,然後放在地上。
我的堂姐妹幾個出嫁,也是由我雙手夾住她們的胳膊跨過家門。
這是鄉里出嫁的習俗。
從我噶噶爹爹家門口開始,親人們開始走路送新娘,一路送到村尾。此時的噶噶爹爹婆婆就會留在家裏,怕新娘子太不舍,也怕自己的眼淚被兒女們看到,儘管這是大喜事。
迎親送親的隊伍走過村裡每家每戶的門口,每家每戶的族人都要在自家放一架鞭炮以示送親,以示不舍,以示隆重。
接親的隊伍在最前面走,中間是新郎新娘,新娘由家裏族兄攙着前行,後面是送親的隊伍。
接親的隊伍鑼鼓響起,送親的這邊同樣的鑼鼓相和,咚鏘相交。整個場面人聲鼎沸,鑼鼓相隨,你來我往,好不熱鬧!
這咚咚鏘鏘咚鏘鏘的鑼鼓交響樂,祝福着這最大的人生喜事!
送親的每家每戶門口放一架鞭炮,二爹也要回敬一架鞭炮,所有的人都需要等鞭炮放完再走到下一家,再接着放鞭炮。人家放鞭炮的時候,二爹都要迎上去送上人家一兩支香煙。路遇的送親的人,也都是煙來鞭往。點頭謝謝!
俗話說得好啊,抬頭嫁姑娘,低頭娶媳婦。
可是只要男方,禮儀周到,客客氣氣,娘家人也不會有為難的道理。
終於到了村頭,新娘流着眼淚一路回頭想多看幾眼從小長大的故鄉,從此刻就要嫁人,就是別人家的人了。
新娘上了自行車,慢慢走遠,眼淚也慢慢止住。
其他人,挑起了我噶噶婆婆準備的新被褥,紅色的新膠盆,新鐮刀,新扁擔,兩套新衣服,新開水瓶,新膠桶,新衣架等等,一切一切新的東西,開始新的生活。
這也是為什麼要選男勞力來迎親了。為了犒勞這些搬運迎親的人,被褥裏面都放着紅包等他們發現呢。
路遇的每一座廟,每一架橋,都需要停下來放一架鞭炮。
感謝土地公土地婆,感謝河神,感謝黃天和厚土。
快到村頭的時候,鼓鑼家業又開始了,村裡人都知道,新娘子回來了,雖然那邊的熱鬧接近尾聲,但是新郎這邊的熱鬧還在繼續。
我三歲半的大堂姐,一歲大堂哥,那麼無憂無慮的時光,替我見證了這一場盛大的婚禮。
爸媽的新婚在新房進行。
但是一年後。分家就真正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