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是仙境

知足常樂是仙境

知足常樂是仙境

禪者則有言:“知足者是最富有的人”、“知足者,身貧而心富;貪得者,身富而心貧”,據此再思考洪應明的相應認識,不難體悟到其中所含有的老莊佛祥的智慧意識。

說到“知足”,許多人會想起“知足常樂“這個古老而又屢遭世人議論的話題。的確如此,知足與故步自封一樣,會使人產生惰性,不思進取。從小的方面言,妨礙了個人的進步;從大的方面言,則會使歷史的車輪失去了動力而停滯不前。所以,從徹底的意義上言,知足心理所折射出的,往往是小生產者狹隘的目光、毫無希望的企求和平廟的生活,他們滿足於“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之類的與世無爭的生活,平生之願就是過上僅免去饑寒之苦的生活,從而缺乏一種遠大的抱負、無限的追求意識,沒有冒險的勇氣,沒有參與競爭、謀求更大發展的作為,從而也就安於現狀,萬事是既然昨天如此,今天也只能如此,明天也一樣如此得過且過了。這是不值得我們仿效,不為提倡的。這是由於社會發展的要求,因為我們的國家正在向現代化邁進。這也是因為個人進步的要求,因為我們不應也不可能在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中,再去充當小農的角色,仿效小農的作為。對於現代人來說,如何將人生的知足意識與奮發向上的追求,和諧而協調地統一起來,是非常有意義的課題。一個人過高地要求自己,總是不知足,當然就不容易尋找到快樂。而人在許多時候都需要積極的激勵,需要自律,需要自己對自己的肯定。知足者常樂,其積極意義在於,必要的自我知足,是進步的基礎,是快樂的途徑。

除此之外,在處理各種人際應酬與面對物質享受時,“知足常樂”的命題,也還是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的。試想想,在人際交往中,有一個成年人在面對各種利益的誘惑時,就像-一個毫不知足而又第一次走人百貨商店的孩子一樣,這也想要,那也欲取,總是貪得無厭,那麼,不用說,這個人在人際圈子中必是不受歡迎者,而且他還不會像那不知足的孩子,因為幼稚可愛的天性而被人原諒。

再想想,在面對永無止境的物質享受時,假設一個人總是熱衷於攀東家比西家,當他的期望值不能在現實中獲得合理的實現時,他就可能想人非非,或利用職位權柄,或明火執仗,做出鋌而走險、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的事來。

很多諸如此類的事例,在現實生活中,是不難看到的。究其主觀原因,當事者沒有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對物質利益與享受常懷不知足的慾望,缺乏謙讓意識,不是通過正當的手段來謀取合法利益的,這些都是相應的答案,其中又以不知足的心理較為明顯。從某種程度上說,足與不足,除了必須有保持生存的基本物質條件之外,往往是因人而異,因人的不同人生理想、生活標準而有所不同。

《列子》中有這麼一則寓言:講曾有一齊國人,他朝思暮想的只是金子。所以,他在大白天來到市場賣金子的攤鋪前,抓起金子就走。他自然不可能逃脫眾人的追捕,當人們問他為何在光天化日之下、眾目睽睽之時偷別人的金子時,他的回答是:“在我偷金子時,沒有看到別人,我僅僅看到了金子。”

這雖是誇張的寓言,但卻描述了貪婪者永不知足、利令智昏的心理實質,正是不知足的心理驅使他們做出了糊塗事。罪犯如此,一毛不拔的守財奴也是如此,這裏所涉及的已不是財富多塞的問題,而是守財奴對於聚斂財富,總懷着一種永不知足的變態追求,他們甚至拒絕合理的消費,對財富是至死不撒手,結果使自己成為財富的奴隸、金錢的走狗,這樣,他們怎麼會成為世間的幸福者?比如將漢朝改為“新朝”的“新皇帝”王莽,在綠林單兵棉凝下之時,還依然手執斑刀,守護着六十萬兩黃金,終道殺頭之災,這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這些類似巴蛇吞象的貪得無厭,用一語來予以歸納,就是不自量力的不知足。因此,從正面即積極的層面來認識和實行知足的原則,就是在自己應得的報酬、榮譽之外,不應向人索取額外報酬,不沽名釣譽,不向社會提出過分的要求,更不能以非法的手段來進行違法亂紀的活動。要珍惜自己的聲譽、維護自己的尊嚴,在事關人格國格的大是大非問題上,絕不做出奴顏媚骨、搖尾乞憐的姿態。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應持有順手牽羊、鳥過拔毛之類的憑僥倖而佔小便宜的意識,否則,就會降低自己的人品,也不會受到別人的信賴與歡迎。作為領導者,更不應因不知足而憑藉手中的權力來謀私取利,即使是對於送上門來的禮物禮金,也不能攬人懷中,應理智地予以退還。

中國歷史上的清官,在這方面留下了許多佳話。

如東漢時任南陽郡太守的羊續,上任伊始,就立志糾正郡衙之內越演越盛的請客送禮之風。所以,面對一位下屬送來的-條又大又鮮的鯉魚,他再三推辭不過,就讓家人將這條魚懸挂在屋檐下。

幾天後,當這位下屬又再送上一條更肥更大的鮮魚,羊續就以自己身為太守,更應廉潔奉公為由,不僅是退回了這條鮮魚,而且把這位下屬上次送來、現已風乾的魚一併退了回去。

此事一傳開,送禮者的身影不再出現,羊續也以“懸魚太守”之譽而垂名青史。

像這樣的清官,之所以能兩袖清風、戒貪拒賄,知足常樂的意識正是其心理依據之一。

知足,能使人維護心理的平衡,保持心情的寧靜,在物質享受上不至於過分奢侈,而是看菜吃飯、量體裁衣,一切都量力而行。知足,更有助於個人將有限的精力投人事業中,投人到有益娛樂中。如此看來,知足作為個人立身處世的訣竅之一-,作為自製自律的一項內容,是非常具有積極作用的。

知足的原則,實際上也就是劃定底線的原則。在事業追求上,做大事業,是一切追求成功者的追求;而將大事業做得更大,則是不少已成功者的追求。這些,是無可厚非的,因為這種追求正是進步后再進步、成功后更成功的主觀動力。問題的另一面,那就是任何事業做得再大,也不能是無限的,就如新大陸的開拓,總是有疆域的一樣。而且,對於已有一定基礎的成功者而言,在高利潤和新創業的誘惑之外,往往還存在着守業的問題,存在着鞏固原有產業的問題,古人云:“創業難,守業更難。”如何對待這兩方面?作為中國房地產龍頭企業的深圳萬科的一些成功經驗,堪為借鑒。在追求利潤方面,早在1992年房地產熱方興未艾之時,針對不少地產商那種不做低於40%利潤的項目的暴利心態,萬科董事長王石明確了萬科“高於25%的利潤不做“的經營理念。而這種理念的成型,在於萬科在此前的十年,在原先從事的貿易行業,也曾獲得過幾倍甚至幾十倍的超額利潤。但隨着市場的成熟,高利潤率逐漸走向平均利潤,結果不僅是低利潤率難以為繼,原來所賺的超額利潤也賠回了市場,因為炒作和經營是兩個概念,賺慣大錢后就不屑也不會賺小錢了,必然會受到市場的懲罰。

同樣在那個年代,當不少已有相當積累和一定規模的企業,二味地做跨行業的鋪攤子,或兼并,或重組,或一窩蜂地引進高科技概念,在不知不覺地邁人多元化的陷阱之時,萬科卻選擇了只做房地產的專業化道路。為此,萬科賣掉了所有與房地產無關的項目,即使是收益很好的萬佳百貨。

如此,有所為有所不為,有着明確的底線,萬科也就明智地選擇了一條符合企業發展規律之路,贏得了收益,贏得了中小投資者的認同,也贏得了社會的尊敬。從萬科告別追求暴利心態,一心一意走專業化道路的事例中,我們可以理解什麼是“圖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業”。這足以說明,知足則不敗,劃定底線則進退自如。

以上,關於知足與否的正反兩方面的事例及相應道理,最終可歸結為老子在《道德經》(《老子》)中所最早提出的兩個命題中,即“知足不辱”,此乃其一;“禍莫大於不知足”,此乃其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隔壁班花暗戀我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隔壁班花暗戀我
上一章下一章

知足常樂是仙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