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有沒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的差別竟然這麼大?
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儀式感,它不是炫耀,不是附風弄雅裝點門面,更不是打着生活需要儀式感的幌子去瞎講究亂花錢。它只關乎生活中的一點小幸福。
某種程度上講,一個孩子的自信心、幸福感,絕大部分來自家庭里儀式感的培養。
01,沒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大多很自卑
一個人性格的養成,除了先天因素外,更多的還是源自於原生家庭的影響。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都是無憂無慮的小天使。孩子的自卑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一點一點形成的。
70年代出生的人,恐怕都會有這樣的概念,生怕把自己的孩子養成奢侈浪費的習慣,於是愛在孩子跟前“哭窮”。
我們不否認,“哭窮”確實能讓孩子懂得省吃儉用,但內心缺乏自信感卻會伴隨孩子一生。
“哭窮”式教育只能讓孩子變得畏手畏腳,不敢買自己喜歡零食,不敢要求父母看一場電影,不敢跟父母要心儀的衣服,甚至連過生都不敢跟父母要生日蛋糕。
肯定有很多父母會說,如果滿足孩子諸多心愿又會養成孩子把重心不放在學習上,整天忙着“窮講究”,“瞎攀比”。
所以很多父母把“窮養孩子”當成理所當然,要讓孩子在童年多吃苦,以為懂得生活的不易,才更能促使他們用心學習。
事實上,從小生活在沒有“儀式感”氛圍下熏陶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窮思維”的脾性秉性,把自己封閉起來,怕與同學相處,嚴重的自卑心理就產生了。
自卑的孩子缺乏自信心,面對困難首先想到的是退縮而不是征服,這樣的孩子能學習好嗎?
要想培養孩子堅強的毅力和不屈的性格,給孩子一點“儀式感”吧!
02,擁有儀式感的家庭,親子關係更融洽
儀式感,就是用一顆有愛的心去對待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
儀式感使人神清氣爽,保持心情愉悅的心情,與人關係更融洽。它是所有關係當中最好的“促進劑”。
一個家庭當中充滿儀式感,那麼夫妻之間的感情穩定,彼此珍惜,生活和諧。這樣自然而然就會給孩子營造出一個充滿幸福的成長環境。
對孩子的“儀式感”並不是說是形式上一定要有多隆重,而是在生活中增添有愛的印記。
比如孩子們開學了,給孩子在網上選一個中意的書包、文具盒,幾十塊錢就能讓孩子愛惜自己的書包。新課本發下來,給孩子買上一個喜歡的封皮,或者為孩子設計一個漂亮的封皮。
花錢都不多,可以說是微不足道,對於孩子來說卻是一份小小的儀式感,那種幸福甚至能記上一輩子。
到現在我還能清晰地憶起父親幫我們摺疊書皮的情景。煤油燈下,父親早早地就給我們準備好了幾張報紙或者過期的畫報,把它們裁剪成幾張書皮包裝新課本。那動作一板一眼、有條不紊、乾淨利落,一折一疊是虔誠,是愛心。
這其實就是一種親情的傳遞,這種方式能夠直觀地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愛。這比語言上的一句“爸媽愛你”來得更動人心。
一份親手製作的零食花束,一個開心地擁抱,一次簡單地郊遊,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卻能為平凡的一天賦予特殊的意義,親子關係自然變得很融洽。
03,
擁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更有出息
在“儀式感”中成長的孩子,不僅會培養一顆出強大富足的心,還會對生活充滿善意和期待。——鄒謇
有一次去同學家裏做客,朋友9歲的女兒從花園裏搬來一盆小梔子花放在書桌前,然後就開始做作業。
我感覺很好奇,同學就說∶“一開始孩子靜不下心去做作業,我就在書桌上擺一盆她先喜歡的花,這樣的目的是先讓孩子在書桌前坐穩的習慣。從那以後,她每天都會自己選一盆梔子花擺放在書桌上。在花香中做作業,都不用大人盯着。”
相比起那些一臉嚴肅監督孩子學習的家長,同學的做法無疑激發了孩子的主動性,讓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環境。
家長讓孩子學習,無論講多麼有理的大道理,都只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而最後的效果往往都不盡人意。
一個小小的儀式感,就能讓被動變主動,只有主動人,才會保持一種你想像不到的專註和認真,才有凡事可為。
父母們給予孩子的儀式感,為他們做事鋪下好心情,讓他們切切實實感受到美好的存在,會使孩子們更加有動力地去完成,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後記∶
生活和生存之間僅有一字之差,卻有着天壤之差。
父母都期望孩子過得好,這份好並不包括生存,而是生活幸福美滿的樣子。
在儀式感環境裏長大的孩子,感受到的是生活而不是生存。哪怕是苟且,也能給予自己一份小小的儀式感,把日子活出詩意。
所以,即使父母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點時間陪他們一起感知生命中的小確幸,領會活着的一些小樂趣。
這樣,你的孩子才有機會描繪出屬於自己的生命色彩!